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二八年三十年當中,殷墟出土的甲骨:
一、王懿榮所得 約一五〇〇片
二、孟定生、王襄所得 約四五〇〇片
三、劉鶚所得 約五〇〇〇片
四、羅振玉所得 約三〇〇〇〇片
五、其他藏家所得 約四〇〇〇片
六、庫壽齡、方法歛等所得 約五〇〇〇片
七、日本人所得 約一五〇〇〇片
八、明義士所得 約三五〇〇〇片
八宗共約十萬片左右。《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一文裏也説:“三十年來,甲骨出土的不下十萬片。”[104]這個統計數字,雖然不可能絶對確實,但大概是差不多的。
把甲骨文字,著録成書的,有:
一、劉 鶚 鐵雲藏龜[105]一九〇三年 一〇五八片
二、羅振玉 殷虚書契前編 一九一二年 二二二九片
三、羅振玉 殷虚書契菁華 一九一四年 六八片
四、羅振玉 鐵雲藏龜之餘 一九一五年 四〇片
五、羅振玉 殷虚書契後編 一九一六年 一一〇四片
六、羅振玉 殷虚古器物 一九一六年 四片
圖録
七、明義士 殷虚卜辭 一九一七年 二三六九片
八、姬佛陀[106]戩壽堂所藏 一九一七年 六五五片
殷虚文字
九、林泰輔 龜甲獸骨文字 一九二一年 一〇二三片
一〇、王 襄 簠室殷契徵文 一九二五年 一一二五片
一一、葉玉森 鐵雲藏龜拾遺 一九二五年 二四〇片
一二、羅福成 傳古别録第 一九二八年 四片
二集
十二種書,共九九一九片。發表的材料,雖然只佔全部出土甲骨文字的十分之一,但重要的材料,已經公佈不少,這對開展甲骨文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三十年中,研究甲骨而有論著的作者,據拙編《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所載,共有五十四人。其中除本國三十五人外,還有一些外國人。計日本十一人,英國三人,德國二人,美國法國加拿大各一人。
三十年中,出版的論著,專書二十八,論文九十,共有一百一十八種。
倘若把這三十年再分成十年一節的三段,則第一個十年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〇八年,作家三人,論著三種。第二個十年,從一九〇九年到一九一八年,作家增加到十五人,論著三十八種。第三個十年,從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八年,作家又增加到三十六人,論著七十七種。在第一個十年中作家僅有三人,到第二個十年增加五倍,第三個十年又較第二個十年增加了一倍多。在第一個十年中,論著僅有三種,到第二個十年增加十三倍,第三個十年又較第二個十年增加了一倍多。
在這三個十年中,主要的研究甲骨而有著作者,第一個十年有劉鶚和孫詒讓。劉鶚編了第一部著録甲骨文字的專書《鐵雲藏龜》。孫詒讓作了第一部研究甲骨文字的專書《契文舉例》。此外還有美國人方法歛。
第二個十年增加了羅振玉和王國維。幾十年來羅振玉對於甲骨的蒐集和流傳頗爲有功。王國維對於甲骨文中史學方面的研究,貢獻最大。此外還有武龍章,和法國人沙畹,英國人金璋、庫壽齡,加拿大人明義士,德國人穆勒、勃漢第。日本人最多,有林泰輔、富岡謙藏、内藤虎次郎、後藤朝太郎、石濱純太郎和石濱敬次郎。
第三個十年又增加了王襄、商承祚、葉玉森、陸懋德、胡光煒、程憬和丁山。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和商承祚的《殷虚文字類編》,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葉玉森開始對甲骨文字,作了綜合的研究。胡光煒作了第一部《甲骨文例》。丁山作了卜辭成語的研究,陸懋德從甲骨文研究商代的文化。程憬嘗試根據甲骨文字研究殷代的社會經濟形態。此外還有林義光、柯昌濟、馬衡、容庚、聞宥、余永梁、陳邦懷、陳邦福、張鳳、蕭炳實、徐嘉瑞、何定生、胡韞玉、羅福成、張世禄、黄仲琴、容肇祖、抗父、邁五、英國人銀格蘭姆和日本人高田忠周、小島祐馬、丹羽正義、飯島忠夫、無關等。
三十年中,比較重要的著作,可以分成十類。
一 總論甲骨卜辭的一般知識,及其發現著録和研究的大概情形。並特别指出這種新學問在古文字學古史學上的重要意義,以引起一般人的注意。
一、林泰輔 清國河南湯陰縣發現之龜甲獸骨[107]一九〇九年
二、富岡謙藏 古羑里城出土龜甲之説明 一九一〇年
三、武龍章 安陽洹上之特産及其發現物 一九一一年
四、陸懋德 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 一九二三年
五、容 庚 甲骨文字之發現及其考釋 一九二四年
六、馬 衡 三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 一九二四年
七、聞 宥 甲骨文之過去與將來 一九二八年
八、蕭炳實 殷虚甲骨文之發現及其著録與研究 一九二八年
二 著録出土甲骨的摹拓影本,編印出書,以供研究的方便。共十二書,已見前。
三 根據已著録的甲骨文,通考殷代的文字、卜法、文化、禮制等。
一、孫詒讓 契文舉例 一九〇四年
二、羅振玉 殷商貞卜文字考 一九一〇年
三、羅振玉 殷虚書契考釋 一九一四年
四、葉玉森 殷契鉤沈 一九二三年
五、葉玉森 揅契枝譚 一九二四年
六、陳邦懷 殷虚書契考釋小箋 一九二五年
七、陸懋德 由甲骨文考見商代之文化 一九二七年
四 編録甲骨按片逐條的作釋文,有的再加考證。
一、王國維 戩壽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釋 一九一七年
二、葉玉森 鐵雲藏龜拾遺考釋 一九二五年
三、王 襄 簠室殷契徵文考釋 一九二五年
五 專考甲骨文字,這類論著最多。除單考一個字的短篇之外,其專書或長篇綜述的著作有:
一、孫詒讓 名原 一九〇五年
二、柯昌濟 殷虚書契補釋 一九二一年
三、葉玉森 説契 一九二四年
四、商承祚 殷虚文字考 一九二五年
五、余永梁 殷虚文字考 一九二七年
六、陳邦懷 殷契拾遺 一九二七年
七、余永梁 殷虚文字續考 一九二八年
八、聞 宥 殷虚文字孳乳研究 一九二八年
九、陳邦福 殷虚薶契考 一九二八年
六 由甲骨文字以考見殷代歷史者,以王國維發明獨多。
一、王國維 殷虚卜辭中所見地名考 一九一五年
二、王國維 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 一九一七年
三、王國維 殷周制度論 一九一七年
四、王國維 古史新證 一九二五年
五、王國維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附註 一九二七年
六、王國維 説殷 一九二七年
七、王國維 説亳 一九二七年
八、王國維 殷禮徵文 一九二七年
七 從甲骨文字以考見殷代的社會經濟。
一、小島祐馬 殷代的産業 一九二五年
二、程 憬 殷民族的社會 一九二八年
三、程 憬 殷民族的氏族社會 一九二八年
八 講甲骨卜辭的行例字例辭例和成語。
一、胡光煒 甲骨文例 一九二八年
二、丁 山 殷契亡尤説 一九二八年
九 彙編甲骨文字成爲字典,以供翻檢研究之用。
一、羅振玉 殷虚書契待問編 一九一六年
二、王 襄 簠室殷契類纂 一九二〇年
三、商承祚 殷虚文字類編 一九二三年
十 把甲骨文以外同時出土的殷代器物,編録成書。或作專題研究。
一、羅振玉 殷虚古器物圖録 一九一六年
二、林泰輔 殷虚遺物研究 一九一九年
三、羅福成 傳古别録第二集 一九二八年
三十年來,五十幾位作家,發表的一百多種著作,包括了各方面的研究。尤其王國維,他除了對於殷周禮制都邑地理,多有闡明之外,又考證了甲骨卜辭中王亥、王恒、上甲、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大乙唐、中宗祖乙和祖某父某兄某等先公先王之名,説明“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卜辭者殆鮮”。又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世系,除個别地方“乃違事實”之外,大體全與卜辭相合,“而《世本》《史記》之爲實録,且得於今日證之”[108]。《殷本紀》既然可信,則與《殷本紀》同一來源之《夏本紀》即不能全屬子虚。又殷之先世,與夏同時,則夏代即不能無有。且金文也常記禹事,與《詩》《書》所記,正復相合。因而他批評當時學術界正在盛行的疑古之風,説:
疑古之過,乃併堯舜禹之人物而疑之。其於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於古史材料,未嘗爲充分之處理也。
他又考證了甲骨卜辭中王亥之名,見於《山海經》《竹書紀年》等書,而《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誤作振。説:“夫《山海經》一書,其文不雅訓,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虚烏有視之。《紀年》一書,亦非可盡信者。而王亥之名,竟於卜辭見之。”又考證了甲骨卜辭的王恒,見於《楚辭·天問》。説:“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經》《竹書》所不詳,而今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解者,而今由卜辭通之。”因而認爲:
古代傳説存於周秦之間,非絶無根據。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
這對於當時一班勇於疑古的學者們,無疑的是一個有力的糾正。
因此他强調了地下新材料的重要,提出了所謂“二重證據法”,説: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爲實録,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爲之。雖古書之未能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109]
王氏的這一些對於古史的發明、創見和主張,對學術界發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大的引起了學術界對於甲骨學的注意和重視。
在殷墟發掘以前,甲骨文字的研究,到王國維告一段落。從一九二八年殷墟發掘以後,甲骨文字的研究,以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開始,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此將於另處述之。
【注释】
[1]參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第三節,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一年版。
[2]參看王國維《觀堂集林》十二卷《説殷》;又《古史新證》第五章。董作賓《殷虚沿革》,載一九三〇年八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本二分;又《殷商疑年》,載一九三六年同上《集刊》七本一分;又《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載一九三三年同上《集刊》外編《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册。胡厚宣《甲骨學提綱》,載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五日上海及天津《大公報》。
[3]參看《通典》一七八卷,《州郡》八《鄴郡》。
[4]參看《路史國名紀》卷丁《商氏後》。
[5]參看《考古圖》一、四、五卷。(www.xing528.com)
[6]《河朔訪古記》中卷。
[7]參看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十二卷;羅振玉《殷虚書契考釋·都邑》第一,一九一四年。
[8]參看胡厚宣《甲骨學提綱》,載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五日上海及天津《大公報》。
[9]同上。
[10]參看吴昌綬《鐵雲藏龜序》,一九〇三年。衛聚賢《秦漢時發現甲骨文説》,載一九三九年《説文月刊》一卷四期。何天行《甲骨文已現於古代説》,又《陝西曾發現甲骨文之推測》,皆載一九四〇年上海《學術》第一輯。
[11]參看董作賓《殷虚沿革》,載一九三〇年八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本二分。徐中舒《殷代銅器足徵説兼論鄴中片羽》,載一九三五年《考古社刊》第二期。
[12]參看《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總報告》和《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
[13]李濟:《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14]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又《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5]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
[16]參看註①。董作賓《殷虚沿革》,載一九三〇年八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本二分。
[17]梁啓超:《古書真僞及其年代》,收入《飲冰室全集》,又單行本。
[18]參看楊鍾健《中國龍骨商與脊椎動物化石之研究》,載一九三三年《科學》十七卷一期,又收入《自然論略》,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四年版。裴文中《關於龍骨的一些問題》,載一九五四年《文物參考資料》第六期。劉憲亭《舊醫處方用的龍骨應改用代用品》,載一九五四年《科學通報》七月號。劉壽山《龍骨治病的歷史及其代用品》,載一九五五年一月三日《光明日報》。
[19]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一頁。
[20]王漢章:《古董録》,載一九三三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五十期。
[21]羅振常:《洹洛訪古遊記》,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條,上海蟫隱廬書店版。
[22]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23]汐翁:《龜甲文》,載一九三一年北京《華北日報》《華北畫刊》,第八十九期。
[24]參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第三節,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一年版。
[25]參看劉鶚《鐵雲藏龜自序》,一九〇三年;又《抱殘守缺齋日記》,載一九三六年《考古社刊》第五期。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容庚《甲骨學概况》,載一九四七年《嶺南學報》七卷二期。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一、二頁。
[26]參看劉鶚《鐵雲藏龜自序》;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第二頁。
[27]參看方法歛《甲骨卜辭七集材料來源表》,紐約一九三八年版。
[28]參看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自序》,一九三九年《輔仁大學叢書》本。
[29]據方豪説。
[30]王襄:《題所録貞卜文册》,載一九三三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三二至三三期。
[31]王襄:《題易穭園殷契拓册》,載一九三五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八五期。
[32]參看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九三〇年聯合版,又一九四七年羣益版;又《甲骨文字研究》,大東書局一九三一年石印本。
[33]參看董作賓《帚矛説》,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郭沫若《卜辭通纂後記》,東京文求堂書店一九三三年石印本。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前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三三年影印本,第五一頁;邵子風《甲骨書録解題》,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石印本,第八四頁;孫海波《簠室殷契徵文校録》,載一九三七年《考古社刊》第六期。
[34]參看胡厚宣《我怎麽蒐集的這一批材料》,載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成都《新中國日報》。
[35]參看劉鶚《抱殘守缺齋日記》,載一九三六年《考古社刊》第五期。
[36]參看劉鶚《鐵雲藏龜自序》,一九〇三年。
[37]參看羅振玉《鐵雲藏龜之餘自序》,一九一五年。
[38]參看陳振東《殷契書録·戩壽堂所藏殷虚文字》條,一九三〇年。
[39]參看王國維《隨庵所藏殷虚文字跋》,載《觀堂别集補遺》;又《觀堂遺墨》,一九三〇年。容庚《甲骨學概况》,第三章第七節,載一九四七年《嶺南學報》七卷二期。
[40]參看葉玉森《鐵雲藏龜拾遺序》,一九二五年。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三一頁。
[41]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聞係抗戰前胡肇樁長館時購自周連寬,周氏從何處購得,未詳。據葉玉森的哲嗣葉粟如先生説,這批甲骨,像是他老先生的舊藏。
[42]參看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序》,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三三年影印本。
[43]參看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序》,前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一九三九年版。
[44]參看商承祚《殷契佚存自序》,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三三年影印本;又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45]參看胡厚宣《甲骨六録序》,齊魯大學研究所一九四五年版。
[46]參看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序例》,上海來薰閣書店一九五一年版。
[47]參看上書《南北坊間所見甲骨録》卷三。
[48]參看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序》,玉簡齋一九一〇年石印本。
[49]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五頁。
[50]參看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序》;又《五十日夢痕録》,一九一五年收入《雪堂叢刊》。
[51]參看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序》,玉簡齋一九一〇年石印本。
[52]容庚:《甲骨學概况》,載一九四七年《嶺南學報》七卷二期。
[53]羅振玉:《殷虚書契前編序》,一九一一年。
[54]羅振常:《洹洛訪古遊記》,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條。
[55]同上書,宣統三年三月十三日條。
[56]羅振常:《洹洛訪古遊記》,宣統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條。
[57]同上書,宣統三年三月十四日條。
[58]參看羅振玉《殷虚書契前編序》,一九一一年。
[59]參看羅振玉《殷虚書契菁華序》,一九一四年影印本。
[60]參看羅振玉《殷虚書契後編序》,一九一六年。
[61]參看羅振玉《殷虚書契續編序》,一九三三年。
[62]參看《燕京學報》二十八期,《國内學術界消息》。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著者索引》,中華書局一九五二年版。
[63]一九五一年《文物參考資料》二卷七期,《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稱“接收膠東文管會之甲骨文字一千三百餘片,原裝八十四匣”,即此物。
[64]據明義士《甲骨研究》及唐蘭先生所言。
[65]參看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66]同上。
[67]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一四頁。
[68]參看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69]參看①書,第一五頁。
[70]參看《考古社刊》第三期,《社員著作表》。
[71]參看①書,第二五頁。
[72]參看方法歛《甲骨卜辭七集材料來源表》。明義士《甲骨研究》;又《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序》,一九三五年。吉卜生《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館藏甲骨文字》,載一九三四年《中國雜誌》二〇卷六號。
[73]參看庫壽齡《河南之卜骨》,載一九一四年《亞洲文會雜誌》第四十五期。
[74]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三頁。
[75]參看庫壽齡《河南之卜骨》,載一九一四年《亞洲文會雜誌》第四十五期。
[76]參看方法歛《甲骨卜辭七集材料來源表》。白瑞華《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序》,一九三五年;又《甲骨卜辭相片》,紐約一九三五年版;又《甲骨卜辭搨片》,紐約一九三七年版。《金璋所藏甲骨卜辭序》,紐約一九三九年版。
[77]參看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78]參看方法歛《甲骨卜辭七集材料來源表》,紐約一九三八年版。
[79]參看郭寶鈞《一九五〇年春殷墟發掘展覽説明書》。
[80]參看陳夢家《述方法歛所摹甲骨卜辭》,載一九四〇年《圖書季刊》新二卷一期;又述《方法歛所摹甲骨卜辭補》,載一九四〇年《圖書季刊》新二卷三期。胡厚宣《美日帝國主義怎樣劫掠我們的甲骨文》,載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大公報》及天津《進步日報史學周刊》第十六期。
[81]參看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82]參看金祖同《殷契遺珠發凡》,第四六頁,一九三九年;又《龜卜跋》,一九四八年。
[83]參看郭寶鈞《一九五〇年春殷墟發掘展覽説明書》。
[84]參看徐嘉瑞《日本甲骨之收藏與研究》,載一九二七年《國學月報》第二卷第一期。日本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序》,日本一九一七年版;又《殷虚遺物研究》,載一九一七年《東亞之光》十四卷五號。
[85]參看郭寶鈞《一九五〇年春殷墟發掘展覽説明書》,第三一、三二頁。
[86]濱田耕作《泉屋清賞》七册,《續編》二册,一九一九年。梅原末治《白鶴吉金集》一册,一九三四年。又《白鶴吉金選集》一册,一九五一年。容庚《海外吉金圖録》三册,一九三五年。
[87]梅原末治《殷墟白色土器之研究》一册,一九三二年。又《古銅器形態之考古學的研究》一册,一九四〇年。又《河南安陽遺寶》一册,一九四〇年。又《河南安陽遺物之研究》一册,一九四一年。又《支那考古學論考》一册,一九三八年。又《東亞考古學論考》一册,一九四四年。此外,短篇論文有濱田耕作的《支那古銅器研究之新資料》,載一九二一年《國華》第三七九號;《殷虚之白色土器》,載一九二六年《民族》第一至四號。《殷墟發現的大石磬》,載一九二九年《三宅博士古稀紀念論文集》。又都收入《東亞考古學研究》。梅原末治《支那安陽之白色土器》,載一九四四年《學海》第一至四號。德川義寬《傳殷墟出土之象牙兕雕片》,載一九四六年《座右寶》第六期。
[88]參看郭沫若《殷契遺珠序》。金祖同《殷契遺珠發凡》;又《龜卜跋》。
[89]參看貝塚茂樹《甲骨文斷代研究法的再檢討》,載《東方學報》京都第二十三册,《殷代青銅文化之研究》,一九五三年。
[90]明義士:《殷虚卜辭自序》,一九一七年。此據陳柱譯文,題爲《殷虚龜甲文字發掘的經過》,載一九二八年《東方雜誌》第二十五卷第三號。
[91]參看上文;又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九頁。
[92]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
[93]參看上書,第一七頁;又明義士《甲骨研究》,齊魯大學一九三三年石印本。
[94]參看上書,第一八、一九頁。
[95]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第一八、一九頁。
[96]參看明義士《殷虚卜辭自序》,一九一七年。
[97]參看容庚《甲骨學概况》,載一九四七年《嶺南學報》第七卷第二期;又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序例》,上海來薰閣書店一九五一年版。
[98]參看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南博旬刊》第三十七期。
[99]載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日《光明日報》。
[100]參看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載一九四四年《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册。
[101]參看懷履光《骨的文化》,一九四五年。
[102]參看懷履光《骨的文化》,一九四五年。
[103]參看胡厚宣《美日帝國主義怎樣劫掠我們的甲骨文》,載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大公報》及天津《進步日報》。
[104]李濟:《小屯地下情形分析初步》,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105]出版處和版本參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中華書局一九五三年版;下同。
[106]實爲王國維所撰,參看王國維《隨庵所藏殷虚文字跋》,載《觀堂别集補遺》,又《觀堂遺墨》,一九三〇年。
[107]出處版本俱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中華書局一九五三年版;下同。
[108]參看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載一九一七年《學術叢書》;又《觀堂集林》卷九。
[109]以上幾段引文俱見王國維《古史新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