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幸福:慈善的形而上思考

实现幸福:慈善的形而上思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拥有德性从而实现幸福必须要以理性的思维为基础,受理性的合理支配,才能进行思辨,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所以,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这样才能具有德性,具有实现幸福的首要条件。幸福是完满的,值得欲求的,现实活动同时也是为幸福这一实践目的服务的,所以可以说合乎德性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实现幸福:慈善的形而上思考

“德性”这一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苗力田先生对希腊语进行考据之后,认为“德性”一词是从战神“Arees”一词派生出来的。“Arees”的本意是指作战英勇、大胆无畏。在古希腊这个充满英雄主义气息的时代,人们崇尚英雄,认为英勇善战的人就是优秀的、有德性的人,是能够获得幸福的人。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德性”一词的概念接近于“卓越”的意思,从这一层面来看,德性可以等同于卓越。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德性,就是使一个人好并使他的实践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3]由此可见,德性是一种被称赞的优秀品质,它不仅要求一个人拥有好的状态,而且要求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完成得出色,这样才能被称作是有德性。就如同人的嘴巴,不仅要求状态很好能够说话,而且要求说话说得好。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德性才能够产生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应该以理性为基础,人们的感性必须受到理性的支配,只有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控制自己的感性欲望,才有可能拥有德性,获得幸福。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幸福,并不是没有规矩和法则约束的完全自由,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也正是因为受理性的约束,它才能被真正地称为自由。如若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无限自由,那么最终他也只能得到一种被虚无感充斥着的无自由生活。所以,拥有德性从而实现幸福必须要以理性的思维为基础,受理性的合理支配,才能进行思辨,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受理性控制,能够理性思考,而动物是受生存的天性和本能所控制,类似于条件反射。例如变色龙的肤色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的变色龙会将平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而生存下来。在这里,变色龙的这种行为只能说是受天性所主导的本能的生存反应。而人不一样,人作为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既具有动物性的欲望,也同时具有人的理性,可以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独立的思考,这种行为受理性的支配。所以,可以看出理性在幸福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获得幸福的正确方式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在理性的支配下进行合理有效的思辨,才能拥有德性,获得快乐,进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两个部分,理智德性包含了智慧和理解等在内,道德德性包含慷慨和节制等在内。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体系里,理智德性是比道德德性更重要的德性,任何一种德性都必须依靠理智德性来践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世间万物的更替以理性为基础才能合理运转。此外,两种德性的来源也不同,理智德性主要来源于后天受到的教育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验;而道德德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性,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表现是什么样,就反映了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是否具有德性。所以,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这样才能具有德性,具有实现幸福的首要条件。(www.xing528.com)

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实现幸福的首要条件,也是充分必要条件。完满的德性根植于人的一生,而不是存在于一两天或一段时间。这就要求人们在一生之中都要不断地运用理性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宜的事情,不停息地学习积累,以此来拥有德性,追求幸福。幸福是完满的,值得欲求的,现实活动同时也是为幸福这一实践目的服务的,所以可以说合乎德性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