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陆海珍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教育正是启发孩子增长新知识的起点,它承担着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语言文化的深厚魅力。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发展策略包括:
一、加重汉字讲解,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镌刻,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工具,就文字本身而言,也是瑰丽文化的宝藏,所以,对汉字的深化讲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讲解汉字是学生对中国文化最初的理解,也是以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
比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对汉字“木”的讲解,先让同学们看一下“木”的甲骨文,然后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像树杈,像树的枝干,当同学们回答到树木的木时,给予鼓励并对同学们的想象力提出表扬,然后写出楷书“木”,接着讲解“木”的书写顺序以及笔画。最后通过“木”的学习,进而学习“林”,再到“森”,两个“木”就组成了树林的“林”,再有更多的树木,就形成了“森”,是森林的意思,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就对汉字“木”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汉字的学习,深入到汉字的文化背景中去,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汉字,进而学习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汉字的情感。
二、创设学习情境,深化理解古诗文。
古诗文词句优美,含义深远,很多古诗文背后都有一个或可歌可泣,或荡气回肠的故事。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教师要认真加以引导,将传统文化知识趣味性分解,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古诗文与音乐的情景融合。
古诗文的诗句往往在简单的诗句中包含着诗人的万千思绪和离别惆怅,由于古诗文的字词含义复杂,并且与现代汉字的意思存在一定差异,使很多学生学习时感到吃力,所以教师可以采取音乐情景配合,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增加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刻体会。比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送别、离别的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的场景中,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描述的送别场景,感受好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摆脱掉大多数人对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浅显理解。(www.xing528.com)
(二)古诗文与绘画的结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诗文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事物后,就会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故事,所以也可以画成画。小学生都喜欢画画,用他们的画来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是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法。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诗句内容的讲解,结合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们在诗句中感受,然后把诗中描写绿树、涓涓流动的河水,还有刚刚露头的荷叶,以及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都画出来,用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属于自己的《小池》,通过学生的画作,就可以令他们体会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感受。采用画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三、丰富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要想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是不够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读书阅读活动,才能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机会。
在阅读课上,经常有老师带领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叶圣陶童话》等经典读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也要求学生家长经常陪伴或者督促孩子进行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连接和融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
2015年7月发表于《吉林教育》第十四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