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国民党内部召开的党员大会颁发会议宣言,宣言内容主要为:国民党更为信服他,因为他是一个蜚声海内外,“国父”级别的首领。[6]这是记录其“国父”尊号最早的文档。在国民党的官方文件中,出现“国父”尊称是在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国民政府新派迎榇人员,吴铁城等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一时奉移国父灵榇,谨以鲜花一束上献灵前而陈言曰:“维国父之弃世兮,忽忽乎逾四期……”[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正式决议并由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
其他类似1939年11月,在国民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领衔与石瑛、张知本等国民党党员共同倡议孙中山为“国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孙先生为国民革命的倡导者和发起人,复兴中华,创建民国,以共和治理取代封建专制,为广大民众播撒自由平等。现通令全国,尊奉其为“国父”,以示崇敬,并列举总理祭拜事项的诸多名称,应以“中华民国国父”六字开先,其余则可简化敬称“国父”二字。[8]上述提案经过广泛和深入的讨论,获得了广大同胞的深切赞同,对总理光荣事迹的描述客观公正,总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日月可鉴,“国父”尊号的正当性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随后,间隔不久,由国民政府发布正式公告进行了确认。(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沿用了“国父”之称。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将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凡提及孙中山均改称为“国父”,孙中山的“国父”之称遂流传开来。总体而言,对于孙中山的尊称主要经历了从“先生”到“总理”再到“国父”的演变,“国父”尊号也是在前面两个尊号的基础之上通过孙中山个人思想以及行动上的进步逐渐树立起来的。因此,研究“国父”尊号的由来尚需对之前尊号的变化作出梳理,尚有如此才能真切充分地展示出民众对“国父”的爱戴和拥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