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劲峰的投资实践里,他对机构投资者这套繁文缛节的做法天生就有厌恶感。
投资朗诗之后不久,林劲峰与他的股东们不得不分道扬镳。
2003年林劲峰创设盈信时,集团共有八位股东,这八人也是后来盈信集团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成员。每一笔交易拍板决策之前,原则上都需要在投资决策委员会表决通过。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盈信这八位股东也并非等闲之辈,个顶个都是投资老手,这也是当年林劲峰之所以愿意邀请他们加入盈信的原因所在。这些股东,多数出身于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他们希望将那些传统投资机构的流程复制到盈信身上。在他们看来,这是走好第一步;但在林劲峰看来,这是一种束缚,像绳索一样捆住了投资的手脚,动弹不得,越来越不舒服。
2003年投资茅台、长江电力时,股东们就开始无法理解或全部赞同林劲峰集中投资的理念。他们习惯的投资手法还停留在往日读卖方报告、听各种消息的层面,但林劲峰已经尝试着用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投资对象。“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笔看似集中的投资背后,他做了充分的功课。
比如林劲峰投资长江电力短期就获得接近50%的绝对收益之后,其他股东也开始关注水电,他们将另一家水电企业桂冠电力放入了股票池。
“在投资决策委员会讨论时,公司其他7位股东一致认为应该投资桂冠电力,只有我一个人强烈反对,因为我曾到西部地区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所有水电企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在林劲峰对投资桂冠电力一票否决之后,桂冠电力的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几乎腰斩。(www.xing528.com)
如果说在二级市场操作,即使存在分歧,民主投票式的投资决策就算导致了投资失误,股票流动性的特点也使得止损可以快速执行。但在2007年之后,林劲峰发现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正在像吹泡泡一样将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推上高位,但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劲峰已经几乎或者说很难在二级市场找到符合他个人投资标准的安全的标的物,因此不得不将盈信的投资方向转向更为广阔的股权投资市场。
但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很现实的一个困境就在于被投公司的财务信息不是公开透明的、股权流动性差,这就意味着出手投资之后更容易犯错误,而且留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也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投资之前都需要依赖一整套详尽的尽职调查程序、细致的投前研究、投资表决流程,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相对客观、中性的投资流程来减少投资失误。
但在林劲峰的投资实践里,他对机构投资者这套繁文缛节的做法天生就有厌恶感。“好的投资需要的是直觉”,他所说的“直觉”是职业投资人特有的判断,坚持最初的投资理念不受外界干扰。这是他一直秉承的观点,但机构投资者身上的“官僚”色彩往往削弱甚至灭尽这样的直觉,最终只成为手中掌握大量资金的市场投资趋势从众者。
这显然不是林劲峰想要的盈信。投资朗诗的一系列争吵,更是给彼此的分家“推了一把手”,加快了时间进程。在林劲峰的投资法则里,等待和果断同样重要。“价值投资要建立在大量且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要像鳄鱼一样耐得住等待的寂寞;一旦发现投资机会,就要像豹子一样迅速出击,有时不免遭众人反对。”
分家之后,其他股东另组平台从事投资活动,不再干扰林劲峰以及盈信的投资决策,他们在盈信的股份等历史问题也留待时间逐步解决。从分家之后的投资来看,林劲峰的决定是正确的。2007年至2008年,盈信又先后投资了西凤酒、中国银联、红彤汽车、千禧之星、好百年家居等非上市公司股权,盈信的资产规模逐步做大;相比之下其他股东另组的投资平台,后来逐渐萎缩,基本停止了对外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