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一般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课文的理解和上课前的备课上。百分之九十的课堂上,语文老师都在分析课文,都在一层层剥开文章的外衣,解读着甚至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意思。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理解和体验,没有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来教。新课标的出台,将语文的性质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后,广大语文教师才开始认识到,阅读课就是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课文这一载体教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归宿在习作。于是,阅读开始指向写作,指向表达。而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再是教学的重心,而在于学生要去学习和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其显而易见的进步性,很快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股新潮。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事实上,阅读教学文本的内容在学生读过两三遍后自然能够明白,最大的困难无非有几句涵义较深的句子需要在教师点拨引导下理解。2014年10月,全国小语会在桂林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第一次将延续了二十几年的活动关键词“阅读教学”,改为“语文教学”。开始将语文课型划分为“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将传统意义上的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划归为“表达系列课”。那么,有了表达课,阅读课应该教什么?阅读课就与表达没有关系了吗?我认为,阅读课无论是教读、教写、教积累,都还是与表达、与习作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生理解内容、明白涵义的基础上,还是必须教学生看不到的如同形式之类的“秘密”。
教材上选用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每一篇都有可以供学生借鉴的美妙词汇或句子,如果学生能逐渐进行灵活模仿,不失为一种简单快速的学习方法。因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作文也不会敬而远之。当模仿达到一定量时,一定会熟能生巧,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有一篇课文《爬天都峰》,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个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爬山的样子。我教学时,作为一个句子训练点,引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像……”进行说话训练,还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想象。本单元习作内容是“我学会了……”。有位学生写《我学会了游泳》,文章写得真实而生动,其中一句这样写道:我尽情地在水中遨游着,一会儿扎个猛子下去,一会儿钻出水面仰浮着,像调皮的鱼儿一个样……把自己游泳时的动作写活了。实践证明,只要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模仿优美的语句进行写作,孩子们一定会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也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阅读课指向写作,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灵活运用。记得我在教学《雨》一文时,发现这篇文章是在写景,方法明确,层次十分清晰,便于学生运用。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分析第二自然段,明白这一段落在写法上有三大特点:一是作者按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二是抓住雨大而急的特点;三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刚好,第二天早晨,窗外雪花飞舞,于是我改变教学计划,开始指导学生写“第一场雪”。我明确告诉学生,我们模仿《雨》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方法,首先,讨论观察顺序。孩子们在一阵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按照“窗外—操场—广场”的顺序来观察。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在这三处地方描写时各应抓住什么特点。小组内交流后,认为室外应抓住“雪花飞舞”的特点,操场则要突出“热闹”,广场应该抓住“美丽宁静”的特点。最后,我告诉学生,要写好景物,还得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感受。我让学生重新把《雨》一课默读感受,然后,让他们走出教室,用心观赏这场雪。学生有了素材,有了方法,有了可供借鉴的模板,一定是含着底气在习作。果然,习作交上来后,我十分欣慰。虽然说结构基本一样,但语言的描写各有风采。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我站在教室门前,只见雪花随风飞舞,好像要参加什么盛会似的。偶尔有几片送入我温暖的怀中,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看,小作者观察的多仔细,感情是多么细腻啊!
而在反复强调阅读课指向写作的今天,我们的许多名师们进行着探索和研究,把阅读与写作进行着无痕的结合,更让老师们受益匪浅。钟大海老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不是像我们大多数老师那样找训练点迁移运用,或者让学生去模仿,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读写课堂。在他一节课的教学中,设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了写作,但却自然无痕,恰到好处。
且看第一环节的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兵马俑的两个特点。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第二个特点(板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4—9小节介绍了六种类型的兵马俑。请看第4小节,写什么俑?
生:将军俑。
师:第五小节呢?
生:武士俑。
师:第六小节呢?
生:骑兵俑。
师:第7小节呢?
生:车兵俑。
师:车兵俑分为哪两类?(www.xing528.com)
生:驭手和军士。
师:第8小节呢?
生:弓弩手。(依次板书: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
师:第4—8小节介绍了五个人俑,第9小节介绍的是马俑。马俑是动物。那么,作者是按照先什么后什么的顺序介绍的?
生:先人后动物的顺序。
师:暑假里,有两位同学也去看了兵马俑,回来写作文,介绍了5个人俑,一位按这样的顺序写——(生随老师的手指,读:武士俑、将军俑、车兵俑、骑兵俑、弓弩手)
师:另一位同学按这样的顺序写——(生随老师的手指,读:将军俑、武士俑、车兵俑、骑兵俑、弓弩手)
师:请问,他们的顺序,跟书上的顺序比一比,哪个高明?
生:书上的高明。书上的顺序,是按级别高低来介绍的。
师:作者介绍6个兵马俑,第一,先人后物;第二,职位高低。写作文,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板书:顺序)
学生齐读“顺序”。
师:学说明文,记住知识很重要,花一点时间记住6类俑。(齐背)
阅读课如何指向写作,这就是很好的范例。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理解的难度。在这一教学环节,看似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段落内容归类,其实真正的目的却抓住了指向写作的教学点:顺序。
管建刚老师点评:学生作文中的忽视,追根寻源,或许正在于阅读中的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