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无法闭关自守;在美元霸权的统治下,中国也无处可遁。虽然中国经济目前的巨大成就,是国家精心布局、苦心经营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已经逐渐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财团绑架,如不做出有效调整,果断应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最终难免会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下面从五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一)巨额外汇储备的尴尬
在前文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以及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人的过度消费买单,为美国经济分忧解难。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但中国呢?要知道,按现在的汇率,假设中国拥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必须拿出相应的近7万亿人民币用来购买。如果这些新增的货币进入银行,再经过信贷的放大,势必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社会资源无法迅速增加,实体经济承载能力有限,于是这些新增的货币幽灵一般四处游荡,所到之处,“涨声连连”,医疗、房地产、教育,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像吹气球一样膨胀了起来,价格直线上升,而且看不到顶点。
这种流动性泛滥,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大多数人对于投资股票心有余悸,所以大量投资都涌到了房地产市场,房价飙升,一路看涨,以至于在2010年的两会上,有代表激烈批评房地产不应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土地经济”可以休矣。可事实上,宏观调控此时也渐渐失去了威力,因为中国没有像美国那么“发达”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来吸纳这些新增货币,泡沫经济的阴影渐渐笼罩在了中华大地。
外汇储备是国力的体现,可是在美元霸权下,却成了中国不折不扣的尴尬。拿着这些以美国政府信誉作担保的“白条”,中国发现,能做的事情实在有限。由于只能购买美元标价的产品,而世界主要商品的定价权又掌握在华尔街的手中。所以现在中国是想买啥啥涨,想卖啥啥跌,实在是冤到了家。国际金融财团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他们的数字游戏,蒸发掉中国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现在越来越依赖于对全世界资源的消耗,而在华尔街的操持下,世界矿产品价格以年均70%的幅度上涨,世界海运价格更是以年均170%的幅度疯狂上涨,石油更不必说。中国进口产品价格的疯狂上涨,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疯狂下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怪异现象。
中国的外汇储备真正成了花不出去的白条,无奈之下,一种更加离奇的现象就出现了: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在拼命招商引资,让外资外企逐步占领中国市场;而另一方面,中国又将过剩的外汇储备借给美国人花,只为了一点点的利息收益(事实上,美元稍一贬值,这点利息连本都得赔进去)。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报告时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中有60%~70%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大约每年购入最少120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
这就是中国手持巨额外汇储备的尴尬写照,中国已经被牢牢绑定在了美国这辆不负责任的老机车上,作为债权国,中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从此对美国指手画脚,予以制衡。相反,美国反而更加强硬,奥巴马上台后,对台军售和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便是明证。而若中国完全抛售美国国债,并花光美元储备,或者改用其他国际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呢?答案也许只有战争……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末路
经济领域的人常说,中国现在是在用廉价劳动力的血汗钱补贴全世界。笔者在日本的朋友在回国发展后,同样感慨良多。就以他为例,在日本时月薪折合人民币大概在2~3万元之间,要知道这只是日本的平均工资而已。而回国后,应聘多家国内公司,甚至是在中国的外企,开价都不超过8000元人民币,这还是看在他丰富的在日工作履历面子上。巨大的收入差距一度让他心理失衡,无所适从。中国补贴世界的说法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而这部分加工贸易的商品往往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在付出消耗国内较多的资源,甚至带来环境污染的代价后,我们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却是少得可怜。有资料显示,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单价10~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35美分。著名的ipod产品,一般零售价299美元,苹果公司利润是137.5美元,而代工企业仅获得8美元的利润。罗技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中国制造”的鼠标,这些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平均大约为40美元,中国从每个鼠标中平均仅能得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虽然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国家起步,没法避免以这样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付出了过于巨大的代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同时,由于能源有效利用率偏低,我国资源使用与GDP的投放比例为:消耗世界30%~40%的资源生产不到全球总量5%的GDP。大量的资源消耗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而中国的资源价格过低造成资源利用者没有动力更新节能降耗的设备,这进一步恶化了炎黄子孙的生存环境。
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工业污染中,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江河断流,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无法直接饮用,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难以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居民都在呼吸严重污染的空气。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七个,而这造成了城市人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也日益包围着中国的城市,占用着宝贵的农田。更让人忧虑的是,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自己垃圾都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的情况下,还在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大肆进口甚至走私洋垃圾。据《华尔街日报》称,“垃圾”目前是美国对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品,仅次于飞机和半导体,超过大豆和电脑。而据《广州日报》报道,陆丰碣石年销“洋垃圾”服装上亿件。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大量的有毒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对中国的土地和植被造成了严重污染,国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日益恶化。
即使单算眼前的经济账,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医疗支出已经消耗掉大量的GDP。著名的滇池、太湖就是惨痛的教训,急功近利发展导致严重污染,政府为治理污染投入的巨资就像打了几个水漂,水质几乎没有任何本质改观。
自然环境恶化的同时,是社会环境的持续恶化。由于处在生产链的底端,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被廉价使用,工人工资水平持续低迷,使得中国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在高速经济增长中分享到太多实惠,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意识形态混乱,甚至是道德沦丧。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犯罪数量打破了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黑恶势力盛行,而且逐渐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其危害从轰动全国的重庆打黑行动可见一斑。而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更是绷紧了每个人的神经,拷问着每个行业人的良心。在经历了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催熟剂、瘦肉精、注水肉等数不尽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可以不夸张地下个结论,有毒食品已经100%地覆盖了全行业。
总体来说,虽然将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有失公允,过于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中国一味发挥所谓“比较优势”,以牺牲中国的能源,中国人的福利、收入、甚至生命健康为代价发展经济,是永远也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的。况且,当前出口导向型经济还能推动中国经济以一个较高的速度增长,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种种反应不但让中国人心里凉透,更让人警醒这条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长期以极低的价格享受高品质商品的美国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反而动辄以反倾销、特保案对中国人进行报复,并逼迫人民币升值来打击中国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将出口导向型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就无异于给别人扼住了咽喉。
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中国要想走出当前受制于人的困境,就必须大力支持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通过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人口众多,并不只代表劳动力资源丰富,更意味着这是个空前广阔的市场,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就是借助了自身国内市场庞大的优势,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当前中国常被人所诟病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储蓄过多,消费不足,单纯将这个现象归咎于观念问题,实在有失偏颇。人均储蓄还不足两万人民币的中国人,却被人扣上了守财奴的帽子,被批评储蓄过多,这简直是一种无耻的污蔑。中国人拿什么去消费?目前到世界各地疯狂刷卡的只是极少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绝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多少积蓄的,相反,经济的泡沫化、物价的上涨,使得本来就收入贫瘠的普通老百姓将手中的钱袋子捂得更紧,甚至出现大量负资产的情况。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让中国人都能享受经济腾飞带来的实惠,不但是未来方向,更是当务之急。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殖民
在中国的几乎每个大中城市,当夜幕降临,人们扶老携幼漫步沃尔玛,为第二天的生活准备一切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跨国公司正在日益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活。跨国公司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大型垄断性质企业,这些巨头挥舞着看不见的手,在全球配置资源,整合产业链,最终在行业内形成统治地位。(www.xing528.com)
当人们对知名品牌孜孜以求,并津津乐道于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时,他们并不知道,不知不觉中,资金通过跨国公司流向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贫困,并且导致东道国民族工业的没落。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480家进驻中国,投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就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但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技术优势占据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已经对中国的产业布局、技术研发、市场控制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跨国公司已经着手控制中国的各个产业,这主要是通过并购来实现的。各个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资源、技术的行业排头兵都成了外资的并购对象。有资料显示:如西北轴承公司、无锡威孚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变压器厂以及陕西鼓风机有限公司等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经或正在被外国跨国公司并购或重组。而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则胃口更大,从1995年与徐州机械工程集团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并购,在并购山东工程机械厂后,又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等,试图造成完全控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局面。钢铁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支柱,在中国,也未逃脱被并购的命运。规模全球排名前两位的米塔尔钢铁公司和阿塞洛钢铁公司,都在把手伸向中国。2005年7月,米塔尔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以上的股份;2006年2月,阿塞洛以20.86亿元收购莱钢38.41%的股份。这些惊人的大并购事件,却并不为中国的普通百姓所知。由于中国官员的政绩考评往往与GDP挂钩,跨国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拉伸当地GDP,所以各级政府都乐意通过招商引资来获得政绩,通过低税收、低地价等超国民待遇招来跨国企业,更是加重了本土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发展空间受到人为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都江山不保,而民营经济则更是生存艰难。据有关研究部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中,许多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我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的77%,增加值的79%为外方所主导。轿车90%的产品为外方主导,机械工业85%芯片和精密制造设备、70%的数控与机械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生产制造设备为国外所占领。
其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控制。众所周知,有很多的跨国企业向国内转移的是仍有市场,但技术落后的“夕阳产业”。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建厂时,常常将在本国已经或正在淘汰的设备和生产线移植到中国,再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继续占有市场。而同时,在本国,则积极研发新技术,为夺取未来市场的制高点创造条件。比如汽车工业,西方国家利用独资、合资的方式在中国继续生产传统的化石燃料汽车,而在本国,却大力研发新一代节能环保的新型汽车,如太阳能汽车、燃氢汽车和电动汽车。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他们技术成熟,中国目前的汽车制造生产线将立即面临淘汰,结果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成为技术奴隶。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比亚迪看得比较透彻,将研发重点放在了电池驱动发动机上面,算是为中国企业扳回了一分。
第三,跨国企业还意图控制中国市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了市场,就拥有了一切。如软件领域的微软,通讯设备生产商思科,手机行业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轮胎行业的米其林、普利司通等等,这些跨国公司已经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5%。而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的中国粮油产业,情况同样堪忧,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目前我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商控制,国内企业已经基本失去了话语权。
在跨国公司并购了中国企业,占有了中国市场之后,中国的民族品牌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统计,目前我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企吃掉3个。而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90%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超过90%,在化妆品市场占75%,在食品、医药行业占30%~40%。年产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合资率已超过70%。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经济殖民地的形成,这不由得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品牌感到担忧,继续这样下去,跨国公司就会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而还会改变中国的政治格局,对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四)热钱的涌入
其实,在金融领域,热钱的概念比较模糊,或者说热钱只能从功能上定义,而不能从概念上划分。热钱又叫游资,是一种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投机、短期以及套利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热钱大显身手,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热钱之所以“热”,就是因为其总喜欢追逐经济热点,追求暴利。如果一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而金融管制较松,或者出现股市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热钱便会闻风而动;如果该国货币利率较高,或者汇率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起伏,热钱同样会蜂拥而至。一般而言,热钱涌入境内的途径主要有这么几个:做假账,伪装为贸易顺差;伪装成来自国际的外商直接投资,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日常工作,监管相对较松;地下钱庄方式;侨汇或者馈赠方式;直接携带入境,等等。总之,如果热钱想进入一国境内,单纯想从监管上堵住是十分困难的。
普通中国老百姓对于热钱感觉很陌生,而实际上,近几年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上,都有热钱的身影。比如,2007年的股市疯涨,就有国际热钱的功劳,在把中国股市托到6000点以后,投机分子突然套现,大举撤出股市,引发新一波熊市,三个月内中国股市迅速蒸发掉过万亿市值。面对这样的现象,在股市上盈利后撤出的热钱迅速融入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只是股市,巨额货币到哪里,都会引发强烈的泡沫。于是,中国的物价上升,房地产价格飞涨,此时,中国央行只能通过加息来调控过热的经济,而热钱却又进入了银行系统吃起了高利息,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宣布紧缩银根后,一大部分热钱又开始对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放起了高利贷。总之,操纵金融市场,牟取暴利,便是热钱的嗜血本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热钱就像是一支金融突骑兵,神出鬼没、飘忽不定、逐利而动,然而,凭借巨大的资金数额追逐短期暴利是其最基本的行动指南,由此还是可以大体分析出其规律的。
笼统来说,热钱其实并不分境内境外,只要符合投机、短期和套利三个要素的资金都可以被称作热钱。但是,热钱就像是一支金融部队,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都是盲从者,真正的核心或者说是灵魂是国际金融财团手下的金融刺客。这些人,不只是为了逐利,以索罗斯为代表,他们有着明确的信仰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那就是为了维护美元霸权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摧毁一切。
目前,受中美汇率战争威胁的影响,很多人豪赌人民币升值,受此信号影响,大量热钱再次涌入中国,根据最保守的估计,仅2009一年,就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热钱涌入中国境内,而进入2010年,涌入速度更是大幅提升。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成为现实,那就相当于美国发动的对中国之汇率战争打响了第一枪,热钱涌入后,势必会发动对人民币的攻击,并极力扩大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中国经济泡沫。短期投机是热钱的主要特性——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热钱大量撤出中国,战争也就达到了高潮,其后果则不可想象,这必须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思考和关注。
(五)人才的严重流失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充足的人才保证,一个民族永远也无法真正实现强大。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明白的道理。同样,人才强国的战略也早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可是,事实如何呢?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另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此前一篇报道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前几年的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基本上也能反映现在的情况。”《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表示,“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王辉耀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中国,近年来经济蒸蒸日上,按理说正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也应该正是吸引人才的时候,如今怎么反而成了人才流失的最大国?这不得不让人深思。环顾身边,看看朋友、同事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事情,神州大地到处都在涌动着一股“出国热潮”。很多品学兼优的优秀少年,则在很早就去接受西式教育,或者放弃中国的高考,直接申请进入欧美大学深造学习。在当下的中国,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中国的青年才俊尽为别人所用,这样的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将来的生死存亡,又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呢?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丰沛的财力支持吸引中国的尖端人才源源不断赴美深造,继而留在当地为美国贡献自己的大脑,而对于中国对美国的普通劳务输出,则层层设障,百般刁难。通过这样的人才移民政策,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进入名牌大学作为实现“美国梦”的一个跳板,看看清华、北大、中科大这些著名学府吧,国家每年都投入巨资扶持建设所谓国际一流大学,集中了那么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到头来,却是为他人作嫁。美国《科学》杂志在2006年有一篇文章,更是把北大、清华评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这是多么让人尴尬的比喻。出国留学成了名牌高校的一种普遍风气,而且无需讳言,拿到绿卡确实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真实心态。一部分已经直接出国了,而留下的优秀大学生呢?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样的资源也不会浪费,现在已经遍及神州的外资机构和外企是优秀毕业生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职场。
留下来的,或者说想为国效力的人才的命运又如何呢?他们做到人尽其用了吗?中国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比如,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
更让人揪心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体系严重僵化,千校一面的现实也是导致在“用工荒”的情况下,出现“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同样的治校方针,同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并盲目提高了对就业的预期值。
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精英人才与廉价产品以及原材料一样,都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发达国家用美元换取的商品。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竞争方面是必然要暂时吃亏的。不过,如果不从自身体制上找原因,继续扩大这种智力鸿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首先要在教育制度上转变思路,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生产茫茫然没有技术特点和专业素养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其次,应该在用人制度上力行改革,与其呼吁甚至强迫出国发展的人才回国效力,不如先用好身边的人才,真正做到尊重人才,保证人尽其用,慢慢去除积累已久的官本位思想的陋习和积弊,才能聚拢人心。两千多年前,燕昭王以郭隗为师,千金买骨的故事对今天仍有示范意义,倘有一日,中国真的可以形成一个世界上最有利于人才发挥的氛围、机制,那么莫说流失海外的中国人才,就连“洋人才俊”,也会争先恐后来中国报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