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里士多德关于至善的形而上思考

亚里士多德关于至善的形而上思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必然会存在着最高的善去引导其他的善,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至善,至善即所谓的幸福。亚里士多德以目的论为逻辑起点引出至善,指出自然不会做不合理和没有目的的事情,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目的,也即为了事物自身的善而存在;人类也是如此,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善为目的,至善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完满自足的至善就是幸福,是唯一始终因其自身而不是因他物值得去欲求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至善的形而上思考

善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的目的就是善,每一种实践和探究都指向某一种善,人类本性所趋向的目的通过善来表达。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到:“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1]这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的目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目的,有的目的在于实践,有的目的则在于实践之外的效果。亚里士多德所言的目的是把实践作为目的本身而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很显然,所追求的这个目的就是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由于追求的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善也有多种多样。“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技术看起来都各不相同,战术的善不同于医术的善,其他各种技术也莫不如此。每种行为的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人所追求的东西吗?它在医术中就是健康,在战术中就是胜利,在造屋术中就是房屋,在其他技术中是其他东西,在所有的行为和选择中就是目的。一切其余都为了它而活动。既然在全部行为中都存在某种目的,那么这目的就是所谓的善。”[2]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有其目的,这些目的都是不同的善。善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必然会存在着最高的善去引导其他的善,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至善,至善即所谓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以目的论为逻辑起点引出至善,指出自然不会做不合理和没有目的的事情,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目的,也即为了事物自身的善而存在;人类也是如此,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善为目的,至善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完满自足的至善就是幸福,是唯一始终因其自身而不是因他物值得去欲求的。(www.xing528.com)

最高目的、最高的善和幸福,三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等同的。人类社会由属性不同的各种事物组成,各种事物通过运动变化来实现其自身的目的,这就要求幸福具有两个根本性质:完满性和自足性。因为任何事物要达到最高的目的,就必定拥有这两个根本性质。第一个性质是完满性,幸福作为目的,是由于它自身的原因而被选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欲求的东西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手段而被欲求的,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例如财富;第二类是既可以作为目的也可以作为手段而被欲求的,例如荣誉、快乐;第三类只能作为目的而被欲求,例如幸福。第二类既能作为目的又能作为手段的东西比第一类要完善,第三类仅仅只能作为目的东西又比第二类要完善。所以,幸福作为第三类欲求的东西是最完善的,人们永远只是因为它自身而从不因他物去选择它。幸福的第二个性质是自足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自足性的含义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自足就是幸福本身能够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一旦拥有了幸福,就不需要再去欲求其他外在的东西,并且人不会感到有任何缺乏。二是认为自足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外在善,而是要从对外在善的依赖程度上来讲。例如思辨中含有最多的自足,它对外在的善依赖最少,所以它是最幸福的;又如一个公正的人需要更多的外在善,它包含的自足比思辨少,因而次之。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幸福离不开包括亲人和朋友等因素在内的外在的善,因此可以根据对外在善依赖程度的高低对幸福做出等级划分。思辨的自足性更高,所以它是最高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