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文化艺术界进入了新时代。大量地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掀起了新的美术思潮,新的艺术探索试图突破传统艺术体制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初,出售美术作品的商业机构开始进驻酒店、旅游景点、官方美术机构等场所[2]。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年底,全国共有3 000多家画廊。同时,本土艺博会、拍卖公司不断涌现,如1993年“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同年6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公司举行中国近代书画拍卖会,随后北京嘉德、瀚海、中商盛佳等拍卖公司相继成立。到1996年,国内拍卖企业已有近1 000家。一些本土企业家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如1992年深圳东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收藏“广州双年展”获奖作品,1993年广东大亚湾信息开发公司投资200万元收藏“中国油画双年展”获奖作品。自此判断艺术生效的权力不再单方面地掌握在官方美术机构之手,一种建立于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艺术市场机制开始萌发,主流美术与商业美术并行的发展态势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问题一度成为中国艺术界关注的热点,美术类期刊上刊登了大量关于艺术与市场的讨论。例如,《江苏画刊》从1991年开始专门开辟了《艺术市场》栏目,其专栏文章涉及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分析、批评家对于艺术市场的讨论、西方艺术市场信息及评述等内容,对参与建立东方油画廊、中国油画年展、广州双年展、上海朵云轩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艺术博览会等艺术市场的重要机构均进行了报道或评论。另外,艺术出版界还出现了专门讨论市场问题的艺术刊物——《艺术·市场》,该刊物由孙平任主编,吕澎任特约执行编辑,郑胜天任特约编辑,先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1991年至1993年间共出版9期。该刊物刊登了孔长安、殷双喜、吕澎、黄专、祝斌、彭德、杨小彦、鲁虹等批评家关于艺术市场与艺术批评的文章,其中《艺术与金钱》栏目还发表了王广义、何多苓、张培力、丁方、周春芽等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的批评。从《江苏画刊》《艺术·市场》这些刊物中,我们发现批评家们开始关注包括艺术家、艺术评论、艺术经营机构、收藏家、媒体、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艺术保险等在内的艺术生态因素。一些批评家尝试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体制,通过艺术市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找寻一条合法与合理的道路。(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