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逝的戏曲文化:昆曲百戏之祖

消逝的戏曲文化:昆曲百戏之祖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是人非,昆曲已不复当年盛景,但这一诞生于六百多年前的戏曲艺术,曾滋养了其后的许多地方剧种,并被誉为“百戏之祖”。两百年的黄金时代里,昆曲统治了中国的戏曲舞台,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昆曲能够一度成为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含英咀华,吐故纳新,昆曲受益于这一特质,又以这一特质成为“百戏之祖”。

消逝的戏曲文化:昆曲百戏之祖

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看繁花似锦,听流水潺潺,那一位美娇娘,望断春水,看残夏花

听了秋蝉,等到冬来,只待与郎君温存一晌眠。盈盈碎步间,咿咿呀呀吟唱的皂罗袍,唤醒了多少痴情人?此情此景,便是昆曲的魅力。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中国昆曲赫然在列。物是人非,昆曲已不复当年盛景,但这一诞生于六百多年前的戏曲艺术,曾滋养了其后的许多地方剧种,并被誉为“百戏之祖”。

诞生之初,昆曲被称为“昆山腔”“昆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刚开始不过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只流传于苏州一代,但从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昆腔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两百年的黄金时代里,昆曲统治了中国的戏曲舞台,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明代的士大夫不仅观看昆曲演出,而且自己也投身其中,举行昆曲清唱活动。而在民间,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会。晚清,即便昆曲日趋衰微,但是苏、沪、京等地的清曲家仍热衷于结社习曲。曲社聚会时除坐唱不化妆外,其他唱白谐诨、鼓点锣段均与登台演出无甚区别。

昆曲能够一度成为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种。

昆曲的繁盛,在于继承和集纳。在它身上,唐宋的大曲,宋的词调、唱赚,宋金的诸宫调,宋元的戏文,元的杂剧,甚至民间的货郎调等演唱艺术,均有迹可循。经过收集、选择、融化、消纳、改革,这些戏曲艺术最终统一了风格,凝结为丰富而不杂乱的昆曲艺术。(www.xing528.com)

昆曲究竟有多“丰富”?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等,堪称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又如何做到“不杂乱”,它将所有的传承改编统一在“精致繁复和素朴空灵”的“古典文学气质”之下,唱腔缠绵婉转,念白儒雅悠长,音乐婉丽妩媚,表演生动细腻,舞蹈雅致飘逸,舞台置景华丽,可以说是达到了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

含英咀华,吐故纳新,昆曲受益于这一特质,又以这一特质成为“百戏之祖”。昆曲之后,许多地方剧种,如京剧、越剧、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过其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后者甚至保留了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昆曲有六百余年历史,而越剧只有一百余年历史。昆曲也是越剧的艺术源泉之一。越剧改革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昆曲。越剧泰斗袁雪芬就曾把昆曲称为新越剧的两个奶娘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

而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也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水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愤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时至今日,《牡丹亭》仍是昆曲四大名剧之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含情脉脉,深情款款,《牡丹亭》的委婉绮丽,恐怕也只有昆曲能够尽然诠释。一唱三叹中,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抵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