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互动的基本概念
1.互动
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相互、交替的意思,“动”是作用、变化。将二者结合起来,互动是指一种彼此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上的解释,互动是一种自我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以及社会的互动组成的循序渐进的交互过程,此过程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双向活动。张春兴根据心理学,把互动定义为:人际间的交感互动。章人英在《社会学词典》中指出,互动是指人际间的心理交互或行为的相互作用,是由一方的行为先引起后一方的行为发生变化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
互动的定义分为广义互动和狭义互动。广义的互动,是指任何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通常我们指的是狭义互动,特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集体或个别之间发生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它的互动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互动的形成条件是互动的个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无此条件互动无意义。互动的形式可以是行为互动、心理互动、表情互动和言语互动等。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狭义互动中的一种,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国外的研究学者提出,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是情感的互动,双方的心理接近渴求程度。国内研究学者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形式、内容和情境组成的一个体系。学者佐斌认为,师生互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师生互动是包含了所有类型的师生互动以及互动产生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即教育环境之下,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本书研究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化学课堂中的互动,即师生课堂互动,师生课堂互动包含了所有师生之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互动的双方在情感、信息、能力和价值观上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认识。师生课堂互动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班级个性和课堂的氛围。
3.有效课堂互动
“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师生课堂有效互动,意指在所有的师生课堂互动中能够达到双方预期的目的,即教师实现知识有效传播,学生能够收获知识。国外学者艾雪黎从课堂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而利比特与怀特等人认为,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应当是协商式的互动。国内学者没有对师生课堂有效互动提供一个标准和定义。
综上所述,师生课堂有效互动的标准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授课的方式是否有关,即针对相同的知识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置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产生的效果越好,师生课堂互动越有效。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就越好。但笔者认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越高并且学生有所进步,则课堂互动的效益才会越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可以通过课后的练习、单元测试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体现。
(二)有效课堂互动的特征
1.互动目标的多维性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而选择采用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对互动策略的选择、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受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课堂互动往往表现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更不会注重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呈现出鲜明的目标多维性特征。(www.xing528.com)
2.互动关系的多样性
传统意识上的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侧重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将交往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即构建一种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课堂教学,由于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所基于的手段、技术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多功能、多技术、多媒体结合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创立和构建。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两大要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已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在我们所见的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是多样且多变的,互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或者说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认为,以往的课堂互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影响,否认了学生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成人—儿童”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况之中。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讲,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中学生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所提倡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广泛应用,媒体的超时空性、形象性、生动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实现媒体与人之间的对话动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运用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已经如火如荼。这不仅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在教学理念上、教学结构上都将发生根本变化。
此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们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开放与拓展。传统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趋于封闭的、呆板的、秧田式的排列,学生的活动范围最大莫过于教室。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教室的范围,很多课的教学,仅仅在教室里,仅仅靠教室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有些课的教学,交流互动的对象已经扩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进行某项统计指标的调查,为了了解某一特定写作对象所要进行的实地采访等等。
综上所述,互动对象的多样性,是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策略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性。
3.互动过程的生成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环节是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即是由多个互动反复交替作用的过程。教学互动过程的生成性,是教学互动策略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师预先设定的,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互动的模式和程序的选择则是以学生心理特点、参与学生的数量、发生的环境、师生的知识背景、教学设备、媒体的条件等转换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常常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或主题来变换互动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时采用问答式,有时采用讨论式,有时采用质疑探讨式等等。此外,过程的生成性还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或根据媒体提供的学习所必需的途径和资料,适当地调整互动的模式或方式。
4.互动对象的平等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经常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场面:或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答教师评价等。这种“互动”,严格地讲是建立在教师更多的主导之上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引起重视。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准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过程,十分注重要营造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二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于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动对象之间,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在课堂教学诸多互动对象之间应该是怎样的?究其实质,如多媒体、网络信息、课堂之外的交流对象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教师用讲解描述等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质还是相当于“教师”。综上所述,无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怎样变化、怎样丰富,都必须遵循互动对象之间平等的重要特性。
5.互动结果的有效性
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互动,特别是强化了“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吗?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其有效性。无效的或低效的互动,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而会影响、延误教学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其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浅薄性、不合理性。那么,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应该建立在互动目的的明确性,互动内容的深刻性,互动时机的科学合理性,互动结果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