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作为全省第一届四年制中师优秀毕业生,被选拔到地处陇南山区的康县第二中学当老师。组织这样拔高使用的工作安排,对于当年中学教师严重匮乏的年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但对于我来说,则是对我学业成绩和教学能力的高度认可,我倍觉组织对我的器重,格外珍视这不可多得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以此来报答组织对我的知遇之恩。
初为人师的我只有十八岁,我所教的学生却已十六七岁。我在学生的眼里也就是位邻家姐姐,而我也把这群花季少年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陇南山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学生家庭大多非常贫寒,常有学生因交不起学费、书本费辍学在家。
周五,我发现班上有个聪明的男孩没来上学,心里很不安。周六,我便去家访,想了解孩子辍学的原因。
一大早,我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杨晓辉家。家境的窘迫让孩子局促不安,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从一点贫瘠的坡地上种点少得可怜的庄稼外,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看到我为了他们孩子的上学而四处奔走,他们除了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外,却没有能力给孩子交学费和书本费。(www.xing528.com)
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无助的双眼噙满了泪水。至今,我都不能忘记那双幽怨的眼神,那双眼神里有对命运不公的怨恨,有对生于贫寒家庭的无奈,有对读书的渴望,更有和命运抗争的勇气!我被孩子的眼神触动。想到这个聪明男孩上学的希望将被贫穷狠狠地击碎,我心有不甘,没有多想,便拿出自己仅有的60多元工资,留下20元当生活费,其余四十几元全部塞到孩子手中,然后留下一句话:“下周一来校上课,我的班上一个都不能少!”
就这样,在康县二中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我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走村串户动员家长送孩子来上学,累计为濒临辍学的孩子交学费、书本费500多元,这在当时工资低、物价高的年代,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我的爱心打动着每一位家长,感动着每一位乡村少年,孩子们发奋学习,格外努力,1990年中考时,班里竟有8位同学考上了中专,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直至前年,一位受我资助,在省农牧厅工作的学生杨辉,几经周折打听到我也调到兰州,专程来看望我时动情地说:“左老师,没有你当年的资助与鼓励,我就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可能在这样重要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谢谢您!”
孩子真诚的感谢温暖着我,激励着我,使我更加坚定当老师一定要有“把爱的阳光洒向不被人发现的角落”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成为我从教多年的信条,能用我小小的爱心温暖孩子的童年,用我不经意的关爱教会学生懂得善良,用我的实际行动感化孩童的顽劣,用我的热情感染冷漠,用我的真诚打动虚伪,我为之默默地践行着、坚持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