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学是多元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生本彼此敞开心扉,用心灵沟通交流,互相融合的过程。本着这一目标,我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一种无痕对话教学的美好场景。
以往教学时,总是让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来回答问题。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这样提问:“同学们,小红军明明身体不行了,可他为什么还要说体力比陈赓强多了呢?”学生就会回答:“因为他不想拖累陈赓。”这样的一问一答总感觉是夹在文本中间进行的。
这次教学,我想尝试在提出问题时,不再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去提问,而是走到学生中间,自己与学生身临其境扮演一次文中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中也许更能有切身体会。于是,我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目视着她,以特有的亲和力问:“小鬼呀,你明明身体不行了,为什么还要说体力比我强多了呢?”一边问一边做出邀请她回答的姿势。学生好像还不太适应这样的方式,先是沉思良久,而后才慢慢站起来,吞吞吐吐地发言:“因为……小红军不想拖累陈赓同志”。
我提醒她:“老师这样问你,是想请你用第一人称来回答,假如你就是小红军,而老师就是陈赓,面对陈赓的问话,你会怎么说?”(学生沉默不语,不住地摇头)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我不这么说,你一定会帮助我,这样,也许我们两个都得牺牲。”
我十分高兴,赶紧接着说:“亲爱的小红军,你明明没了干粮,为什么却说你的比我还多呀?”(沉默片刻)学生发言:“亲爱的首长,因为我不能吃你的粮食。宁愿牺牲我自己,也不能牺牲你,因为你是红军的领导呀!”
就这样,学生们找到了窍门,明白了对话的方式。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亲身感受到了他们体验之真,感悟之深,感受到他们情感的升华,感受到他们用心灵与文本进行了真诚的“对话”。(www.xing528.com)
课后,专家雷老师在我谈了教学后的感受后,给我提出了问题所在。专家就是不一样,很诧异于他的分析,但瞬间又感叹于他的敏锐。课堂中细微的疏忽便会酿造出意想不到的后果。细斟酌,慢思量,便有许多切身体会……
(1)面对发言有障碍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使其由耳红面赤到勇敢积极,由结结巴巴到流利表达,要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课堂的亮点。这是一种能力,也是长期教学经验积累后的一种直接反应。
(2)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和谐自然的,应该是心无旁骛、推心置腹的。而本节课中,“对话”的本质在不经意间被偷偷转移,“谈话”乃至“追问”取代了真正的“对话”。看课堂实录中括号里的内容,正是让“对话”变质的所在。对话中加入了停顿和沉寂,或是形成了相互依靠与漠视坐之,那还能称其为对话吗?
(3)这节课是一次尝试,挺好的。现在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与教师能推心置腹真诚对话的习惯,每一次对话力求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不应该为了对话而生硬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