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课题负责人 左晓玲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由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体,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来开发课程资源?所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这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学习课本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获得。大量的语文实践,就需要我们开发更多的语文课程资源,由此我们提出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教材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但它更指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它的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它可以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可以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本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名人的生活事迹,以及能够反映本土特点的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物产资源,甚至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资源。由此可知: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我校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把教师的关注点由单一的教材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通过挖掘身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开放性的学科,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需要。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和视野、教学技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推动甚至是挑战作用,对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单一式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库,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通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效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现有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学习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3.通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总结具有操作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案例,并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推广,使教师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性的保障。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不但会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为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奠定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料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研究内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课程资源结构的重心发生变化时,本课题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实验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校本语文资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教学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小学语文阅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课题研究情况:
自准备申报课题之日起,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课题负责人左晓玲主持召开了课题研究筹备会,筹建了课题组,并进行了分工,于2015年3月15日完成了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确定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各个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研究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研究,于2016年4月完成了6节课题研究展示汇报课和4节课堂实录光盘;课后进行了充分的评课活动;做课教师撰写了课后反思6份;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30余篇。
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计划是课题总结阶段,由课题负责人左晓玲收集整理成果资料,撰写出结题报告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一)研究成效。
1.提高了对课程开发的认识,树立了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的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即一切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资源,具体说就是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要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扩展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创设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方式,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社会乃是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我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如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览、观摩安宁区建模车模竞赛与获奖作品展示、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兰州市第二十中学等观摩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只要提供合适的机会,学生的潜力都会发挥出来,都能成才。
其次,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整合,积极组织师生、家长参加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分别以爱生征文、科技发明征文、科幻绘画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结合学校开展的省、市各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艺术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卫生示范学校、爱生学校等的创建活动,为学生表达提供了素材,激发了学生在书本以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想写就写,想画就画,将所学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重视阅读积累。我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的实验项目“整本书阅读”试验校之一,我校充分利用此项实验活动的契机,深入细致、有步骤地开展阅读活动,特别是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把孩子们的视野引入更广的天地,使学生们的语文空间得到了更广泛地拓展。我们坚持做到了“五个一”,即:每天读课外书报一小时;每周安排一个班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到阅览室上自主阅读课;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每生拥有一本读书剪贴本或一本读书笔记本;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读书笔记辅导、课外读物推荐、阅读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读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的广泛阅读,使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3.拓宽了课程开发的渠道和形式。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与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是前提,利用才是目的。为此,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1)开发教材资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作为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采取以下方法能让学生利用教材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一是“增”,我校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整本书阅读”实验校之一,提出了“阅读滋养心灵,阅历丰盈人生”的倡议,号召全校师生树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全校每天中午确定固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形式上,有“好书推介”“我读我思”“精彩片段赏读”“好词佳句摘录”“我的读书故事”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与能力,以达到开发大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二是“扩”,即通过对教材上某一篇目的细读深悟,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或进行相关的写作片段训练,把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热情,孩子们有感而发,“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由教材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更多内容,扩展语文课程资源。(www.xing528.com)
三是“链”,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充分利用网络、书籍等开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好习惯。课前安排学生查阅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课后,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延伸,作为课程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使得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四是“并”,即将教材中同一类的文本有效整合,进行归并,如我校尝试进行的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教学。通过教学资源的归并、整合,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借”,小学语文课本有大量生动的插图,对理解文本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我们认为也可以借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说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表达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优化了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专题版面;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习作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科技园地”;定期更换教室内的黑板报,让教室的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在校园草坪、花园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教室外楼宇墙壁上悬挂师生的手抄报、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在校园网内增添学生专题网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整本书阅读”课程,让孩子利用午读时间共读一本书,在有共同话题的基础上,进行好书推介、读书交流、摘抄好词佳句、撰写读后感等系列读书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认识优秀经典的中华文化;我校结合体育课开发的校本课程“定向越野”,把体育和科技、无线电结合起来,在孩子们参与的过程中,提供习作素材,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开发家庭学习课程资源。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本实验十分重视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召开家长会,宣传我们课题的指导思想及具体做法,使家长也在课题中转变了教育思想,积极配合实验工作。实验班对家长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家里要有孩子的书柜,有一定的图书量是课外阅读的保证。要求学生在家每日读半小时课外书,并做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中高年级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集”,摘抄积累优美词句,并写读书笔记,配插图,培养多方面能力。
二是把家长评价纳入到主体评价之中。新课程力求建立全面的、发展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我们把家长评价纳入到主体评价之中,积累背诵、作文修改与评价、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让家长参与、见证孩子学习的过程,并根据学习态度、效果给予等级评价。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查找学习资料。
三是家长每天要和孩子有30分钟以上的交流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快乐、烦恼……促进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使孩子有健康的家庭生活体验。学校定期开展亲子课堂、亲子读书、亲子运动等活动,使家长走进孩子的生活,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环境。
(4)开发社会学习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或家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公益劳动、民间采风、社会调查……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多元智能,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与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我校还将与区图书馆联系,倡导家长为实验班学生办理借书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了好去处,在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学校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
4.合理利用网络拓宽学生视野。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库,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传统教学中,我们常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当网络走进课堂后,我们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网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网络资源的引入。教学中,对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源、声音、影视资源等都通过网络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组织和呈现,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刚好网络上播放电视剧《毛岸英》,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毛岸英的成长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教师就布置学生观看。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文本就易如反掌。
二是网络资料的链接。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老师通过网络介绍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后,有学生对朝鲜的风俗民情,对体现民族特色的“阿妈妮”“金达莱”等词汇感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再去搜索,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切地体会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之伟大。
三是网络对话。老师公开自己的QQ和电子邮箱,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全方位对接。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交流教研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心得等;师生之间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对话交流,实现课堂的延伸。通过聊天发送信息,来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网上学习辅导(如修改作文、批阅考卷等),同时还可以互传资料,为课堂教学内容作准备或补充,这种方式对于性格内向、不敢直面教师的孩子效果更好,他可以毫无压力地向教师请教咨询;教师和家长之间通过建家长群、微信群,增加教师和家长之间联系的频率,使得家校联系更为紧密,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5.发挥教师资源。无论课程资源多么丰富,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教育资源;善于发现身边常见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们……都是高素质教师的具体表现。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写两份教育心得、两份教育叙事,并相互交流学习。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验,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的学生成绩无论是与平行班的横向比较,还是实验班本身的纵向比较,其教学成绩、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高。
(二)研究成果。
1.完成经班级实验后成熟的课堂教学展示课6节,展示研究成果;完成了4节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录像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议。
2.撰写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公开发表20篇、获奖12篇;撰写随笔等19篇。
3.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三)实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推广研究成果可以推进周边学校教研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我区教研室(本课题负责人是省级骨干教师,又任该校校长)的推荐,建议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向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同时,课题负责人左晓玲,又因此被兰州城市学院聘为特聘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对来自全省参加“国培”的各个县区的校长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设想通过全省校际间的交流听课、互相探讨、教研专题讲座等形式,引领我区、省语文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资源的开发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使语文真正成为开放性的学科,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通过宣传及各种实践活动,广大学生家长首先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了转变,语文学习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现状有了更直接的理解,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建立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和困惑。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省级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层次延伸,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课题实验人员的科研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涉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因此在带领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3.个别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收获甚浅。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课例展示、课堂实录、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大语文”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难点课题。
五、今后努力方向。
1.坚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质。
2.想方设法把研究成果“语文课程资源要在生活中实践中进行挖掘”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3.争取家长的支持,尽最大可能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区活动,把生活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4.重视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提升研究效果。
2016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