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论男女,在20岁以前是骨骼的生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能获得90%以上的骨量;其后的10余年中,骨骼不再纵向生长,但骨量仍缓慢增加;在35岁左右全身及局部骨骼单位体积的骨量达到峰值,人们称之为峰值骨量。
骨量通常以某个骨骼部位的骨矿含量和骨矿密度表示。在获得峰值骨量并相对稳定一定时间后,骨骼进入老化期。 由40~45岁开始,骨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增龄性骨丢失)。因此,老年人骨量或骨密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骨成熟期能够获得的峰值骨量以及骨老化期的丢失速率。若一名妇女峰值骨量位于正常范围的高限,骨矿物质以每年2%的较高速率丢失;另一名妇女峰值骨量位于正常范围的低限,骨矿物质以每年0.5%的较低速率丢失;约经20年后,前一妇女的骨密度仍高于后者。由此可见,峰值骨量对老年人骨量的影响程度大于骨丢失速率。
根据妇女一生的生理特点,一般人为地按年龄分为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更年期)、老年期6个阶段。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向衰退、萎缩变更的一段时期,包括绝经前后。 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自40岁开始历时20年,并将其分为4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
老年期一般指妇女60岁后机体逐渐老化、卵巢功能停止的时期。国外指定65岁以后为老年期;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目前仍定60岁以后为老年期。
40~60岁这个时期是我国妇女一生学习、工作与事业成熟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卵巢的衰萎、卵泡的数目减少与老化、性激素合成的改变、神经内分泌的失调等生理特点,因而存在免疫功能的下降、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萎缩、心血管功能与骨质代谢的异常等一些不可抗拒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如烦躁、焦虑、忧郁、失眠等,以及潮热、潮红、畏寒、盗汗等血管舒缩失调及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这些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在这个过渡时期中,约有80%的妇女被这一系列或轻或重的症状所困扰。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复杂多变,有10%的妇女出现严重的低雌激素症状,病理变化涉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心血管、生殖泌尿及骨骼等各个系统而产生心血管病、骨质疏松症及早老性痴呆等相关病,严重时必须以外源性性激素替代治疗。
(黄敏丽)
○摘编自《骨质疏松症》1998年10月第1版、《更年期保健及相关疾病》2002年7月第1版(www.xing528.com)
——专家简介——
黄敏丽
黄敏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
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资深委员,曾任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诊治妇科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