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由于流行地区多为农耕区,农民生活地点较为固定,因此西路二人台的戏目多冗长,唱腔婉转且富于变化,供当地农民悠然、闲适地观戏、听戏。
“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靖边等地最为普遍。此地也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因此,“霸王鞭”在二人台中也作为一种常用道具使用。
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这片地区多为牧区,因此适应于放牧生活的需要,东路二人台的戏目相对短小,唱腔高亢,平打平唱,且吸收了更多蒙古族之外的北方汉族特色,如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乐元素。
其实,东西两路二人台在唱腔以及表演形式上没有太多差别。1949年前不久,它们被合称为二人台。由此,普通观众可以更方便地认识这门来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表演的戏曲艺术。
二人台,顾名思义,即由两人同台表演。其最初的角色仅有小丑和小旦,如果剧情需要多个人物出现时,即由丑角串演,俗称“摸帽戏”。随着二人台的改革和发展,小生行当加入。通常以“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种形式来搭配表现剧情。不要小看这两人的规模,在戏台上,已经足以发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可描写劳动生产,可揭露旧社会黑暗,可歌唱婚姻爱情,可展现神话历史。(www.xing528.com)
经典的《走西口》,以玉莲和太春的离别对话述说牵挂,咏叹爱情,展现奋斗;《卖碗》,从一件小小的仆人外出卖碗一事,揭露地主的残忍霸道;《打酸枣》,描画姐妹俩一起打酸枣的农活场景。
碰上出场人物多的时候,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
二人在台上表演,花样并不比多人少。手帕、折扇、霸王鞭,是用得最多的道具;笛子、四胡、扬琴,是配得最频的乐器;对唱、硬码戏、带鞭戏,各种表演要样样精通;爬山调、山曲儿、烂席片,各种唱腔要熟稔于心。
二人台演员的语言也有别样的魅力,其使用了大量西部方言说唱。比如“手搬住肩膀亲了一个嘴,满肚肚的生铁圪蛋化成了水”;“想你想的迷了一个窍,泪蛋蛋和泥盖起一座庙”。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少如认为,如果将这两句话改为“他俩接了个吻,心里热乎乎的”;“想你想得泪流成河”,就体现不出任何味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