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有限,作者推演了“养”这一概念的形成后,跳过对孝文化中其他概念形成的推演,对孝文化的形成进行概述。
人类在母系氏族时代实行原始群婚制度,两性媾和无任何伦理习俗约束,所生孩子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5]描绘了当时生活、繁衍的情况。随着人类进入父系氏族时代以及原始公有制度的解体,家族以及家族财产出现了,女性跟随丈夫居住,父母的概念随之出现,孩子同父母居住,多个孩子形成了兄弟姐妹。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女儿出嫁,儿子迎娶,一个家族中就有了多个家庭。如果家族经济实力雄厚,儿子还会有多个儿子,也会迎娶形成更多家庭,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族中最初的父亲就是家族长,由于掌握夫权和父权,家族长对家族事务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从天子到庶民,这种情况广泛存在。在周朝,周天子的家族称为王家,诸侯的家族称为公家。由于家族长拥有绝对权力,因此家族资源的分配也由家族长决定。而家族中的每个家庭都希望多分配一些资源,这就容易造成兄弟间的争斗,争斗造成的伤亡不利于整个家族的发展。小家族内发生争斗的影响范围不大,而由于大一统文化的存在,王家出现此问题就会引发整个国家的动乱,国家中的成员都有面临危险的可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周天子死后将天子之位传给嫡长子,其他儿子分封到其他地域成为诸侯王。自诸侯王以下的卿大夫、士也是如此,到了庶民就无资源可分了。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士形成了贵族阶级,庶民组成平民阶级,此外还有奴隶阶级,由此形成了森严的阶级制度。虽然阶级社会意味着极大的不平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趋于稳定,每个人各司其职,社会合作继续被维持,促进了社会生产。
家族长拥有绝对权力,其目的是为了管理家族。在这种绝对权力下,儿子必须对父亲有较多的服从,态度上需尊敬,行为上需顺从,“敬”“顺”这两个文化概念逐渐形成。父亲担负着整个家族的责任,培养后代是责任的重要内容,因此父亲对儿子要慈爱,“慈”这一文化概念逐渐形成。而由于分封制的存在,嫡长子的地位是最高的,周天子与诸侯王都不缺乏物资,他们真正的区别是政治权力不同,周天子拥有对天下的掌控权,诸侯王只拥有对诸侯国的掌控权,贵族中诸侯以下的阶层也是如此。因此,儿子中年纪小者对兄长要恭敬,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维持人员关系的稳定。“悌”“友”这两个文化概念逐渐形成。
此外,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是因为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物资的丰富必然产生剩余物资的分配问题,这是一个人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面对丰富的物资,在人类本能的促使下,人类选择了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方式分配剩余物资。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古代中国更多采用了自由竞争方式,古希腊更多采用了自由贸易方式,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既然古代中国更多采用自由竞争,那么在竞争中的获胜方法就是每个家族特别看重的,因为家族如果没有稳定的方法获取物资,就意味着在自由竞争中会失败。而由于人的寿命有限,为了在先辈去世后后辈依然能保持家族强大,就需要对后人进行经验传递,且后人也必须重视自身进步,这关乎家族的兴衰,如果是天子家,那就关乎天下的治乱。以下结合《孝经·开宗明义章》对此说明。
《开宗明义章》中的“无念而祖,聿修厥德”出自《诗经·大雅·文王》[6]: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www.xing528.com)
这是周人对周文王姬昌的赞美。第一句“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直接把周文王推到神的地位。后面的“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又回到了周文王作为人的位置,对其道德进行赞美。“无念而祖,聿修厥德”提醒周文王的后代要感念祖先(即周文王)的意旨,修养自己的德行。最后的“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要求文王后代效法文王,使天下众多的邦国永远信服周王朝。可见这是将落脚点放在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上,目的是永远保证周王室的政治权力,而方法是效法文王,效法的内容是周文王的德行,通过效法周文王的德行修炼自身的德行。在商朝的暴虐统治下,周文王的贤德使其获得其他邦国首领的认可,获取了更多的外部支持;且他善待国内百姓,获取了更多的内部支持。经过多年努力,最终由儿子周武王姬发覆灭了商王朝,使周人成了天下的主人。从天下层面来讲,周人结束了殷人的残暴统治;从周王室层面来讲,周王室实现了自己家族至高的强大,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因此周文王的道德就是周王室在自由竞争中的成功方法,周人认为这是保持周王室的强大和天下稳定的关键因素。周王室的后代必须对周文王的方法学习继承。
学习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所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逐渐形成了“全受全归”这一文化概念;学习还需要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灵进行修养,因为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这种修养往往来自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执行,所以逐渐形成了“立身行道”这一文化概念;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家族保持强大,只有自己有了成就,被世人、后人敬仰,才能证明父母的教育是正确的,最终证明家族的方法是成功的,也在“父母—自己—后代”这条线上保证了方法的继续传递。这就逐渐形成了“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一文化概念。非王室家族,依然可以通过全受全归、立身行道提高自己,通过对王室的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事亲”“事君”“立身”等文化概念逐渐形成。
另外,家族先祖、父辈的方法论总有出错的时候,作为后辈,应该及时指出错误,避免因方法错误而导致父母、家族的利益受损。“谏”这一文化概念逐渐形成。
“养”“敬”“顺”“慈”“悌”“友”“谏”“全受全归”“事君”“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等文化概念的先后形成,是孝文化内容不断扩充的过程,也是孝文化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孝文化形成于人类私有制时代的西周,维护了私有制社会中家族的强大性,目的在于让社会有序。所以,孝文化的核心是:为家族负责。由于家族规模不一,因此,对于普通家族,孝文化是对家族的负责;对于周王室家族,孝文化是对天下的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