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台跨年晚会正在录制。和装扮洋气、闪亮登场的“新民歌手”相比,穿着大棉裤,衬衫皱皱巴巴的辛礼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头天晚上,他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专程从老家河曲赶来,虽然作为“一代歌王”压轴登场,可包在小布包里的演出服和他最拿手的“四块瓦”还没掏出来,他的演出就已经结束了。
辛礼生茫然地坐在那儿,一声不响。这原本生于寂寞的二人台,终究要回到寂寞吗?
辛礼生出生在山西省河曲县,是河曲歌王,也是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图为其夺得歌王时的照片。
一把四胡,一根笛子,一男一女,噼啪作响的四块瓦,就是一台戏。忙活一天的乡亲常会在冒汗的夏夜,或是秋日的午后,跳上房顶,扯起嗓子,唱几句“哥哥妹妹”,就算给日子滴了蜜。
“自古那个黄河向东流,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17岁时,辛礼生自己也踏上了祖祖辈辈走过的路,七天七夜才走到内蒙古。离开家乡,辛礼生才知道,走口外的汉子们全靠二人台回味那熟悉的乡音。
4年后再回到河曲老家,辛礼生的二人台已能唱得满堂彩。北京的专家说,辛礼生是比帕瓦罗蒂的高音还高出八度的“农民歌王”。台下的观众不懂那些,只知道听他唱《走西口》,听一回,哭一回,演完了,还流连忘返。
演出现场的辛礼生老人。
演出完了,观众却不肯走。这样的情景,黄河对岸的武利平也经历过。1976年,15岁的武利平平生第一次演二人台,他说那情景“至死难忘”。
“当时大概有两万人聚集在礼堂的周围,全部要进去。大概那天那个剧场我估计得有三千人。我演的《走西口》,唱到那一句‘手拉着那个妹妹你的手,送你送到大门口’,全场观众沸腾了。”武利平回忆说。
54岁的武利平现在是内蒙古二人台剧团团长,在他的眼里,二人台是黄土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同孕育的好东西。只是当年的火爆,如今却只残存一代演员的记忆里。
54岁的武利平现在是内蒙古二人台剧团团长。他在河曲可谓家喻户晓,他那诙谐、幽默、独特的表演常常令人捧腹大笑。(www.xing528.com)
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在那一年,作为二人台的发源地,河曲县好不容易重新成立了二人台剧团。可如今,团长王掌良说,要凑够一台节目,还得到外边去借演员。“最开始招收的64人,如今已经减半。”
据悉,二人台传统的剧目有百余个,近30年来再没有表演成功、呼声不错的节目。传统剧目只能搭配高龄演员,《打樱桃》《探病》《拜大年》等戏的主角,至今仍是70多岁的辛礼生、50多岁的杜焕荣、40多岁的杜全居等演员。
40岁往下的年轻人,有的甚至连二人台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意唱这些“老一辈的艺术”,他们更喜欢去城里打工,听周杰伦、蔡依林。
年轻人更喜欢听周杰伦、蔡依林等流行歌手唱的歌,有炫酷的声光现场,有简单上口的旋律和节奏。在他们看来,二人台太“土”了。
年轻时辛礼生还有念想要多收几个徒弟,如今却只能接受“只能多整理些资料”的现实。
如今,就连乐观的辛礼生,也改变了最初的看法。10年前,辛礼生还乐呵呵地告诉别人,他的心愿是能多收几个徒弟,把一肚子的二人台再一句句传下去;10年过去了,如今他想的,只是多留下些谱子。
辛礼生70多岁了,他自觉没有做好传承,心里非常难过。但面对无人愿唱二人台的现实,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他只能选择接受。“整理一下,做个资料。把这个东西不要带入土洞里。可惜了。”辛礼生说。
“辛礼生没了,那像辛礼生这样的演唱方式自然就没了!艺术很多都是用人来计算。人没了,这门艺术就没了……”武利平直言,保护艺术的关键,是保护人。
河曲人曾自豪地说,哪里有海红果,哪里就有二人台。如今黄河水还在静静地流淌,海红果年年还在开放,只是这二人台,谁还在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