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对善、对幸福的理解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个人的经验、思考的结果。此后,人们对善、幸福以及它们的关系的探讨和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观依然对当代社会、个人幸福以及人类慈善事业起着启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探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物质的支持、精神文化的支撑,以及公正和法治的社会环境的维护。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面临着各种问题: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一些人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拜金和享乐主义,认为钱是万能的,可以用来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将金钱等同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并不否定金钱的地位,但金钱只能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是一般等价物,金钱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来交换。国内外各种关于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也都印证这一点,拥有最多金钱的人或国家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同时也受着金钱带来的困扰。这就启示中国当代的教育,要承担起指引青年人理性选择幸福的责任,要为处在迷雾中的青年人传递幸福的真谛,这同时也是家庭、社会和个体自身的责任。金钱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体现,但是也不能过度地渴望获得金钱,按亚里士多德所说,应该采取中道原则,即适度原则,让金钱成为实现幸福生活的有力推手。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中,公正是一种完满的德性,是维护城邦幸福的要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公正法治是解决难题的根本保证。社会公正关乎着人民的幸福,这就启示我们,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之上,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公民需要靠法律强制约束,教化人们不犯罪对多数人来说作用不大。运用在我国国情中,就需要司法部门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营造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
《礼记·大学》在开篇就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人道德的最高追求,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身的道德品质进行很好的塑造,就不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是可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培育的,素质教育的高低,决定了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人们对于获得幸福的可能性的高低。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优秀的“德性”,在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启示人们在追求幸福时,要努力培养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做合乎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实践活动,运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合理的思考,不被金钱迷惑双眼,处理好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追求真正的并非满足于金钱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努力过上智慧思辨的至高幸福生活。
希求和努力使得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过上一种幸福的美好的生活,既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最高意义上的慈善。
【注释】
(www.xing528.com)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
[4]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新版译序[J].哲学研究,1998(12):50-56.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