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金融开放战略思考:《汇率战争》一书的成果

中国金融开放战略思考:《汇率战争》一书的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外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补充国内投资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实施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设计大国,实体经济如此,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更是如此。

中国金融开放战略思考:《汇率战争》一书的成果

4.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也做不到关上门过日子,而对外做生意就要有贸易伙伴,要有贸易规则,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但在国际贸易中得不到平等竞争的机会,更是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面前频频碰壁。为了加大出口,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中国一直在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必须要按照人家的规矩办事,不存在单方收益的情况,要想打开别人的市场,同时也必须开放自己的市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天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其中金融领域的完全开放便是其诉求之一。

一、金融开放的意义何在?

抛开世贸组织的规定、西方国家的要求不谈,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引入境外战略投资,实现金融开放的究竟意义何在呢?

早在十多年前,在国内银行几乎还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产品的时候,地下金融交易已经在南方尤其是广东悄悄流行了。由于改革开放就是引入市场机制,慢慢地,人们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与市场机制相对应的强调优胜劣汰,追求投机回报的思维也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之中。所以,金融领域的逐步放开也是一种必然,这里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在银行的正式金融产品没有占领市场的情况下,地下金融交易比较盛行,但因为其存在大量违规操作,投资者资金得不到任何有效保障,因此法律纠纷很多,为了规范市场,应该走向金融开放。其二,当时国内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本投资并不活跃,而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实现“搞活经济,增加资金流动,活跃市场”的功效。让外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补充国内投资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实施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随着外汇交易日趋频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也常使国家对于汇率的浮动无能为力,国家通过金融开放也可以通过自由兑换人民币来干预市场,从而调整汇率。所以,金融开放也是势在必行。其三,由于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其职能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中介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后,由于其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高,评估系统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强,在东道国从事金融活动时,从盈利的角度出发,会将资金投向一些高效率的产业,促进优胜劣汰,优化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能力,往往是国内银行所不具备的,所以通过金融开放,可以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使用率,促进本国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而从中国的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银行、保险机构的角度出发,金融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自身,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呆账坏账,对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也有很大帮助。

不可否认,世界上最发达、最稳健、最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恰恰是那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金融体系,如英国、瑞士、卢森堡、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等。这些地区,正是由于良好的开放性,促使当地金融行业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最终成长壮大。

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常常信誉度较差,稳定性不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的长期垄断造成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由于缺乏有效竞争,更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普遍缺乏活力,服务意识也较差。中国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当金融业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境内以后,就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垄断格局。为了在与更强大的敌手的搏杀中生存下来,国内银行将必须想办法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对内加强管理水平,对外提高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稳定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水平。另外,外资银行将带来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也将对中国金融业有着强烈的启示作用。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设计大国,实体经济如此,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更是如此。从这次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不但应该认识到美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不力所造成的危害,还应看到美国金融产品的丰富和繁荣。金融产品的设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的服务方式创新,都会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全方面的考量,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市场,提升金融业的业务量。这些金融开放所带来的种种改变,将有助于中国形成真正强大的现代商业银行,最终走出国门,逐鹿全球。

二、金融开放无异于“引狼入室”

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其优点是一目了然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威胁也是实实在在的,在条件还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过快开放市场会加剧市场的动荡,甚至不排除受国际游资的侵扰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而且,由于金融资源的独特性,其与中国各行业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果管理当局的监管能力与经验不够,不但金融资源落入敌手,还可能会导致各行业战略资源的流失,使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外资掌握,从而丧失了继续崛起的基础和可能。

在金融逐步开放之后,将面临西方金融资本势力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的压力。所谓金融自由化,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的私有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等。

金融自由化是“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以新自由主义经济为标签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个终极武器,西方金融财团便可以从容地控制全球的经济体。完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时,就好比被除去了所有护具的轻量级拳手,面对重量级拳王,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将毫无疑问地被一记记重拳打得头破血流,最终倒地不起,再无还手之力。

自从银行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金融这个词在未来的国家经济格局中将占据主导地位。金融是一个国家的血液,没有资金源源不断的保障,任何产业都会慢慢枯萎,而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核心利益,控制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就等同于控制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金融完全开放,自由的市场条件下,依托其无可匹敌的资金实力,欧美金融财团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动汇率战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打击一国货币,摧毁一国经济。

假如金融自由化在中国实现,当经历了200年风风雨雨的欧美金融业巨头裹挟巨额资金进入中国内地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这个市场中根本没有对手。由于中国的银行业起步太晚,又长期受母亲溺爱,先天缺失了一种搏杀的欲望和技能。由于货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金融开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开放,主宰一个国家货币发行的只能是代表该国人民利益的政府机构。因为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有了通过发行货币来收割财富的终极手段,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高点,正是长期对这一制高点的占领,造就了欧美许多著名的金融财团。如果说这些金融财团在对本国经济进行控制,对本国人民的财富进行收割的时候,还有所顾忌和收敛,那么,对待其他国家,他们将展现他们全部的能量和胃口。虽然目前掌控中国印刷或者发行货币权利的是国家,但在完全的金融开放后,外资金融机构将通过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创造类似货币功能的替代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本质上就相当于在发行中国的人民币。当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和各种债券弥漫市场,其总量大于国有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总量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实际就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命脉。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很容易地通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收割中国人的财富,并通过向母国投资和汇出外汇的方式将财富转移出国境。此时,通过大规模减持上市股份,带领热钱撤出中国,再发动一次金融突袭战,则中国全面的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届时,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境内以人民币结算的资产大幅缩水,实体和金融企业面临倒闭,此时,西方金融财团将卷土重来,大量收购中国资产,一举完全控制中国的全部经济命脉。这一系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缜密计划,已经被西方金融财团使用得炉火纯青,拉美经济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被扫荡一空都是他们辉煌战绩的明证。

外资金融机构蚕食其他国家市场,控制别国金融,其手段将是多种多样。分析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

参股或者控股或者直接购买当地金融机构。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方式,省却了独立开办的诸多麻烦,还顺便拥有了现成的人脉

借助与当地合资或者再投资的子公司,甚至孙公司的掩护,逐渐购买当地金融企业的股份,在不引起当地政府注意的情况下,把持当地金融机构。

通过在当地的独资或者控股金融机构对该国核心产业部门如通讯、能源交通、军工企业进行投资,进而逐渐控制这些关系国家基本安全的经济命脉。

在控制了大部分资源之后,实力强劲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对当地的政府、企业甚至知识界进行渗透,培养其利益代言人,并控制舆论,从而制定更有利于发展壮大自己实力的法律法规,为进一步通过汇率战争手段收割该国财富打好基础。

引进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并不受任何约束地进行短期投资活动,里应外合与大量境外热钱一起炒作经济泡沫,为发动金融供给准备弹药。

以上只是根据美国金融财团在之前通过倡导金融自由化,逐步控制一国经济并发动攻击的模式中总结而来,其手段还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总之,对于管理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实力又严重不足的中国的金融业来说,金融开放无异于“引狼入室”,必须慎重而又保持警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www.xing528.com)

三、中国金融开放现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了践行诺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9月底,已经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283家营业性机构,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了30家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另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15个营业机构。例如,汇丰银行以19.9%的股权参股交通银行、德意志银行出资1.1亿美元入股华夏银行、美洲银行出资25亿美元入股建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中行10%的股份、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机构组成的财团出资30亿美元购得工行10%的股份……从这份未竟的名单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正在急速向外资开放,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均堪称前所未有,为全球所瞩目。

证券行业的开放尺度则更大,截至2006年6月底,外资在大陆已设立23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8家合资证券公司;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4家境外特别会员;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直接从事B股交易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分别为39家和19家;批准42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12家机构批准成为QFII托管行,其中5家为外资银行。这些进展大大超出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

保险业,除了寿险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外,保险市场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并初步呈现国际化特征,主要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均已进入我国。

而在外汇管理上,截止2005年底,在43项本项目交易中,我国已实现可兑换的项目有11项;较少限制的有11项;较多限制的有15项;严格管制的有6项。超过一半的资本项目已实现可兑换,严格管制的已不足一成半。

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逐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正如火如荼地的在中国攻城略地,拓展业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来了,那么中国人有没有走出去呢?相对而言,中国金融机构到国外投资的数量少了很多。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表示,在金融服务业上中国“进来多,出去少”,是地道的“逆差国”。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一个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自由国度”,美国却明目张胆地在国内实施金融保护主义。比如,按照美国有关法规,1991年之后进入美国本土的外资银行,不能吸收美国居民存款,不能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与之相比,备遭美国苛责的中国金融业可谓是慷慨至极。就在美国用尽一切手段游说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时候,2008年6月17日,在大洋彼岸的美联储再次明确暂缓批准中国两家最大银行在美国的营业执照,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仍未能越入“雷池”半步。美国人拒绝的理由看似很复杂——中国银行的会计准则、内部指标、国内监督等都未达到国际标准,实则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你进。实际上,与其说中国的银行业各项指标没有达到国际标准,不如说是没有达到“美国标准”。反正规则是美国人定,想把人拒之门外,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四大银行在海外市场直接设立机构的行动纷纷折戟沉沙,崇尚自由的西方将大门关得严丝合缝。此时,要想在所谓金融开放的潮流下开拓海外市场,似乎只剩下直接收购海外机构这一条道路了,这是无奈的选择。但这条道路顺利吗?

在2008年招商银行宣布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时候,就结结实实经历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在以极高的竞价收购了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之后,招商银行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掌声和欢呼。在招商银行宣布收购永隆银行的第二天,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宣布,将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BBB-”长期交易对手信用评级和“A-3”短期交易对手信用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标准普尔公司认为,由于招行在香港市场的经营经验有限以及海外收购经验匮乏,因此对招行而言,管理并整合永隆银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行为直接给招商银行当头浇了一桶冷水,直接导致其股价下滑。对于这样一家美资机构的评级表现,中国金融机构也许只能苦笑了。

其次,中国金融机构还不具备全球扩展的实力。即使美国未来向中国完全敞开国门,中国的金融机构就有能力进入或者扎根生存吗?美国的监管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十分完善,对金融机构质量的要求十分苛刻,中国金融机构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曝光而不影响自己的竞争力,就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在海外市场经营,生存环境与国内迥异,国有企业的金字招牌在那里将不会有任何作用,没有了政府的保护伞,变数将增加很多,而与当地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进行硬碰硬的较量,更是需要有志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金融机构谨慎衡量风险承受力。

总体来说,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业务的飞速发展相比,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规模仍然很小,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中国金融机构自身还存在很大问题,这些是中国在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进程中必须看到的现实。

四、如何应对挑战

首先,就是一个“缓”字当头。基于当前中国金融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现况,放慢金融开放的步伐,调整金融开放的节奏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有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金融企业的丰厚利润得益于其垄断地位,金融产品创新程度仍然很低,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况且,央企的背景使得当前中国金融企业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行政化的特征,由此导致的假账、坏账、呆账等不良资产较多,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中国金融企业与国际同行决一雌雄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目前存在的人民币升值、经济泡沫化等严重隐患,也决定了目前中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如今美国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仅仅依靠调理自身经济结构,扩大出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也不是华尔街金融财团所愿意见到的。这时候,适时发动一场汇率战争便是其迅速脱困的灵丹妙药,如果得逞,大量的资金财富将涌入美国,帮助其走出目前的泥潭。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哪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最高,哪里的金融系统最薄弱,哪里就是庞大的国际游资热钱的目标所在,因此,当前中国最紧迫的,就是要扎紧篱笆,密切关注国家金融安全。

其次,金融开放不能厚此薄彼,要内外兼修。目前,中国国内的一些著名经济学者如叶檀、向松祚等人或通过撰文方式,或接受媒体采访,都表达出了一个急切愿望,那就是向内开放金融业。的确,在中国金融业向外资开放的时候,往往为了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金融产品的技术水平,常常自降身价,主动拉拢国际金融巨头参股控股。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的观点比较激烈,他直斥目前中国银行业在“贱卖”自己,由于中国银行业在引进来的过程中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了国民财富流失,并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

对外资既然可以做到如此宽容的开放,那为什么对内资不能呢?面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鼓励和扶持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不但有利于激励中国金融业在竞争中完成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更有利于将中国的庞大民间资本分散保存,不至于被外资轻易控制。而且民营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体系也可以起到有效补充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矛盾非常突出,而民间的信贷机构又没有合法存在的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只有主动脉,但缺乏毛细血管,整个社会经济也是如此,仅靠主动脉向主要器官输送金融血液,但却无法到达社会分工的各个细节、分支部分,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保持相当份额的公共金融机构非常重要。比如德国,公共银行资产占德国银行总资产的57%,仅此一条就保证了德国的金融命脉永远不可能把握在外资金融机构的手里。在金融开放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大量种类繁多的公共金融机构成为横亘于外资金融机构面前的坚实壁垒,导致外资金融机构在东道国难以大规模开展相关业务。在存在大量公共金融机构的国家内,金融市场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私人储蓄,而另一部分则是不需外资进入的政府专营领域,如欧盟大陆的储蓄银行,或者是面向中小企业和普通平民的长期住房建设、公用事业投资等外资不愿进入的利润率较低的领域。而且这些公共金融机构普遍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在外资对手竞争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比如,在法国,合作银行一直享有税收方面的优惠,能够给客户提供较为优惠的利率。在德国、瑞士、西班牙,由于储蓄银行由当地政府担保其债务,其经营风险等同于政府风险,评级水平高,有利于吸引客户,所以大量业务被吸引过去,导致很多外资私营金融机构无法在完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这些措施,构成了欧洲各国抵挡外资机构蚕食本国市场的金融长城,有效地维护了本国金融主权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第四,金融监管是尚方宝剑。不管自诩多么开放的金融体系,如果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都将出现严重后果。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就是金融监管的功能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滥发金融衍生品,最终导致连锁反应,爆发全球金融海啸。经此一役,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态,将尽全力推动金融监管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美国尚且如此,难道中国应该接受西方国家的“善意建议”——放弃金融监管码?恰恰相反,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力度应当加大,而非放松。中国未来的金融监管模式,应当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经济运行,也不可以让国有企业对政府形成依赖性,导致投资失败后银行出来买单,形成大量呆账、坏账,最终受损失的是普通居民的存款以及国家的威信。另外,针对金融机构的各种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部门不应只是被动适应,而是要主动引导,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健康、高效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防止安全性差的产品在市场上形成气候。

正如《国际歌》里所唱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同样,这世界上也没有所谓绝对公平,绝对自由。每个国家的历史、资源、甚至是地理特征都不尽相同,这也构成了世界的别样风情、不同之美。就在全人类的科学家都在提倡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却抛出了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理念,根本无视世界各国完全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市场条件。如果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金融角斗场上,最终将无法摆脱成为别人的盘中美餐的悲惨命运。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方可不在随波逐流的大势中迷失自我。对于金融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自己的准则和底线不动摇,才是重中之重,对此,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中,对于金融开放所提到的“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二十字方针,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金融开放之路的主旨和方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