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与彩调:致我们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印记

我与彩调:致我们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印记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彩调”是我非常熟悉的戏种,因为从小我就是在这个戏曲音乐的氛围中长大,所以说:我和彩调有个约定。2006年5月,彩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访过后,我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彩调”是广西的戏曲,很多人知道“刘三姐”,却不知道彩调。央广记者董高颉和老彩调演员合影。感恩,愿我们大家还有机会在电波中有一个美丽的约会。

我与彩调:致我们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印记

刚听到中国之声播出的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方言季》时,我的眼前一亮,心里还想要是音乐和戏曲文艺类节目也能做这种形式的节目就好了。没想到,台里的任务是说时迟那时快啊,我很快就接到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戏曲季》节目的任务。

彩调”是我非常熟悉的戏种,因为从小我就是在这个戏曲音乐的氛围中长大,所以说:我和彩调有个约定。时间紧任务重,要把彩调系统化、专业化,用广播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还是头一遭。经过策划联系,我决定回到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广西南宁、桂林等地采访。

“戏曲起源于民间,它保存着地方语言和世俗风情,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一路采访下来,我们听到太多戏曲人、彩调人的心声,他们的心愿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的戏种、把彩调传承传唱下去。”以上是我节目稿里的一段文字,因为节目时间和内容需要,太多太多的人物采访没有用上,也许这就是广播的遗憾吧。中央台广西记者站的同仁们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记者邓君洋在我采访前和我多次商量、切磋,联系相关的人员,记者站的加入也让我感觉到“家”的温暖。

央广记者董高颉和国家级彩调传承人覃明德合影。

采访的过程中仿佛也是充满了戏剧色彩,当我们到达“桂林市戏剧院”正在采访他们的院长周子喻时,有消防车呼啸而过,一问才知道剧院的练功房着火了,我们正在采访的周院长的家也被火情殃及,但是他却开玩笑地说:“你们中央新闻机构开始关注我们地方戏曲,国家又大力扶持,看来我们戏曲要火啦。”如此乐观,这大概是因为彩调是快乐剧种的缘故吧。(www.xing528.com)

2006年5月,彩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时两三百年的彩调,它经历了多少风雨,走过了多少山山水水,只有彩调人才知道。但是,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听到他们告诉我他们的苦衷,唯一的苦就是说到彩调的兴衰时,他们的担忧和传承的艰难。他们的乐观深深地影响着我,节目的“泪点”也就这样被淹没了。采访过后,我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彩调”是广西的戏曲,很多人知道“刘三姐”,却不知道彩调。广西采访一路走过来,才明白自己从小就是生活在彩调窝里。父母从前的同事,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如今都已年近花甲,他们分别成了彩调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学生又将成为下一代的彩调人。

央广记者董高颉和老彩调演员合影。

节目中无论是老一辈“刘三姐”,还是新一代的“刘三姐”,他们都提到“感恩”。我在这也感恩一下我们这个团队,技术制作、录音的同仁初熙,主播苏阳老师,还有来自不同节目组的编辑,是大家的每一部精品呈现,才鞭策着后面的节目不断推陈出新,让我们在压力中进步。感恩,愿我们大家还有机会在电波中有一个美丽的约会。

董高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