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读了白酒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年报,甚至材料中很小的备注文字都没有放过;蹲在烟酒店做了一个月的市场调研。
“眼光”二字说起来轻巧,但要练就“火眼金睛”的真功夫,不受一番摔打可不成。
常在资本市场游走,有句话人们常挂在口头,就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但做投资的,人人心里想的都是“花白菜钱买个金镶玉”,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于是乎就不断上演各式各样坐庄、设陷、开老鼠仓的把戏,各种内幕消息满天飞。
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林劲峰的大部分投资信息和交易机会都来自于日常读报。茅台股东要拍卖转让法人股的消息,他也是从报纸读来。不过,倾全部资金投向茅台,林劲峰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听了什么消息、内幕,而是凭借扎实的研究和调查,才形成了对茅台的独立判断。
林劲峰对茅台这家公司并不陌生。在茅台2001年上市之前,林劲峰关注了5年,同时期内还关注五粮液(当时最受追捧的白酒)、沱牌等白酒企业,当明确地锁定茅台为研究对象时,他做了很多工作,研读了白酒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年报,甚至材料中很小的备注文字都没有放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足基本功课后,林劲峰也通过朋友介绍、亲自蹲点的方式去找茅台经销商、消费者聊天。他先后和茅台驻深办事处的经理、茅台经销商等渠道经销人员分别进行长达一天的座谈;每个周末,他都会跑到商超或者烟酒店做消费者调查,“我就站在那里看买酒的人,问他们为什么买红酒/黄酒不买白酒、为什么买五粮液不买茅台等。只要他们愿意跟我说,我就抓住机会聊。”林劲峰说。
调研过程中,几百个消费者的共性体验给了林劲峰极大的投资触动:喝茅台的消费者很少换别的白酒品牌,喝其他白酒的消费者会换喝茅台。“一个茅台酒的消费者告诉我,喝过茅台的人对茅台的偏好度极高,而且会持续购买,但对其他酒的忠诚度则没有这么高。这个在年报或任何材料上没有体现,而是源于对几百个消费者的亲身调研后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消费品来说,品牌忠诚度是构成企业护城河的关键一环。随着调研的深入,一手草根调研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反馈,不断强化林劲峰对茅台竞争力的理解和认知。(www.xing528.com)
事实上,这种终端和渠道调研的传统,在林劲峰买入茅台后一直保持至今。如今,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盈信针对白酒产业设置了36个价格监测点,覆盖了专卖店、商超和烟酒行三个最为关键的终端营销渠道,每两周监测抓取茅台的终端价格。
渠道和终端调研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对茅台酒厂进行实地走访,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评估。于是林劲峰从二级市场上买了一手100股茅台股份,单枪匹马亲赴仁怀参加茅台的股东大会。
这是林劲峰第一次去茅台酒厂。茅台酒厂位于贵州仁怀茅台镇,位置偏僻,当时从贵阳坐车去茅台酒厂要走七八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茅台的管理层原以为这次股东大会只是走走过场,没承想还真有投资者跑到这个山沟沟里来开会。当时茅台在贵阳只有一辆面包车。于是林劲峰就坐着这辆面包车晃晃悠悠地来到了茅台酒厂。
当时投资人都是盯着五粮液,参加茅台调研的人很少。原本只是走过场的会议,因为林劲峰的到来,不得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进行。茅台的高管季克良、袁仁国、乔洪都端坐在台上,而台下只有林劲峰一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
第一次交流主要是寻找感觉,打个“印象分”。林劲峰没有跟茅台的高管提及自己计划拍卖法人股的行动,甚至都没有去酒厂现场看看。第二天早上一吃完早餐他就打道回府。林劲峰说,跟茅台高管近距离接触之后,他个人对季克良的印象很好,“谦虚、很有能力,对茅台的品质孜孜以求”。事实上,茅台崛起之后,有的管理层因经济问题入狱,而季克良一直保持着自己谦逊的为人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