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劲峰的投资逻辑:安全第一,错过腾讯和合生元

林劲峰的投资逻辑:安全第一,错过腾讯和合生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全第一”是林劲峰行走资本江湖的防身秘籍,这让他获利丰厚,但也让他错过很多大牛股。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后不久,林劲峰就展开对腾讯的研究。持续研究三个月之后,林劲峰基本上已经对腾讯这只股票确立了投资信心。如今,腾讯控股已经成为香港第一高价股。虽然错失腾讯这只大牛股,林劲峰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林劲峰印象中另一只错过的大牛股是合生元。除此之外,合生元还通过物流系统管控每一个婴童店的出货记录、积分记录等。

林劲峰的投资逻辑:安全第一,错过腾讯和合生元

“没有我们想要的确定性,我就不敢投。”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自律并且像守株待兔一样日复一日地等待好时机,是一项修炼。就像沃伦·巴菲特所说,投资就好比一场没有裁判、没有非打不可的球的棒球赛,你可能扛着球棒长时间不挥棒,“不,今天没有什么好机会。不,仍然没有好机会。”

“安全第一”是林劲峰行走资本江湖的防身秘籍,这让他获利丰厚,但也让他错过很多大牛股。

首当其冲便是腾讯。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后不久,林劲峰就展开对腾讯的研究。腾讯总部在深圳,这给了林劲峰很大的研究便利性。当时他研究腾讯,三个月后才找到突破口,关键点就是QQ同时在线的人数数据。

“我选择了两个时间段,我们监测中午12点和下午5点的数据。”林劲峰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QQ用户的黏性很强,即使是在工作日的不同时段,QQ在线上的人数也非常多,而且增势明显,“我们当时监测的在线人数也就800万到900万之间,不到1000万。”

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他拉长了研究的时间和监测的范围。持续研究三个月之后,林劲峰基本上已经对腾讯这只股票确立了投资信心。可是当他决定要买入时,腾讯的股票价格已经涨起来了,“我当时认为这个价格不太安全,就想再等等看,一等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如今,腾讯控股已经成为香港第一高价股。且不说QQ在线人数,连后来微信的在线人数也已经过亿了。虽然错失腾讯这只大牛股,林劲峰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

“腾讯、百度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其实生存得挺紧张的。如果微信没有起来的话,整个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都会非常危险。腾讯走到今天,可以说是步步踏准,没有错失一步,这主要应该归功于马化腾是个‘居安思危’的人,如果没有马化腾,腾讯就悬了。”林劲峰坦言,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化太多、变量太多,让人看不清楚,“没有我想要的确定性,我就不敢投。”不过林劲峰始终高度关注互联网企业:他是第一批腾讯微信的用户;对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年报、季报数据一直了然于胸,像观察房地产行业17年那样耐心地观察着互联网。

林劲峰印象中另一只错过的大牛股是合生元。这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从事婴幼儿奶粉生产销售的企业。这家公司在2010年底上市。林劲峰一直对消费品行业情有独钟,这家公司上市以后,林劲峰就开始展开对它的研究,两度赴广州拜访合生元董事长罗飞。

林劲峰发现合生元的商业模式非常独特。合生元起家的业务是从事婴幼儿益生菌业务,当时销售收入仅1个亿,后来开始涉足婴幼儿奶粉业务,“它思考出了一个会员系统(妈妈100)的商业模式,严格把控经销商,跟消费者直接互动。刚开始时只有十几万名会员,今天已经有180万名会员,通过它强大的客户服务中心跟妈妈们的直接互动,帮准妈妈们解决生产以后的问题,顺带推荐合生元的产品。”除此之外,合生元还通过物流系统管控每一个婴童店的出货记录、积分记录等。(www.xing528.com)

林劲峰认为一个真正好的消费品公司应该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最好还不为人知。合生元当时都符合这样的因素。“当时我们的研究结论是这家公司是有价值的:有一定的规模,商业前景非常乐观;在渠道上,先进婴童店,躲开了商超的竞争,对终端价格有管控力。”

不过同样是价格的因素,当林劲峰准备出手时,价格已经涨了上去。“我们动手又稍微晚了一点。”他说。

林劲峰擅长的还是在消费品行业里选择潜力股。优秀的消费品企业都有两个要素:品牌强大、商业模式正确。就他自己的观察来说,有一定品牌的消费品公司,即使走向衰落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起码需要一两年时间”。

他对上市公司感兴趣,有时候也会琢磨一些有特点的管理层。史玉柱就是他经常拿来跟同事举例的标杆。

“做保健品的时候,史玉柱的每一个策划都是他自己亲自操刀,因为一旦策划成功,就会获取暴利;失败就是打水漂。”林劲峰说,史玉柱早期是个冒险精神很强的人,“他喜欢干高毛利、高风险的行业,当然他也做得很累。”

史玉柱后来转向投资之后,林劲峰认为史玉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人。“投资民生银行,他研究的非常细。通过采访一些熟悉情况的人,试图找到民生银行独特的商业模式;通过不断地与消费者、银行中高层接触,以及通过一些细节,比如管理人员几点关灯,来加深对这家公司的理解,而不是纯粹的看报表。”

林劲峰也经常建议他的研究员多去业务一线、去现场,多去找那些实业家去交流。

“研究消费品公司一定要调研消费者,他的感觉怎么样;研究金融企业,你要问他的管理者,他的公司独特的地方在哪里?与其他机构相比他的商业模式不同在哪里?一定要亲自去实地调研,你看报表是看不出来的。”他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