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昆明,不仅享有“春城”的美誉,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而且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3000 年的文明史。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抗战期间,大批文化名人齐聚昆明,留下了很多赞美昆明的优秀文章。本篇即分享了林徽因、老舍、汪曾祺、于坚等百年名人描写昆明的优秀之作。
前辈大家们穿越历史的文字,总让我们感动。不论是杨朔“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的惊喜,还是在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也不论是林徽因感叹“昆明永远是那么美,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还是沈从文描写的昆明近郊“跑马节”的热闹场景……所有的佳作,读来都是那么亲切,甚至是那么新鲜而优美!
林徽因的春城记忆[149]
林徽因一家到昆明后起先住在巡津街的“止园”,不久又搬到巡津街9 号。
巡津街是昆明的一条老街,原先叫大河埂,后来在此设岗巡视水情,名巡津堤,至清末逐渐形成街道,于民国初年得名巡津街。1910 年滇越铁路通车后,不少外国人办的医院、洋行、酒店汇集于此。沈从文在文林街的时候,沈的住所常有人聚在一起聊天,那间“矮楼房成为一个小小的文艺中心”。林徽因大约是常客:“很健谈,坐在稻草墩上,她会海阔天空地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谈昆明印象。沈从文还是眯着眼,笑着听,难得插上一二句话,转换话题。”
林徽因住巡津街的那一年,除了搞建筑设计、兼课和社交活动外,也写过若干首诗。其中一首题为《昆明即景·小楼》,其中有这样几句:
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玄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诗句定稿后,将“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改为“张大爹临街的矮楼”。其实林徽因很关注昆明老房子的样式和神韵。昆明的茶馆在抗战时期给许多人带来些温暖。那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战争,享受片刻宁静的地方。林徽因的题为《昆明即景·茶铺》一诗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昆明茶铺的景象: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划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喝茶的人们跷起膝盖的是疲乏,
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
向命运喘息,倚着墙,
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林徽因对昆明的最后记忆是1946 年2 月,林徽因从重庆乘飞机回到昆明,住北门街唐家花园后,给在重庆的费慰梅写信说:“我终于又来到了昆明!”“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重返昆明后感觉非常好,印象更深刻。她把这次住的北门街唐家花园叫作“梦幻别墅”,并称赞道:“昆明永远是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
林徽因在信中这样描述他们在昆明的家:“我们正在一座新建的三房农舍中安顿下来。它位于昆明市东北十二公里处一个小村边上,风景优美而没有军事目标。邻楼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的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
滇行短记(节选)
老 舍[150]
导读:1941 年8 月,老舍在罗常培的陪同下到昆明讲学和养病,写出了系列散文《滇行短记》。他用浓烈的抒情笔触赞美翠湖“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美丽”“宁静”得让人“仿佛都不愿出声”;他赞美金殿“遍山青松”,绿荫如盖,松实大如菠萝,松鼠在树杈上跳跃,即使是在“绿色盖不住的地方”也显示出一种“深厚的力量”,一种“有力的静美”;他赞美大观楼前稻谷飘香,滇池上风帆点点。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诗如画……
(一)
总没学会写游记。这次到昆明住了两个半月,依然没学会写游记,最好还是不写。但友人嘱寄短文,并以滇游为题。友情难违,就想起什么写什么。另创一格,则吾岂敢,聊以塞责,颇近似之,惭愧得紧!
(二)
八月二十六日早七时半抵昆明。同行的是罗莘田先生。他是我的幼时同学,现在已成为国内有数的音韵学家。老朋友在久别之后相遇,谈些小时候的事情,都快活得要落泪。
他住昆明青云街靛花巷,所以我也去住在那里。
住在靛花巷的,还有郑毅生先生,汤老先生[151],袁家骅先生,许宝驱
录先生,郁泰然先生。
…………
在这里还遇到杨今甫、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陈梦家、朱自清、罗膺中、魏建功、章川岛……诸位文坛老将,好像是到了“文艺之家”。……
(三)
靛花巷是条只有两三人家的小巷,又狭又脏。可是,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
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金马碧鸡等用不着说了,就是靛花巷附近的玉龙堆,先生坡,也都令人欣喜。
靛花巷的附近还有翠湖,湖没有北平的三海那么大,那么富丽,可是,据我看: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最有特色的是猪耳菌,成片地开着花。此花叶厚,略似猪耳,在北平,我们管它叫作凤眼兰,状其花也;花瓣上有黑点,像眼珠。叶翠绿,厚而有光;花则粉中带蓝,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都明洁秀美。
云南大学与中法大学都在靛花巷左右,所以湖上总有不少青年男女,或读书,或散步,或划船。昆明很静,这里最静;月明之夕,到此,仿佛谁都不愿出声。
(四)
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虽然楼房比北平多,可是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
花木则远胜北平。北平讲究种花,但夏天日光过烈,冬天风雪极寒,不易把花养好。昆明终年如春,即使不精心培植,还是到处有花。北平多树,但日久不雨,则叶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我时时立在楼上远望,老觉得昆明静秀可喜;其实呢,街上的车马并不比别处少。
至于山水,北平也得有愧色,这里,四面是山,滇池五百里——北平的昆明湖才多么一点点呀!山土是红的,草木深绿,绿色盖不住的地方露出几块红来,显出一些什么深厚的力量,教昆明城外到处让人感到一种有力的静美。
四面是山,围着平坝子,稻田万顷。海田之间,相当宽的河堤有许多道,都有几十里长,满种着树木。万顷稻,中间画着深绿的线,虽然没有怎样了不起的特色,可也不知怎的总看着像画图。
…………
(六)
正是雨季,无法出游。讲演后,即随莘田下乡——龙泉村。村在郊北,距城约二十里,北大文科研究所在此。冯芝生、罗膺中、钱端升、王了一、陈梦家诸教授都在村中住家。教授们上课去,须步行二十里。
研究所有十来位研究生,生活至苦,用工极勤。三餐无肉,只炒点“地蛋”丝当作菜。我既佩服他们苦读的精神,又担心他们的健康。莘田患恶性摆子,几位学生终日伺候他,犹存古时敬师之道,实为难得。
莘田病了,我就写剧本。
(七)
研究所在一个小坡上——村人管它叫“山”。在山上远望,可以看见蟠龙江。快到江外的山坡,一片松林,是黑龙潭。晚上,山坡下的村子都横着一些轻雾;驴马带着铜铃,顺着绿堤,由城内回乡。
冯芝生先生领我去逛黑龙潭,徐旭生先生住在此处。此处有唐梅宋柏;旭老的屋后,两株大桂正开着金黄花。唐梅的干甚粗,但活着的却只有二三细枝——东西老了也并不一定好看。
坐在石凳上,旭老建议:中秋夜,好不好到滇池去看月;包一条小船,带着乐器与酒果,泛海竟夜。商议了半天,毫无结果。(一)船价太贵。(二)走到海边,已须步行二十里,天亮归来,又须走二十里,未免太苦。(三)找不到会玩乐器的朋友。看滇池月,非穷书生所能办到的呀!
…………
(十一)
岗头村距城八里,也住着不少的联大的教职员。我去过三次,无论由城里去,还是由龙泉村去,路上都很美。走二三里,在河堤的大树下,或在路旁的小茶馆,休息一下,都使人舍不得走开。
村外的小山上,有涌泉寺,和其他的云南的寺院一样,庭中有很大的梅树和桂树。桂树还有一株开着晚花,满院都是香的。庙后有泉,泉水流到寺外,成为小溪;溪上盛开着秋葵和说不上名儿的香花,随便折几枝,就够插瓶的了。我看到一两个小女学生在溪畔端详哪枝最适于插瓶——涌泉寺里是南菁中学。
…………
(十二)
离龙泉村五六里,为凤鸣山。山上有庙,庙有金殿——一座小殿,全用铜筑。山与庙都没什么好看,倒是遍山青松,十分幽丽。
云南的松柏结果都特别的大。松塔大如菠萝,柏实大如枣。松子几乎代替了瓜子,闲着没事的时候,大家总是买些松子吃着玩,整船的空的松塔运到城中;大概是作燃料用,可是凤鸣山的青松并没有松塔儿,也许是另一种树吧,我叫不上名字来。
(十三)
在龙泉村,听到了古琴。相当大的一个院子,平房五六间。顺着墙,丛丛绿竹。竹前,老梅两株,瘦硬的枝子伸到窗前。巨杏一株,阴遮半院。绿荫下,一案数椅,彭先生弹琴,查先生吹箫;然后,查先生独奏大琴。
在这里,大家几乎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烦恼!
这小村多么污浊呀,路多年没有修过,马粪也数月没有扫除过,可是在这有琴音梅影的院子里,大家的心里却发出了香味。
查阜西先生精于古乐。虽然他与我是新识,却一见如故,他的音乐好,为人也好。他有时候也作点诗——即使不作诗,我也要称他为诗人啊!
与他同院住的是陈梦家先生夫妇,梦家现在正研究甲骨文。他的夫人,会几种外国语言,也长于音乐,正和查先生学习古琴。
(十四)
在昆明两月,多半住在乡下,简直地没有看见什么。城内与郊外的名胜几乎都没有看到。战时,古寺名山多被占用;我不便为看山访古而去托人情,连最有名的西山,也没有能去。在城内靛花巷住着的时候,每天我必倚着楼窗远望西山,想象着由山上看滇池,应当是怎样的美丽。山上时有云气往来,昆明人说:“有雨无雨看西山。”山峰被云遮住,有雨,峰还外露,虽别处有云,也不至有多大的雨。此语,相当的灵验。西山,只当了我的阴晴表,真面目如何,恐怕这一生也不会知道了;哪容易再得到游昆明的机会呢!
…………
连城内的圆通公园也只可游览一半,不过,这一半确乎值得一看。建筑的大方,或较北平的中山公园还好一些;至于石树的幽美,则远胜之,因为中山公园太“平”了。
同查阜西先生逛了一次大观楼。楼在城外湖边,建筑无可观,可是水很美。出城,坐小木船。在稻田中间留出来的水道上慢慢地走。稻穗黄,芦花已白,田坝旁边偶尔还有几穗凤眼兰。远处,万顷碧波,缓动着风帆——到昆阳去的水路。
大观楼在公园内,但美的地方却不在园内,而在园外。园外是滇池,一望无际。湖的气魄,比西湖与颐和园的昆明池都大得多了。在城市附近,有这么一片水,真使人狂喜。湖上可以划船,还有鲜鱼吃。我们没有买舟,也没有吃鱼,只在湖边坐了一会儿看水。天上白云,远处青山,眼前是一湖秋水,使人连诗也懒得作了。作诗要去思索,可是美景把人心融化在山水风花里,像感觉到一点什么,又好像茫然无所知,恐怕坐湖边的时候就有这种欣悦吧?在此际还要寻词觅字去作诗,也许稍微笨了一点。
…………
昆明的雨
汪曾祺[152]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的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若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注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何谓日常生活——以昆明为例
于 坚[153]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湖外围是大街,汽车依然在行驶,但哑哑的没有声音。公园里面空空荡荡,鲤鱼从水面翻个跟斗,哗啦的一声。太阳出过一阵,雨又来下一阵,树叶上还没有湿到要滴水,就停了。像是被人用喷壶稍微洒了一下。
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出现一两个蝙蝠,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到七点半,天还亮着,但也差不多要黑起来了,蝙蝠爆发了起义,到处乱飞。
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正是整个昆明城吃的酒酣耳热的时候。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干净,摆上五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腊肉、蒸茄子芋头花、炸曝腌白鱼、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再点。
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灯红酒绿,跑堂的都分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腊、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美国肥牛、肯德基、烧烤、小吃、烧豆腐(吃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建水运来的小方块臭豆腐,烤到金黄冒油,醮着作料吃。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芫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椒粉等。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账)。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露底,还要加两个,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是油煎八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的好吃。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
酒足饭饱,一算账,五个人,吃得昏天黑地,才120 块钱。法国回来的那个就惨叫起来,这么一桌,在巴黎,没有千把法郎根本吃不下来。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这回是去“花间集”,一个朋友自己开的茶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里喝茶玩牌的人,不时有卖花的和擦皮鞋的从其间穿过,花是玫瑰花,五角钱一支。擦皮鞋是一块钱擦一双。又有骑三轮车的过来,车上拉着一车子植物,吊兰、剑麻、仙人掌、兰花、菊花……都是论盆卖,已经长得枝叶茂盛,买回去只需每日浇水就行。夜晚的序曲才结束,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拓展阅读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使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大城市的高校纷纷内迁。抗战期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 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抗战期间,联大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在这期间,大批文化名人因西南联大齐聚昆明。林徽因曾任教于西南联大,老舍曾应邀在西南联大演讲,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 年,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在联大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民间民俗文化
云南民族群体里的社会文化,成为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楷模和规范,对社会成员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比如婚姻习俗、生育习俗、语言等。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一)云南汉族民俗文化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古老民族,由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文化发达。从1253 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下,攻占大理,1254 年,云南又重新回到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从元朝开始,云南建立了中央统辖的府州县政权,地方官员的任命也从元朝的土官变为明朝的“改土归流”,再到清代的“改土归流”,云南民族上层的统治权力逐渐淡化。当然,一些边远山区,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前,还一直残存着土司制或更原始的社会制度。
与此过程相一致,进入云南的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并从人口比例上超过了少数民族,汉文化逐渐成为云南的主流文化,成为云南多元民族文化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元,并强烈地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云南,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25 个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为云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有25 个少数民族。在这25 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阿昌族、拉祜族、基诺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等15个民族在中国为云南所独有,虽然每个民族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少不等,但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民族之中发生了很多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民族,形成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风俗、服饰,不同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不同的节日、祭祀,不同的神话传说、房屋建筑,以及不同的居住模式。
“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不同的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形成了云南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纳西族、蒙古族,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粮食作物为主,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居住在海拔低一些坝区的,主要有傣族、壮族、哈尼族、瑶族、布朗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基诺族,他们大多数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傣族,还种植橡胶、热带水果。
云南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偏远,有些地方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因此,留下了很多奇特的民俗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71 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有5884 人,不管人口多寡,云南民族文化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多样性。
1.彝族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占了全国彝族人口的3/5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绝大多数彝族都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分支多。彝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它有着与汉民族一样古老的历史,有一切古老民族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所以,彝族又是最为复杂的民族之一。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有25 个土语,所以,即便是云南省内的彝族,方言差别也较大。彝文主要有象形和指事两种字,没有偏旁部首。
彝族是一个崇尚老虎、偏爱黑色、崇拜火的民族,彝族各支系一般都有着共同的原始信仰。毕摩教是以天神、土主神和祖先神为主的多神教,甚至信仰用树枝或者木片木棍插成的神座。
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查姆》等被彝族看成是彝家的“根谱”或“百科全书”,彝民们把会演唱这些诗的毕摩或歌手,尊为最有学问的人。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撒尼人创造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作品。
2.白族
白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农耕为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面是苍山,东面是洱海,优美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众多的湖水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为白族地区的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白族学习汉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白、汉两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所以有大量的汉族融合到白族当中,因而白族词汇中有近60%的词汇,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借用词。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古白文在唐代到明代初期,曾经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元明以后由于中央王朝和云南地方统治,在白族地区推行汉文化教育,所以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文,只有祭文所用的文字是古白文的延续。
白族的民间信仰以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本主崇拜为主,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也同时存在。19 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白族地区,也有极少数人信仰。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福祸之神,大一点的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白族人民认为本主能保佑他们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白族崇尚白色,多数地方的白族都喜欢穿白色的衣服,男子一般穿白色对襟衣,外罩黑领褂,下面穿白色或者蓝色的长裤。妇女的服饰有较大的区别,主要是未婚和已婚女子的差别比较大。
白族的饮食以大米小麦为主食,不少妇女会制作乳扇、蜜饯、雕梅、炖梅。在众多的白族食谱中,以大理砂锅鱼最为有名,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三道茶”是白族一种重要的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头道茶是清苦茶,第二道茶加核桃仁片、红糖、烤乳扇丝、爆米花等,第三道茶加花椒、生姜、桂皮、蜂蜜等,三道茶先苦后甜三回味,饱含着人生哲理。
白族的民居建筑有特色,组成院落的主要建筑有正房、耳房、门楼、照壁和天井等,院落类型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等。
白族的婚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大多数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很少,1949 年以后主要通过自由恋爱,建立起幸福的婚姻家庭。白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是实行棺木土葬。
白族节日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节日有70 多个,主要节日有过年节、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白族的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和汉族的风俗大同小异。过年节就是汉族地区的春节,但是白族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节日期间要举行舞龙耍狮、踩高跷、迎送本主的活动,还要演唱“大本曲”。三月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街期,也叫观音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到二十,在大理古城苍山脚下举行,传说三月街原是白族人民为纪念观音开辟大理而举行的庙会,后来演变为物资交流盛会。绕山林,也叫“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在大理举行,活动主要是拜本主、拜佛、祈雨。石宝山歌会是白族的对歌盛会,每年农历七月末三天在剑川石宝山举行,来自各个县的白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一路弹着三弦,唱着白族调,汇集在石宝山,漫山遍野,结队赛歌,高手相逢,可对唱几天几夜。
白族人民在雕刻绘画、文学等方面有卓越的才能。白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童话。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创世纪》《开天辟地》《望夫云》等。1949 年后,涌现了大批全国著名的白族作家:杨明、晓雪、杨苏……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是白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西南最雄伟壮丽的古建筑之一,三座塔相互衬托,体现了白族先民高超的艺术和建筑水平。
3.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都有,国内哈尼族大多数聚居于红河、澜沧江和哀牢山高山地带,这些地方属于高山立体气候,谷底河坝到山顶,有2500 到3000 的海拔高差,“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此,哈尼族创造了自己的梯田稻作文化。哈尼族所居之处,皆有梯田,最能代表其耕作水准的是哀牢山区的哈尼梯田,秋后稻收时节,清水入稻田的时候,在阳光映照下,闪动着光芒,形成无数个亮块,被国际人类学家称为“真正的大地雕塑”。在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千百年来,哈尼族就是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开辟了无数的梯田,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梯田文化,被学术界誉为“山区农业的最高典范”。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学艺术都是靠口耳相传,古代文学非常美,风格以浓重、绚丽、悲壮为主调,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反映着他们与自然和社会斗争的生活历程。
4.傣族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他们居住的地方,终年不见冰雪,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所以傣族地区有“植物王国”“天然动物园”的美称。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傣族先民早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考古学家和农学家认为,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
傣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热带雨林地区,为了适应环境,大多数是干栏建筑,干栏多用竹木建造,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家畜和禽类。
在生产劳动中,傣族的妇女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者,几乎承担着一切家务劳动——挑水、舂米、做饭、饲养家禽家畜、纺线织布、看护孩子,还从事着体力劳动——插秧、种菜。傣族男子除了在农忙季节修理农具、编制竹蔑用品外,基本上不做其他的劳动。但这似乎不影响傣族家庭、婚姻的关系,他们保持着一些良好的习俗,男女双方离婚时不吵不闹,离异后也不结仇怨,保持着正常的社交往来,这种人际关系的存在,是一种古老传统美德。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同的居住地,有不同的方言,主要有两种方言: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
傣族信仰的佛教是从印度经斯里兰卡、缅甸传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建筑、服饰方面,傣族的文化都受到了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佛教传入以前,傣族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傣族先民为了谋求生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大自然进行生存竞争是他们的文学题材。佛教传入后,傣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傣族文学从口头文学发展演变为书面文学,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叙事长诗堪称民间文学的一绝,其中优秀的作品有《娥并与桑洛》《召树屯》《葫芦信》《线秀》《缅桂花》《松帕敏与嘎西娜》。
5.苗族
云南是个高原山区省,苗族的主体分布在东部的高原上,分为南北两大部,南部的苗族居住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云南北部的苗族,分布在滇东北和滇中两块,滇东北是云南的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区域,昭通地区的威信、镇雄、彝良都有苗族分布,滇中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昆明、楚雄、曲靖等地,因此云南苗族人口分散是它的最大特点。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19 世纪20 年代,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昭通地区传教的时候,为苗族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老苗文,主要用以传教。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老苗文的基础上,重新为苗族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苗文,在广大的苗族地区使用。
云南的苗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从他们的婚姻来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历史上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就比较自由,所以很少在生活中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数婚姻是通过自由恋爱结成的。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青年寻知音的良机,通过对歌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因此苗族的家庭是由一定的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单位,有较强的稳定性,生活中,一夫一妻制是苗族的主要家庭形态。苗族的家庭十分和睦,尊老爱幼是苗族的传统美德。
云南苗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相信万物有灵。19 世纪20 年代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到了云南,深入云南省内地和边远苗区,云南的苗族地区出现了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并存的现状,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苗族受基督教的影响比较深,这些地区的苗族主要信仰基督教,居住在滇南的苗族至今信仰原始宗教。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对苗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和木鼓舞,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芦笙和舞蹈,体现了苗族朴实自然、洒脱豪放的美。
6.傈僳族
傈僳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日本也有零星分布。云南境内的傈僳族主要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在语法上和汉语有差别。例如,汉语“我干活儿”,他们会说“我活干儿”,“好人”会说“人好”。历史上,傈僳族并未创立文字,20 世纪初才创立了自己的文字。
傈僳族是豁达的民族,长期以来就渴望与外界交流,经过迁徙,无论发展到哪里都勤勤恳恳地生活。傈僳族主要信仰基督教,也有信奉天主教的。基督教于1913 年由英国传教士麦克西斯最早传入腾冲傈僳族地区,1928 年在怒江州范围内全部传开,并成为怒江地区傈僳族群众和整个傈僳族所信仰的宗教。
7.佤族
佤族是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佤族没有文字,有关他们的历史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的。在各地佤族中,流传得最多的神话传说是《司岗里》,在《司岗里》中有佤族自己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佤族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沧源地区的佤族却把“司岗”解释成葫芦,人从葫芦里出来。不管哪种解释,都说明了自有人类以来,佤族就居住在他们现在居住的阿佤山区。
佤族也信仰万物有灵。人类、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佤族人的观念中都有灵魂,或称之为鬼神。佤族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宗教祭祀活动:拉木鼓、砍牛尾巴……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还有猎人头祭祀的活动。
佤族的绘画,以黑炭、石灰、牛血等为绘制材料,图案有人像、动物、山水,画法非常简洁。在沧源县的岩壁上,发现了距今3000 多年的崖画,其中有人物、动物、太阳、树木等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8.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沿岸的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境内汇集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等名川大山。丽江是纳西族主要聚集地,独特而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云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还有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文字,俗称东巴文,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东巴象形文保留了很多完整的图画字,是一种从图画字向象形字过渡的文字,在文学发展史上代表了一个特殊的阶段。
纳西族的民间信仰,综合受到了儒教、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东巴教的影响。纳西族规模宏大的祭天仪式,还有专祭男女殉情者的大型仪式,不能自由成婚的年轻情侣,成双成对,浓妆盛服,在风景优美之处,“雍容就死”,包含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礼仪的默认,又表达了对男女之间自由真情的赞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颁布了新的《婚姻法》,青年男女得以自由相爱结婚,殉情悲剧逐渐消失。(www.xing528.com)
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摩梭人被人们称之为“奇异的母系王国”,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在摩梭语中意为“情侣”,情人互称对方为“阿夏”。“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以后互送定情物,情侣双方终生生活在母亲家里,“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亲生活。“阿夏”之间的对象是固定的,这种婚姻没有法律的保障,维持它的基础是感情和传统的道德观念,这种婚姻关系其实也比较稳固。
纳西族有着众多的古老神话、史诗、传说,都被东巴们用象形文字记录在东巴经中,神话史诗《创世纪》反映了纳西族与自然的抗争。著名的“丽江古乐”是多元文化相汇集的艺术。
9.蒙古族
元朝在建立的过程中,把云南作为战略要地,元朝在统治云南期间,封蒙古族的贵族为“云南王”,后来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的时候,失败的蒙古军没有退回蒙古,而是落籍云南。在通海曲陀关附近,杞麓湖畔,这些留下来的蒙古族繁衍后代,他们漂泊湖上,以捕鱼虾为生,变成了地道的渔民。随着社会的发展,杞麓湖面积缩小,不足以给这些蒙古族提供足够的水上生活的条件,他们最终变成了耕田种菜的农民,直到今天。
云南蒙古族经历了700 多年的岁月沧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看来,通海兴蒙乡的蒙古族,无论是从建筑、服饰、语言还是艺术上看,和北方的蒙古族都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走出蒙古包,住进了土木结构的房子;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北方的蒙古族语言是不一样的;服装也和他们有很大的区别,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变异,蒙古袍变成了“三叠水”,马靴变成了美丽的绣花鞋。
但在他们的很多民间传说中,隐隐地能感受到云南蒙古族对北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那达慕大会是北方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云南蒙古族多年来已经失传,70 年代末的时候,这个节日又恢复,当然,节目的内容和北方蒙古族的也不相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人一般不事张扬,大概是因为云南是块净土,在净土上生活的云南人较少受到污染,都说云南人做事直来直去,不会绕弯子,云南人憨、老实。这些特点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云南人的弱点,但也恰恰是云南人有朴实心灵的一种解释。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省人移居云南,问起缘由,其实大多数人除了看重云南的气候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云南人的淳朴厚道,与云南人做生意不用特别伤脑筋。
【注释】
[1]分别选自《论语》《孟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亚圣”之称。《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著的。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及以下《论语》各条皆指孔子。
[3]北辰:北极星。
[4]共:同“拱”,环抱、围绕。
[5]子贡:即端木赐,孔子弟子。
[6]济:救助。
[7]何事于:即何止于。
[8]尧、舜:上古时期的两位君主。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病:为难,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9]近:就近,指自身。取譬:即引譬连类,由己及人。
[10]虽:即使。
[11]和:和谐、协调。同:这里指单一、一律。“和而不同”意谓既能和哀共济,又不强求一律,承认和容许个体的独立、自由。
[12]同而不和:指表面一致而实际上钩心斗角。
[13]有子:即有若,孔子弟子。
[14]礼:儒家的一种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
[15]先王:指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等贤明君主。
[16]斯:这,指“和为贵”。
[17]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
[18]有所不行:指对“和为贵”的原则有所偏离。
[19]知和而和:即“为和而和”,一味讲“和”,所谓“和稀泥”。
[20]节:节制,调节。
[21]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
[22]情:指天生的性情。
[23]才:指天生的资质。
[24]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25]铄(shuò):授予。
[26]蓗(xǐ):五倍。
[27]假:借,凭借。
[28]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29]赡:充足。
[30]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32]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
[33]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律、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34]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个音。
[35]闻:名声。
[36]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37]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8]慊:快,痛快。
[39]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40]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41]闵:担心,忧愁。
[42]揠:拨。
[43]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44]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45]病:疲倦,劳累。
[46]耘:除草。
[47]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
[48]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雅·既醉》。
[49]愿:羡慕。
[50]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51]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52]《蓼莪(lù’é)》:选自《诗经·小雅》。《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约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
[53]蓼蓼:高高的样子。莪:一种蒿类植物,俗名“抱娘蒿”,抱根丛生。匪:同“非”,不是。伊:是。蒿:一种野草。这两句意谓:高高的莪草啊,可那不是莪草而是青蒿。
[54]哀哀:表示悲哀的叹词。劬(qú)劳:辛勤劳苦。这两句意谓:多么悲哀呀,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多么辛劳!
[55]蔚:也是蒿类植物,即牡蒿。
[56]劳瘁(cuì):劳累憔悴。
[57]缾:即“瓶”,盛水或酒的器皿,这里喻父母。罍(léi):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皿和礼器,这里喻子。罄(qìng),尽。这两句以缾与罍的关系为喻,意谓父母生前贫穷,是做孩子的羞耻,故下句有生不如死之恨。
[58]鲜(xiǎn)民:鲜,指寡、孤。民,人。
[59]怙(hù):与下句的“恃”都是依靠之意,故后世丧父、丧母称为“失怙”“失恃”。
[60]衔恤:含哀。靡:没有。至:亲人,指父母。这两句意谓:出门就满含着悲哀,回家就见不到父母。
[61]鞠:养育。
[62]拊:同“抚”,抚爱。畜(xù):通“傗”,喜爱。长:养大。育:教育。
[63]顾:照看。复:庇护。腹:抱。
[64]昊天:苍天。罔极:无常,无道。这两句意谓:我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但苍天太不公道,夺去父母的生命。
[65]烈烈:高峻的样子。飘风:暴风。发发:猛烈的样子。
[66]民:人。穀:善。害:灾害,祸殃。这两句意谓:人们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独有我遭到这样的祸殃。
[67]律律:犹“烈烈”,高耸的样子。弗弗:风吹声,呼呼。
[68]不卒:不得终养父母。卒:终。
[69]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前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为叛军所俘,被迫担任伪职。两京收复后,以罪责授太子中允。最后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诗人,工诗善画,精通音律。他的山水田园诗,用白描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大自然的美,充溢着诗情画意,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与孟浩然同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有《王右丞集》。
[70]汉江临泛:或作“汉江临眺”。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省,流经湖北省,在武汉市汉口与长江会合。
[71]楚塞:指楚地的边界。这里指的是汉水流域。三湘:灕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省境内。
[72]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市北长江南岸。九派:派,指水的支流。传说大禹治水,凿江流,通九派。其实乃九条水流入长江。此指长江。
[73]浦:水滨。
[74]襄阳:位于汉江南岸,今属湖北襄阳市。
[75]山翁:指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之子山简。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常去郡中豪族习氏园池宴饮,每饮必醉。这里可能借古代的山简喻指襄阳当时的地方官。留醉:意谓如此良辰美景,正好留下与山翁饮酒游乐。
[76]荆溪:又名浐水,源于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秦岭中,北流至西安,东入灞水。
[77]元:通“原”。原来,本来。
[78]定风波:词牌名。
[79]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一生宦海沉浮,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又因党争远谪广东、海南岛,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80]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81]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82]已而:过了一会儿。
[83]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84]吟啸:放声吟咏。
[85]芒鞋:草鞋。
[86]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suō):蓑衣,用棕毛制成的雨披。
[87]料峭:微寒的样子。
[88]斜照:偏西的阳光。
[89]向来:方才。
[90]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91]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92]这首词可能作于绍兴九年元宵节,当时李清照流落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93]李清照(1048—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曾担任地方知府。北宋灭亡,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漂泊江南,晚年在孤寂凄凉的境况中去世。她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有《李清照集》。
[94]熔金:熔化的金子。
[95]合璧:连成一片的璧玉。
[96]吹梅笛怨:笛曲有《梅花落》,曲调哀怨。
[97]次第岂无风雨:转眼间就有风雨。
[98]中州:今河南一带,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99]三五:阴历十五日,这里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100]铺翠冠儿:装饰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
[101]捻(niǎn)金雪柳:用金线捻成、白绢(或白纸)包扎的柳枝。
[102]簇带:插戴满头。济楚:整洁。
[103]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前半段,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104]【商调引子】:商调是宫调名,引子是南曲中专用的曲调,凡角色上场,一般先唱引子。【绕地游】:引子的曲牌名。
[105]旦: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扮演女性人物。在传奇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称“旦”,这里指扮演杜丽娘的演员。上:上场。
[106]梦回莺啭(zhuàn):梦中醒来听得见黄莺婉转的叫声。啭:鸟婉转的叫声。乱煞年光遍:到处弥漫着扰乱人心的春光。
[107]贴:“贴旦”的简称,扮演剧中次要的角色。这里指扮演丫头春香的演员。
[108]灶(zhù)尽沉烟:沉香燃烧完了。灶:焚烧。沉烟:沉香燃烧的烟。沉香是熏香用的香料,下文的“炉添沉水香”中的“沉水香”也指沉香。抛残绣线:抛卉了绣剩的丝线。恁(nèn)今春关情似去年:为什么对今年春光的依恋胜似去年?恁:凭,为什么。关情:牵动人心的依恋情怀。似:胜似,超过。
[109][乌夜啼]:词牌名。传奇中的词牌属宾白,用于念诵。
[110]望断:望尽。梅关:即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庚岭,从宋代开始,设有梅关。宿妆残:隔夜的妆粉还残留在脸上。这里指杜丽娘早晨懒于梳洗。
[111]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侧着头正好凭栏远望。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绸成燕子状,上贴“宜春”二字,戴在头上。
[112]剪不断,理还乱:借用南唐李煜《乌夜啼》中的佳句来表现杜丽娘空虚、落寞、无聊的苦闷心情。闷无端:借用李煜《相见欢》,形容少女在春天的烦闷心情。无端:不知由来。
[113]“云髻”二句:引唐代薛逢《宫词》诗。云髻:指妇女的发髻卷曲如云。更添香:重新添些香料。
[114]袅(niǎo)晴丝:游丝摇曳飘荡。袅:摇曳飘荡。晴丝:即游丝,虫类所吐的丝,常飞扬于空中。摇漾:摇摆荡漾。
[115]半晌(shǎng):片刻。花钿(diàn):妇女两鬓边的装饰物。
[116]没揣:没有料到。菱花:镜子。古时铜镜背面多雕有菱花图案,故有此称。
[117]偷人半面:偷偷地照了自己面孔的一半。
[118]迤逗(yǐdòu):引诱、挑逗。彩云:形容妇女发髻如彩云般美丽。
[119]行介:表演行走的动作。介: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
[120]穿插:穿戴。穿:穿衣。插:装饰。
[121]翠生生:色彩光洁鲜艳。出落的:显得。茜(qiàn):红色。
[122]艳晶晶:光彩夺目的样子。花簪八宝填:镶嵌着多种珍宝的簪子。
[123]爱好是天然:爱美是天性。爱好:爱美。天然:天性使其这样。
[125]不提防:没料到。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异常美丽,鱼儿见了她,自愧不如而往深处游去,雁儿贪看她的美色而停落下来(典出自《庄子·齐物论》)。
[126]羞花闭月:使花感到羞愧,使月亮躲藏起来。亦形容女子异常美丽。李白《西施》诗:“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127]泥:做动词,玷污。
[128]惜花痛煞小金铃:形容非常爱惜花草。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天宝初年,宁王为了护花,便在花园拉上红绳,密系金铃,每当鸟雀在花园上方徘徊,就让园丁拉系铃的绳子来驱赶。作者引用此典故,是说因为拉绳的次数多了,小金铃都感到痛了。
[129]如许:如此。
[130]姹紫嫣红:指各色娇艳绚丽的鲜花。姹、嫣:原指女性娇艳美丽。
[131]断井颓垣:形容庭院破败。断井:枯竭的井。颓垣:倒塌的墙。
[132]“良辰”二句:大好时光,绚丽景色,却无奈苍天;赏心悦目,快乐好事,又降落谁家!这是杜丽娘面对美好景色的感叹。
[133]“朝飞”四句:写杜丽娘对广阔春景的向往。朝飞暮卷:借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来形容楼阁壮丽。云霞翠轩:云彩与霞光辉映着华丽的亭台楼阁。雨丝风片:细雨微风。烟波画船:在烟雾弥漫的水面上游着装饰如画的船。
[134]锦屏人:幽居深闺的女子。忒(tè):太。韶光:美好的春光。
[135]是:凡是,所有的。
[136]啼红了杜鹃: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传说中杜鹃鸟啼血,杜鹃花是由杜鹃鸟悲鸣而产生的。
[137]荼蘼(túmí):晚春开花的落叶灌木,属蔷薇科。荼蘼开花预示花季即将结束。烟丝:游丝。醉软:娇柔无力之貌。
[138]“牡丹”二句:牡丹花虽然开得美丽动人,但它在春暮之时开放,怎么能占得百花开放之先呢?这里暗示杜丽娘对青春被耽误的伤感。
[139]凝眄(miàn):注视。眄:斜视。生生燕语明如剪: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
[140]呖呖:形容黄莺的叫声清脆。溜的圆:叫声圆润婉转。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圆润。
[141]委是:实在是。
[142]缱(qiǎn):缠绵,难舍难分。
[143]“开我”二句:改用《木兰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句。
[144]映山紫:映山红的一种。
[145]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石码镇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及阐述的余地,从而体现出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146]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橙红色花。
[147]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148]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149]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150]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卉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151]汤老先生,即汤用彤先生,著名哲学家,已故。
[152]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53]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