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单位都在建设数字图书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要么是建立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实现了部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要么是引进了一些商业数字资源库来提供服务,这些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也被应用到很多数字图书馆项目之中,出现了很多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以及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和论述。
Fuchs等认为: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学习系统支撑着数字时代的知识供给链,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保障了电子化学习,它不仅提供用户注册、预约登记、目录管理等服务,而且拥有全面的内容管理、合作机制、检索支持、数据分析等功能。[1]
邱均平等认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知识等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此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2]
何立阳、盛小平认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创造、组织、应用与服务有关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3]
石向实、刘晨认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服务,强化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其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数字图书馆内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第二,从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对馆员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来提升馆员利用知识和服务读者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大化地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4]
对于究竟什么是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以及其功能和特征如何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我们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它没有像传统图书馆那样的建筑实体,它是建立在人、资源、技术、环境、管理和服务等要素之上的实体,这些要素支持着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存储、管理、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见图6-1。
图6-1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要素
(一)人
人是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中最核心的要素,这里的人包括两种:馆员和用户。
1.馆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行都离不开数字图书馆全体馆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将图书馆内不同知识能力和背景的人才聚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提升全体馆员的知识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一般说来,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以下几类人才。
(1)管理人才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是管理学、图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在新时代发展下给图书馆事业的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新形态给图书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考验,需要他们具有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设计。因此,需要善于管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具有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又熟悉业务,对新形态图书馆有充分认识,对新技术有好的洞察力和较好的人际组织协调能力的人。
(2)专业人才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在原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需要对馆藏资源有深度挖掘知识服务的能力。要求馆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知识时代管理服务的能力,而且需要对新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对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技术有敏锐嗅觉。
(3)技术人才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数字化、元数据、语义网、知识挖掘、大数据、信息建构、WEB2.0、云计算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建设过程包含大量新技术工作,需要从外部引进入才和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以使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开发等方面人力资产得到充实,形成强大的、开放的人才队伍,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面对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图书馆馆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挑战。图书馆人才需求也日益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意味着人才专业素质应具有知识的广度和技术的深度。既是计算机操作员,又是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员;既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能。顺应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事业的需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结合实际,结合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制订合理的规划,一切以推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建设为目标。
2.用户
用户是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数字图书馆的现实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服务机制与模式有效支持用户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和创新知识。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更要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展工作,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在当今社会,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将信息需求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并向多元化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内容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交叉学科日益增多,学科综合化日益明显,知识之间的交叉相容频繁,这种学科间综合专深的趋势使用户的知识结构也不断变化。同时,当今用户的信息需求不仅表现在学术上,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在汲取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关注应用和娱乐信息。此外,其他各类信息源的井喷涌出,也彰显了利用数字图书馆获取资源的准确权威性、便捷性和涵盖的广泛性。
由于数字图书馆不是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公开,因此从获得授权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用户:一是授权用户,通过系统登录平台得到认证,登录网络平台使用数字馆藏资源;二是未授权用户,只能使用公开的,免费提供的特定区域的数字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用户需求的多元化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使各行业的社会成员产生了多样的信息需求。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数量大、需求层次高、自主性强、随意性大、交互性要求高等特点。随着人们信息意识的日益增强,社会每一名成员都可能成为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者。信息需求者的职业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用户自身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对信息形式内容的需求层次,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用户需求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专业背景不同的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明显带有不同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希望馆员不仅能指导查阅原文,还能教授检索专业信息的检索路径及技巧;希望能够智能化地利用与科研相关的一切信息资源和服务,并把这种利用融入科研过程中,实现一站式的检索存取,随时利用。科研用户不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某专题文献资料载体的一般性服务,而要求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归纳、综合梳理,提供能解决某问题的方案的知识服务。
(3)用户需求的系统性和及时性
目前,各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的综合化、渗透性越来越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是综合性的。科研用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从继承、累积和探索的角度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课题信息。一般来说,他们需要最多的是理论性强的文献和原始资料,学科发展动态和课题研究的前沿信息。信息源主要是报告、专利、标准、期刊、会议文献、年鉴等。
(4)用户需求的知识化和个性化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用户不仅只满足于一般的显性知识,更倾向于根据他们自身喜好特点以及相关研究的个性化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及时将网络上海量的、分散的、无序的、繁杂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然后传递给用户;同时,用户也比以前更加注重知识的新颖性,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需要随时跟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将分布在网络上与其研究有关的各种专门信息加以梳理集中组织,通过知识信息分析综合整序等二次开发手段,将得到的信息及时地推送给用户。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需求有着鲜明的个体的习惯、个性。用户按照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专业需求来制订,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个性化知识。
(5)用户需求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高效便捷,尽量节省用户的时间精力。齐普夫最小努力原则认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均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也希望付出最少的精力就可使自己的需求获得最大的满足。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会关注到如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友好性、可接近和用户综合体验等,如果系统设计过于复杂,用户可能会放弃努力,转向其他方式获取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馆员都应成为“网络蜘蛛”和“知识向导”,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在其中汲取用户所需求的知识,为用户打开知识大门。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只有准确有效地分析和研究用户需求,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数字资源,提供知识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为用户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二)资源(www.xing528.com)
丰富的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强大的物质基础,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要整合海量的数字资源,整合共享,打破资源传递和利用的时空限制,提高资源的知识含量,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和服务效率的最大化,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馆藏特色传统文献的数字化
在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鉴定和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馆藏的价值、特色、利用率高低,有重点、有选择地对特色文献或者特藏部(Special Collections)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如古籍文献、学位论文、教学课件、内部资料等。通过纸质文献扫描、影印、照片扫描、缩微胶片转换、录音数字转换、录像数字转换等手段,有计划地把传统载体文献数字化,建成专题特色数据库。将自己图书馆的珍藏(包括善本、古籍和珍藏)或特种馆藏(包括图片、声音、音乐、影视等各种载体)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提供网上共享服务。
2.原生电子文件的管理开发
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各出版发行机构的电子出版物、政府等机关的电子文件等原生电子文件是数字图书馆的重点建设对象,按照规范的格式、质量要求、专业范围将属于接收进馆范围的原生电子文件接收到数字图书馆,给予妥善的管理和保护,保证资源长期保存和可利用,并对这些原生电子文件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有较高知识含量的资源。由正式出版机构、出版商或数据库商发行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在数字学术信息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其特点是:学术信息含量高;具备检索系统,便于检索利用;出版成本高,因此并不是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必须购买使用权才可以使用。
3.网络资源收集保存
这部分也可以说是半正式出版物,完全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包括各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商业部门、教育机构等在网上正式发布的网页及其信息,也属于一次文献类型。使用这部分信息主要依靠搜索引擎/分类指南、网络学术资源学科导航等二次文献资源,用于提供使用图书馆印刷型馆藏的联机公共目录(OPAC)也属于这部分范畴。其他资源,如FTP资源、新闻组、BBS、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等属于非正式出版物。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资源,符合保存要求,遵守法律法规的资源收集保存,有限开放。
4.区域资源文献传递和互联共享
联盟图书馆采购通过联盟的号召力和成员馆的凝聚力,以组织的形式跟资源提供商谈判,降低数据库资源的采购价格,增强电子资源购买力,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以扩大可用的电子资源种类;构建联合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实现知识库、学科中心共建共享;构建统一检索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异构系统的资源跨库检索服务,用户可按学科、数据库名称、文种同时检索多个系统中的多种资源;建立基于标准协议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系统平台,整合各馆MARC数据,用网络平台进行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联盟书馆通过整合各馆的资源,实现区域互联,形成有序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提供在线服务,实现真正的互联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资源库,而是一个集合土、资源、技术、环境等要素的有机体。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子图书馆还要关注如何进行知识挖掘,并转化为新的知识产品,发挥资源的价值。
(三)技术
技术手段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工具,是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子图书馆系统,实现知识服务平台的智能化、馆藏文献存储的数字化、馆际资源共享的最大化的必要手段。建构过程是一项技术密集的王作,各种功能能否实现依赖于各种技术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数字图书馆的构建过程要通过利用以下新技术手段来实现。
1.信息采集技术
数字图书馆仅仅依靠传统人工录入和校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可靠的扫描技术和识别技术。这类技术包括扫描、录入、纸质档案扫描、照片扫描、缩微胶片转换、录音数字转换、录像数字转换、文件压缩、OCR识别技术、视音频采集技术、压缩编码技术等。
2.信息处理和发布技术
数字资源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并采用信息发布技术,才能提供利用。、这些技术包括元数据技术、文本信息标引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自动抽取技术、信息过滤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流媒体技术、信息推送技术、信息定制技术、个人数字助理(PDA)技术等。
3.信息检索技术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采用信息检索技术的目的是尽快实现海量数据的智能化检索,如针对分布式异构化和多样化资源,采用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能够揭示和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实质内容和语义关系,揭示和描述信息中有代表性的特征,从而达到更深的检索层次。这类技术包括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全文检索技术、图像理解技术、图形化查询技术、三维模型检索和跨库检索技术等。
4.信息存储和安全技术
这类技术包括信息存储技术、大数据技术、NAS和SAN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信息保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消息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物理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协议、应用层安全技术、网络攻击技术、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病毒、数字备份、防火墙技术、黑客防范技术、屏蔽技术、数字防范技术、数据挖掘迁移技术等。
5.网络传输技术
这类技术包括计算机协议、调制解调技术、数据通信介质、以太网、令牌环网、局域网、开关技术、网络互连、光纤分布数据接口、SONET组件、窄带ISDN、帧延迟技术、Internet结构、ATM网络、网络操作系统技术、对等网络、触感技术、物联网、智慧云、公有云、私有云、综合集成技术等。
技术的应用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会贯穿始终,但是我们也不要陷人唯技术论的怪圈。其他几种元素也是缺一不可。
(四)管理和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需求,传统图书馆以提供馆藏传统文献资源和复制件为主的服务已难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在工作内容上发生的变化对其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在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确立自己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首先,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如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扁平化管理、人本管理、项目管理、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空间等思想,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数字图书馆的人才、资源、技术和文化等进行管理。利用这些先进思想激发人的潜能和塑造高素质的队伍,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协调发展、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人性化的服务体系。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要做到以下几点:在服务内容上,提供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符合不同层次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服务手段上,通过友好的检索平台和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多途径的基于数字信息资源的智能检索工具,对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检索;在服务方式上,采取网络化存取和传递,建立文献信息的服务机制和馆际合作关系,来为远程用户提供广泛、迅速和便利的服务。
(五)环境
一个安全的、稳定的、可靠的、高速的运行环境是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超越了时空。但是稳定、安全的环境,我们还必须要人为地加上一些限制。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络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是让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具体说来,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运行环境
宏观层面的运行环境包括信息环境和政策环境。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环境不是封闭的图书馆实体信息环境,而是包含在互联网和管理系统等之中的跨机构、跨地域的开放信息环境。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环境不是杂乱无序的信息仓库,而是有序的信息空间,便于数据采集与加工、存储、处理与发布、检索与利用。同时,要保证数字图书馆的顺利运行,还需要良好的国家政策大环境。健全的协议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统一思想,统一标准,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建设和和谐健康发展环境。
2.微观层面的运行环境
微观层面的运行环境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框架。首先,成立数字图书馆建设团队,建章立制,人财物配备齐全。其次,硬件的采集、设计、规划安排,主要是各种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阵列、机房建设、数据安全备份设备、数字扫描影印设备。支撑环境的硬件设备采购往往依托某一项目进行。根据项目运作管理机制,从项目的申报到实施往往需要1 ~ 2年的时间,有时会更长。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因此设备的规划和调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开放性、安全性、可延续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使规划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注图书馆的发展,关注信息技术的变革,跟踪最新技术的资讯是消除管理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发展不适应的最好解决方案。再次,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和可扩展的各种应用系统是实现数字图书馆各项功能的保证。
宏观和微观环境共同构成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环境,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