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情境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我们以前听过的曾曦观摩课似乎只感受到了那种无痕的教育机制,只关注到了快乐课堂、平安课堂,其实听得多了,就会认识到每一节教学仅仅是一个例子,优秀的教法和更好的创意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开发。雷雪宁老师以做梦激发兴趣,以梦醒设置悬念,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吴燕老师创设了一个人人都会经历的伤感的思亲情境,引发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苏航老师从一张看似单调的白纸到不同形状的变化,很自然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不得不想,不得不说。看来,课堂需要平实,也需要预设,特别是高质量的情境创设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需要创设情境,需要真情实感,但绝不要虚伪的和硬贴标签式的情感。
2.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储备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开放是课堂教学激发的平台,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去对接。如雷雪宁老师的课堂上,一学生以猫的口吻伤心地说:“我很难过,因为人们说我有九条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哭了。”因为这是一节对话训练课,所以雷老师表扬了学生素材的新颖及知识的多元就进入了下一个话题。其实,如果老师对猫有九条命的说法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道这是因为猫的喉咙时常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帮助它们治疗骨伤和器官损伤,猫有发达的平衡系统和完善的机体保护机制,那么,就会在课堂上接着学生的对话追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其实是怎样的呢?”如果学生能说出道理,就可以进一步训练说话,引领更多的学生增长知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就告知学生,作为猫有这样的功能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不应该伤心。这样,就让教学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3.学生真情表达与教师恰当引导的关系(www.xing528.com)
作文教学必须说真话、实话,杜绝作秀与造假。作文课上,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习作素材为出发点,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表达,并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表达,但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错觉,顺着主题胡乱编造,甚或让人匪夷所思。例如在樊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说自己与书的故事,好几个学生都说:我喜欢看书,每次看书看得入迷了,妈妈叫我吃饭我总是听不见;我喜欢看书,连到我家和我玩的朋友都忘在一边。吴燕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表达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说妈妈做饭做得少了,自己不吃,把剩下的全倒进了自己的碗里,却说自己不饿。这样的发言既没有新意,更让人感到虚假。特别是说到妈妈不饿时,学生泪水一片。我想,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追问,通过事实验证,让学生清楚这样的事情虽然也可能发生,但我们需要能真正触动内心深处柔软神经的事例,而不是跟着学生一起虚假地流泪,进行虚伪地表扬。
4.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没有预设是不行的,但预设过度往往又会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课前教师应该预设的是教学流程和框架,具象的过程应该以学生的生成为切入点,循循善诱,恰当指导,适度点拨。如果学生的回答超越了我们的预设,就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跨越式前行,因为事实说明我们对学情估计不足。如果偏离了我们的预设,一定要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灵活调节,切不可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进行,更不可片面专横地进行扭转和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