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4年时间里,扮演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角色,从它诞生到灭亡的漫长岁月里,一直都是国际舞台的主角。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奇迹般伫立了半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苏联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都曾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捍卫了自己的荣誉。
只是,这个地跨欧亚大陆,曾被丘吉尔形象地称作北极熊的庞然大物是究竟如何一声不响轰然倒下的呢?而苏联穷70多年之力积攒的巨大财富又去向何方呢?
谈及苏联解体,很多人都会大谈特谈美国总统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确,里根总统是美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总统,影星身份,高龄当选,乃至遇刺事件,都成为了这位总统与众不同的的标签。幽默、乐观和永远充满希望的坚毅性格,使得美国在里根当政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无数次让人为之惊叹。似乎是个天生的领导者,擅于抓大放小的里根,在当政期间平均每周工作只有四个小时,但就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八年里,长期让美国精神高度紧张的苏联走向解体了,日本也在中了广场协议的暗箭后,踉踉跄跄走向最后的亢奋,而美国经济却走出了长期的滞涨,开始全面复苏,为9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里根的确富有魅力,不过如果相信苏联真的就是败在了这样一个明星总统手里,未免有些太天真了。长期的军备竞赛的确给远不如美国实力强大的苏联带上了无形的镣铐,但是,在二战中都坚持下来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苏联,是不会仅仅由于这个原因就缴械投降的,而在另一个战场中,美国人发起的金融战争才是潜在的主要原因。
美国比起苏联,可能有人会列举出一大堆有关体制的、意识形态的各种优势,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根本,那就是美国人手中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美元,实际上,正是在这个最大法宝的帮助下,苏联才在对美国的冷战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节节败退,而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霸权拖垮苏联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在冷战的格局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夹缝中生存不容易,站到谁的队列里,实在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美国在这场持久战中,盟友的一致动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在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金融管制和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不能利用汇率武器直接攻击,但是美元霸权的另一个致命杀招开始显现威力,那就是对于国际主要商品的定价权。当时美国和欧洲联手,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拼命压制苏联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出口。作为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苏联,石油一直是其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但过于辽阔的国土,恶劣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埋藏相对较深的地理位置,都使得苏联的石油开发成本远远高于世界第一大石油产区——波斯湾。在这个客观基础上,美国操纵国际油价,千方百计压低价格,使苏联出现换汇困难,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苏联的另外一个主要出口产品——黄金上,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而美国主导着世界黄金市场的定价权,为了打击苏联,黄金价格一直在一个不正常的低位上徘徊,这也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外汇收入,而农业生产严重不足的苏联,竟然常常沦落到用黄金换粮食的境地。美国用美元主导的主要商品定价权,慢慢将苏联的经济状况拖入了泥沼,而长期生活水平无法提高的窘迫现实,逐渐吞噬了苏联人对于国家制度的信心。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在沃尔克的主导下,开始大幅度提高美元利率,打击通货膨胀,这又是一石二鸟的好戏。一方面美国奇迹般地逐渐走出了经济滞涨,进一步稳固了美元的霸气地位,而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债务却迅猛增长,巨大的债务泡沫直接导致了全球债务危机。身为债权人的国际金融财团,堂而皇之地以援助国的身份“有控制地解体”这些欠债国。不过,他们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债权银行推行的“解决方案”,实际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反而为日后各国暴发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从前文中对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介绍中,便可见端倪。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第三世界国家所欠债务再次冲到了新高点,债务泡沫更大了,经济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使得国际金融财团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些国家大量的核心资产,进一步打开了金融市场,从而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而美国,也开始欣欣向荣,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同时期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沼不能自拔的苏联,在美元大幅提升利率的冲击下,也备受债务剧增的煎熬。而普通的苏联老百姓,更是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苦不堪言。而此时,美国又千方百计,把本国繁荣的经济形势、富足的生活方式以媒体战和文化输出的方式展现在苏联人的面前,这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人的神经。渐渐地,长期物质生活贫乏的苏联人的忍耐力终于达到了极限,面对部分干部的腐化生活,僵化的国家体制,以及落后的轻工业、农业水平,曾经信仰无比坚定的他们开始质疑,开始迷失,最终丧失了辨别正确道路的能力。
和平演变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美国人逐渐使苏联人相信,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管制的金融市场,以及让看不见的手发挥创造力才是美国梦的基石。这些冠冕堂皇的理论,确实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是强权和既得利益者不会以公平的方式来参与竞争,这才是根本。就像现在中国混乱不堪的保健品市场,每天都在收音机、电视广告和各种免费讲座中准时出现的“专家”们,在他们的滔滔不绝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错误的、荒谬的,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从来不会只说假话,高明的撒谎者都是10句话里只掺和两三句假话,这样才能让人相信,才能行走江湖无往而不利。
就是在这样的信仰崩溃的氛围中,迷茫的苏联人又出现了一位更迷茫的领航者——戈尔巴乔夫。从所作所为来看,戈尔巴乔夫更像是个被美国人洗过脑的领袖,他上台后,且不论究竟从长远来看是对是错,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疑,那就是戈尔巴乔夫做的每一件事起码都符合美国人的迫切愿望——逐步放松了党的领导,解散了华约,最终解体苏联,而这些都是美国人梦寐以求了近半个世纪的事情。
一边是温情脉脉的和平演变,一边是冷酷无情的金融绞杀政策,美国的左右手配合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在一番讨价还价后,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结成同盟的美国和沙特等部分中东国家,开始集中力量大幅降低石油价格,最终降低到苏联出口就赔钱的地步;同时美国还劝说甚至是强迫从苏联进口石油的欧洲国家使用替代能源或者改变石油进口的路线,原本正在开工建设的西伯利亚到西欧的输油管道也半途夭折。这一来,苏联真正陷入了绝境,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支出以和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苏联把仅有的一点钱也投入了军事和航天领域,国力严重衰退的苏联到最后只能靠卖黄金度日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政府的财政赤字剧增,不断发行新的卢布又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黑市交易中,卢布开始贬值,美元日益成为苏联人心中的硬通货。美国的金融杀手此时开始购买大量的卢布,等待最后一击。这个时候,由于缺乏有序渐进改革耐心和能力的戈尔巴乔夫面对由他造成的混乱的局势无法掌控,引发了国内左派和右派的一致不满,已经下台。
此时,解体后的苏联主体——俄罗斯执行的是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在长期压抑下,一种对苏联彻底否定的心态,使得人们失去了理智,盲目地认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好的,和计划沾边的政府行为统统都被否定。完全放开的金融市场,得不到任何政府有效的监管,面对国际金融炒家,就像是当年中国义和团用血肉之躯对抗八国联军的长枪洋炮。对玩弄货币于股掌之上的汇率战争老手——美国来说,这无异于羊入虎口。此时,执掌政权的叶利钦为了维持新成立的政府开支,向西方银行借贷了大量外债,而代价就是要大规模快速实现国有资产私有化。于是,西方金融财团的代言人用一种被称作“休克疗法”的美妙理论将俄罗斯彻底送进了地狱。
俄罗斯企业私有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4年6月)是无偿私有化阶段,就是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这项举措,使俄罗斯人欢欣鼓舞,这无异于一笔意外之财,共产主义喊了多年,仿佛到了苏联解体后才真正得以实现。由于普通老百姓不会理财,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笔财富,所以随着私有化券的发放,俄罗斯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600多家私有化券投资基金,他们以理财专家的身份代客理财,因此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把私有化券交给了私有化投资基金。
此时已经大量持有卢布的金融杀手们开始疯狂抛售卢布,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从苏联解体前的1卢布兑换1.5美元,一直跌到了1美元兑换100卢布,换言之,苏联人拿到的面值一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迅速缩水到价值100美元,而100美元根本不能算成是一笔财产。而现在还不是终点,人们的信心彻底崩盘,多年辛苦才攒下的财产缩水至原来的1/100,而物价的飞涨也导致物价体系的崩溃,这极大地打击了俄罗斯经济。就在这种无法阻挡的恶性通货膨胀中,苏联人把美元当成是最后的救命稻草,纷纷抛售手中的卢布,兑换成美元用以维持最起码的生计,这更加重了所有的矛盾,卢布似乎在一个无底洞中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谁也不知道贬值的底线在何方。由于卢布的崩溃,多数投资基金也垮掉了,委托者几乎血本无归。
而此时的俄罗斯政府,面对这样的局势,可谓是始料未及,庞大的国有资产不能没人管,生产还是要继续,否则不但工人失业,政府没有收入,整个国家也会停摆。老百姓的钱成了废纸,自然也无法当家作主,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私人、外资出售国有资产和股权。不过,这一轮出售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腐败现象,黑社会和腐败官员、企业经理相勾结,实际控制了一半以上私有化企业和银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俄罗斯新贵们要收购如此庞大的苏联遗产,必须依靠西方资金,也就是国际金融财团的钱,这些外国资本在当时已经大量涌入俄罗斯境内,主要是购买俄罗斯公司的股份。不过,面对当时总值大概在1.5万亿卢布的原国有资产,按当时汇率,仍然要让国际金融财团付出上千亿美元的代价。显然,他们并不想这么做。
1998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在美国金融专家的建议下,俄罗斯在货币改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废除旧卢布,发行新卢布,并且将新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定位5:1。至此,与苏联解体前相比,卢布的实际贬值率为1/14000。如同变戏法般的,整个苏联时期的庞大国有资产最终在账面上只剩下了10亿美元左右,而且大部分落入了西方资本支撑下的新兴经理阶层手中。这些人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企业资产在他们手里,只是作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多元产权化结构和董事会、监事会,不但没有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反而相互勾结进行掠夺,导致俄罗斯的企业投资连年持续下降,设备老化严重,事故频发。
庞大的苏联工业遗产,在步履维艰地继续创造财富,可惜,利润的大部分,都没能以税收的方式支持国家财政。由于没有金融监管,政府决策执行力又差,每年约有数百亿美元非法收入转移境外,形成了俄罗斯经济“动脉”大出血。这些既得利益者一方面不断用手中牟取的暴利行贿官员,为更进一步搜刮俄罗斯财富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常年居住在欧洲,向境外转移资产,享受着奢华无度的生活,这也是俄罗斯金融寡头政治的起源。
经过休克疗法之后,俄罗斯的主权信贷不复存在,俄罗斯工业基本瓦解,国家和民间财富消失殆尽,从此该国的经济只能依赖国外的资本和消费品,而俄罗斯政府只能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艰难度日。事实上,从1992年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进行经济转轨后,一直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通货膨胀、投资萎缩、生产下降伴随“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这些改革除了让普通苏联百姓和国有资产迅速蒸发之外,其收获大概就是大量的外债和金融寡头了。这一切显然不会将低迷的俄罗斯经济拉回到正常轨道,刚刚宣布货币改革,发行新卢布后不久,一轮严重的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不过从1996到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似乎开始回暖。此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诱导下,证券和外汇市场又完全开放,没有任何监管。对于国际金融财团来说,这里无异于人间伊甸园。而动荡的国内局势和财富真空,使得外资争相涌入俄罗斯境内,成为全球一个新的投资市场,在这段时期,俄罗斯经济难得地止住下滑的势头,粮食生产也获得丰收,似乎前景一片美好。
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一个已经“休克”了的病人,能在短暂的平静之后,迅速站起来,恢复健康。眼前的繁荣,无法掩盖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而这繁荣,更是虚无缥缈的无根之木。其一,由于俄罗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来支撑,常常是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政府指望发行短期债券和对外大量借款来筹措资金,并不断提高国债利率,数目巨大的国债其实一直都是悬在俄罗斯头顶的巨石,一旦到达还债期限,而资金来源又发生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www.xing528.com)
其二,俄罗斯的触底反弹,其实只是虚假繁荣,大量的投资并没有进入制造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就像是在几公里外就能靠血腥味追踪猎物的鲨鱼一样,在以极低的代价帮助俄罗斯金融寡头收购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之后,来自西方的大量外资就对高利率的俄罗斯债务市场趋之若鹜,况且这里没有任何外来约束,股票和外汇市场同样不受监管,简直就是噬血捕猎者的天堂。由于股票收益率高,而俄罗斯股票的票面价值又很低,同时高利率的3~4个月的短期国债占整个国债份额的80%,国际金融财团的大量游资蜂拥而入,到了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7成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就在这样的金融泡沫下,强大的外汇储备是应对可能灾难的唯一武器。不过,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连起码的正常税收都无法保证,由于政府公信力不足,腐败行为又比较严重,大量的偷税漏税得不到有效处理,没有一个稳定而充足的收入来源。同时,取消了石油出口税之后,收入也大幅减少,而连续多年的能源价格下降,更给政府的收入雪上加霜。此时,导火索再次被悄悄点燃。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迅速影响至整个亚洲,由于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到第二年的8月,政府宣布让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大幅贬值,同时表示单方面延期偿付以卢布计价的内债和部分外债,并禁止银行兑现外汇承诺,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这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本来,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初对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但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却立即在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为韩资在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韩国国内发生金融危机,韩国资本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受其影响,在俄罗斯的投资者也纷纷大规模抛售股票,危机首先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凸现。似乎是一致行动,当然也符合股票市场的“一般规律”,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发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股市、债市和汇市同时陷入崩盘状态。受此影响,银行连应付居民提款的要求都无法满足,恐慌再次在社会蔓延,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瘫痪。由于债务市场的行将崩溃,俄罗斯政府面临破产,形势万分紧急,此时的俄罗斯央行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来提高国债利率,以挽留外资,但仍无济于事。最终,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行为,股价平均下跌近三成,当时俄罗斯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国债收益率已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阶段,大致发生在1998年5月至6月间。1998年5月,病魔缠身的俄罗斯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信号,由于之前介绍的税收不利、石油价格偏低等原因,国家外汇储备极度匮乏。恰恰此时,叶利钦政府的总理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不停,总统和国家杜马之间的矛盾公开化,更有激化的趋势,政局非常不稳,这严重引发了普通百姓对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购买国债的人越来越少。据统计,当时新发国债已经远远无法抵消旧债务,向内举债已经走投无路。而此时的股市再次大跌,更给俄罗斯政府雪上加霜。本来,在激烈斗争中被任命的新总理基里延科就因为太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新政府的信心。再加上此时俄罗斯累积多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突然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更引起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更大规模的外资撤出已经在开始酝酿。而此时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则成为引起这次金融风波的导火线。当时,“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但是,不甘国家命脉被人操控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发外资对俄政府的强烈不信任,代价就是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外国投资者也对已经利润丰厚的国债失去了兴趣。此时,为了还债,刺激人们购买债券,俄罗斯政府不惜再次大幅提高利率,并且抛售美元以稳定脆弱的汇率,这进一步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但是收效甚微,卢布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
这一阶段金融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政府还债的负担进一步加大。此时,虽然情况窘迫,但谁也没有料到,俄罗斯金融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三阶段:到了1998年8月份,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而可怜的外汇储备不但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局势。而此时,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这个后来被无数人指责为别有用心的行为,直接导致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1998年8月17日,走投无路的总理基里延科与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杜比宁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一是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将卢布汇率的上限调低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二是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150亿美元外债;三是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经公布,不但稳定金融局势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立即引发了金融强震。这些措施实际表明俄罗斯政府已经没有了通过出售外汇储备来维持卢布汇率的决心,卢布汇率终于开始松动,而且由于短期债务成为长期债务,而长期债务的偿还也似乎遥遥无期,政府的公信力已经跌至谷底。虽然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宣布卢布贬值,但这次决定无异于打开了泄洪口,卢布汇率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加速下泻,凶猛的洪水几乎摧毁了俄罗斯的整个金融体系,并在很短时间内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引发金融危机。市场上几乎只有俄央行一家在卖出外国货币而购入卢布,没有其他人愿意沽售美元。俄央行不得已连续两日暂停外汇交易,以冻结卢布汇价。但此时,卢布的黑市兑换价已停留在9.5:1的“外汇走廊”下限上,并且还呈下降趋势。此后,俄罗斯央行无奈地表示,在7月和8月间,为了支持卢布,央行已经动用了8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政府不能再让所剩不多的外汇储备流失,因为还要支付进口和其他必要用途。这意味着俄政府已放弃努力,听任卢布一路下泻。而此时俄罗斯股市再也看不到前两年国外基金趋之若鹜的繁荣景象,新措施宣布的第二天,反映俄罗斯100种工业股票价格的俄罗斯交易所-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就比前一日收盘时跌去6.72%。
8月23日,由于俄罗斯金融危机日益恶化,叶利钦解散了刚刚组建不到5个月的基里延科政府,重新召回了3月份被解职的切尔诺梅尔金。这位代总理上台后即对国内债务重组。8月25日,莫斯科公布一揽子近400亿美元的以卢布为面值的国内债务重组计划,计划包括:所有在1999年前到期的俄罗斯财政短期债券和票据转化成以卢布为面值的3~5年期的俄罗斯国债,第一个三年期内归还30%,第四年至第五年分别归还25%和20%,接收美元债券的投资者可以将20%的卢布债券转换成美元债券,债券面值的5%以现金支付。市场上交易的债券为债券面值的51%。该债务重组方案显得非常的仓促,令投资者感到迷茫,并进一步对俄罗斯的投资信心造成重大打击。
26日,俄罗斯金融形势仍未好转,汇市连动股市,以前所未有的幅度继续下跌。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的卢布汇率狂泻,从开盘时的7.86卢布兑1美元下探至8.26卢布兑1美元,美元供不应求,被迫停盘。俄罗斯中央银行当即宣布当日交易无效,并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维持在7.86:1上,这在俄罗斯外汇市场上还是第一次。与此同时,股市价格猛跌,蓝筹股价格在开盘后一个半小时内比前一天收盘时跌去10%~20%。
8月27日,金融危机总爆发的导火线终于烧到了最后。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开盘后,卢布汇率狂泻之势更是难以阻挡,卢布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3.401:1的历史新低,卢布当天的汇价贬值了30%。俄罗斯中央银行不得不下令停止全部的卢布交易。俄罗斯股票指数下跌至63.195点,与前一天的76.262点相比,下跌了20.65%。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了有史以来单日下跌点数第3大纪录,其它各国股市也都告下跌,而且跌幅均较大。
到9月份,由卢布贬值引发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余波未尽,而且俄罗斯经济形势也在进一步恶化。物价飞涨,店铺货架上食品急剧消失,街头上卢布兑换美元的黑市交易十分活跃。9月7日,卢布兑美元的黑市价已经跌至20:1。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新政府迅速垮台的政治后果,而且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击。从1998年8月17日到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换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1998年9月4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并由此引起市民蜂拥至银行挤提卢布以兑换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大批俄罗斯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物价飞涨,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
俄罗斯这次金融风暴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第一,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体制转型以来的最高指数。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增长率为-5%,工业生产增长率为-5.2%,农业生产增长率-10%,外贸增长率为-16.1%。
第二,大批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
第三,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据估计,1998年9月份,偏左派的总理普利马科夫走马上任,并勇于向西方说不。由于加强了金融监管,以及受股价暴跌、债券冻结、卢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外投资者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损失超过1170亿美元。尽管有人指责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当初建议卢布贬值是别有用心,但事实上,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在这次俄罗斯金融危机中也损失惨重。德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债权国,所受影响最大,德国马克的汇率甚至一度受卢布拖累,德国东部与俄罗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四,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这样一个配角却撼动了全球经济,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遭到了巨大损失。据悉,外国投机者在俄罗斯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由于对冲基金拆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使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从而形成连锁反应。三是由于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罗斯当时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进而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
这场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1999年才结束,即使是非常保守的估计数据也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倒退比西方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的大萧条更为严重。按照西方战略家们的说法,这是“又一次的冷战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