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的最大障碍,是找不到合适的、新颖的素材。头脑空空,不知道写些什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天地狭窄,生活圈子枯燥,内容单一,无非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看到的都只是“头顶上的四角的天空”,没有“读万卷书”的时空,更没有“行万里路”的胆识,作文素材无从积累。正如上文中和吴老师交谈的孩子所说,每天都一样,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所以没什么可写。然而,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
(1)什么是“作文素材”?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学生似乎并不明白。在学生心目中,好像只有那些可以贴上高尚、美德标签的事例才属于好的习作素材,而眼下的、身边的、微小的、常见的、普通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上课,下课,回家,吃饭,睡觉,这么单调而无限次重复的一天怎么可以写成作文呢?
(2)学生们对身边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没有养成思考与积累的好习惯。对父母的关爱他们认为理所应当,对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认为不值一提,对同学的相互友爱他们认为普通平常,对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又漠不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心态怎么能捕捉到生活的多彩,怎么能感受素材的丰富?(www.xing528.com)
(3)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呢?在作文讲评课上,又是以怎样的文章进行赏析呢?传递给学生的观点是怎样的呢?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是不是有目的有目标的在进行呢?难道学生所表现出的让教师头痛的现象与教师没有关系吗?上周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讲评课,听得我如坐针毡。说实话,我真的想把教师从讲台上拉下来,以免误人子弟。原因在于,教师拿给学生鉴赏的所谓的优秀作文,居然是引用了一大堆名人名言的一篇空洞的学生习作。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讲评,怎么能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习作理念和方法?我敢断言,这节课后,这一班的学生在习作中,一定在网罗名人名言,把这个作为习作好素材的标准。这让我感到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