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史概述 | 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史概述 | 人文素养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史始于100 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经历了以下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战国最后40 年,是秦向东方大发展并最终兼并六国,统一全国的时代。

中国古代史概述 | 人文素养

我国古代史始于100 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经历了以下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先秦时期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华文明的源头。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

1.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约10 万年前—公元前21 世纪)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父系氏族公社即建立在父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

距今五六千年前,我国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山顶洞人已过渡到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是我国境内早期氏族公社时期的人类。另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发明了种植粟和水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社会逐渐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距今的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

2.夏、商、周奴隶制王朝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在距今4000 年左右的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端与发展是跟夏朝、商朝周朝密不可分的。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约公元前2070 年,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夏朝的历法称为“夏令”或“夏时”,由于符合天象而为人们历来所沿用。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也都是夏朝时期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有不小的作用。

约公元前1600 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大,在部落首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商朝不仅比夏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甲骨文字是商朝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它虽然是商朝神权影响下的产物,但从各个方面记载了商朝的社会面貌,是极宝贵的遗存。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昏庸无道。公元前1046 年,生活在泾渭流域的商朝属国周兴起,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史称西周。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12 世13 王。西周后期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841 年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赶跑了周厉王,于是出现了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的局面,史称“周召共和”。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 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被迫迁都到洛邑(现在的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统治自公元前770 年至前221 年,共550 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 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段时间内,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 年至公元前221 年是战国时期,因七大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不仅次数有增无减,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春秋时代北方各国跟楚的对抗,转化为七个大国相互对抗的形势,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雄”争霸的局面。七个诸侯国之中,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崤山东边,因此这六国又被称为“山东六国”。战国最后40 年,是秦向东方大发展并最终兼并六国,统一全国的时代。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220 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包括秦、汉(西汉东汉)两朝的历史阶段。

1.秦朝

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阴山、辽东。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嬴政在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以及分管具体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地方建立郡、县、乡各级行政组织。秦王朝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建立,确立了以后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

秦始皇为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行了严密繁苛的法律,下令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拆除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直道和通西南夷的“五尺道”,五次出巡六国故地和边境地区,刻石宣扬秦的威德。在经济文化上,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权;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实行“焚书坑儒”,统一六国人民的思想。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开五岭,继续进行扩大统一的战争;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把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秦始皇的事业是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建立的,这就使秦朝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病死后,继位的秦二世胡亥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困苦达至极点。公元前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 年,秦朝被推翻。

2.西汉

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前202 年,原来作为农民军领袖的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四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刘邦赢得胜利,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是继秦朝而出现的强大的统一封建王朝。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二世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汉初几代的治理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富庶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国家实力得到初步恢复。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大大削弱和打击了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建立新的选官制度,用“察举”“征召”的办法选拔人才,创州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政策。在军事方面,三次大规模出兵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安全的威胁,并多次派人通西域;向南方用兵,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汉时期的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赋、散文和乐府诗是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此外,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等都有所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之一,汉朝还开辟了两条通往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

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和官僚贵族疯狂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公元8 年,外戚王莽篡权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共存210 年。王莽实行的“托古改制”的措施,不仅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使阶级矛盾激化。公元17、18 年,先后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经过数年反复较量,农民军于公元23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3.东汉

公元25 年,汉族皇室刘秀利用农民起义,重新建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生产逐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在位期间,组织军屯,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下令裁并郡县,精减吏员;在中央削弱三公的权力,加重尚书台的职权,使其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机构;废除掌握地方军权的郡国都尉,取消地方军。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东汉后期统治变得腐朽,外戚、宦官相继专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84 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后因割据势力增长,统一国家逐渐走向瓦解。公元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两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统一局面的出现,中外之间友好往来也更加密切。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1 世纪时传入中国。

在频繁的友好往来中,汉族的封建文化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也在丰富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从而促进了中国和邻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魏晋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皇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而地方势力却迅速崛起,分裂割据之势已经出现了。赤壁之战后,公元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建立蜀国;222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其中,曹魏在三国中最为强大,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书省,创立九品中正制和都督制;经济上继续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冶铸、纺织业也有所成就。

公元263 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前期,社会比较安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统治集团十分奢侈、贪婪,腐败风气迅速蔓延。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统治阶级上层的斗争不断激化,演成“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的破坏和接连不断的天灾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外出流浪,漂泊异乡,而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人民也深受其害,于是纷纷起义反对西晋统治,西晋王朝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激荡中灭亡。

公元317 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辅佐下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东晋帝室衰微,门阀士族凌驾其上,形成门阀政治的格局。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胡夏、成汉等国,加上汉族建立的前凉、后凉、北燕等国,史称五胡十六国。

公元386 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公元420 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史称“刘宋”),定都建康,南朝开始。此后又历经了齐、梁、陈三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 年至960 年,这380 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南唐五代时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www.xing528.com)

1.隋朝

公元581 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实行均田制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史称“开皇之治”。隋朝两代君主的连续改革,有力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和积累,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得到加强,呈现出繁荣富强的局面。隋朝时期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京杭大运河。后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农民起义爆发,公元618 年隋朝灭亡。

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它结束了长达400 年(中间有西晋短期统一)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隋朝对秦汉以来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做了总结,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这些不仅为后来唐朝所沿用,还影响了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

2.唐朝

公元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前期近百年连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全面革新和发展了各种封建制度,使唐朝统治走上封建的正轨。唐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发展,社会财富有较大的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唐朝的成就。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生产工具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闻名于世。商业繁荣,形成了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等。

文化上,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书法上有“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绘画上,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人称“画圣”,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民族交往上,7 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吐蕃;8 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僧人玄奘只身徒步前往天竺(印度)取经,历时17 年,行程5 万里。鉴真和尚历经12年,六渡沧海,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贞观之治。公元626 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内政方面继承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选士制;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这一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除采取了上述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治理国家的举措外,还十分注意执法,加强文化教育,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政策比较开明,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促成和衬托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一代明君,贞观之治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后人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3)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为年号,那时他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唐朝百余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它的出现,与唐王朝统治者,尤其是与唐玄宗改革的促进作用分不开的。开元盛世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随着唐玄宗统治趋向腐败,各种社会危机也就进一步暴露出来。

(4)安史之乱。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一改旧日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只求安逸享乐,沉迷女色,重用奸臣,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结束,前后达8 年之久。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民生凋敝。安史之乱激化了唐朝社会

的各种矛盾,成为唐朝社会生产由发展到停滞进而衰落的转折点,是唐朝国家从中央集权、统一到地方分裂割据的转折点,它也是唐朝社会阶级矛盾从比较缓和到逐渐激化的转折点,它还是唐朝在民族关系中从主动到被动、退守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统治时间为公元907 年至960 年。自从朱温建立后梁,中国进入了公开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07 年至960 年,在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黄河流域,史称五代。同时,在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也是统一趋势不断增长的时期。北方地区战争不断,社会经济遭到较大破坏,军阀掌权,政治腐败;南方地区虽有多个割据政权,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相互间的竞争,加之南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样,南方各政权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整治了骄兵悍将,增强了国力,统一势力由此进一步超过分裂势力,为再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宋元时期

公元960 年北宋建立到1368 年元灭亡、明朝的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在世界上,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逐步确立,有的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东西方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

1.宋朝

公元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属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及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北宋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熙宁(1068—1077 年)时,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王安石变法。

1115 年,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1125 年,宋金联合灭了契丹族在916 年建立的契丹国(后改称辽)。1127 年,金军转而攻陷北宋都城,并掠去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同年,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1127—1279年)。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惨杀爱国将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即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12 世纪末,北方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族,1206 年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称为成吉思汗。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 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为南宋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屈,遇害于大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两宋时期,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世;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市镇繁荣,货币流通扩大,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元代

1271 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 年)后,在灭南宋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他推行“汉法”,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确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政府为管理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六)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变化也恰恰发生在明清之际。

1.明朝

1368 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立明朝(1368—1644 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国号大明。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政制度,从而使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朱元璋废除隋唐以来的中书省,取消丞相制,集军政大权于皇帝,同时设置翰林院大学士为顾问,后形成内阁制度;中央设置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种三法司体制对清代有重要影响。

1403 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史称“永乐盛世”。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到达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此外,永乐年间,明成祖还命人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

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繁,剥削惨重,崇祯初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为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644 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明残余势力曾在江南建立过短期的政权,史称南明。

2.清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1616 年,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 年,皇太极称帝,将“女真”改为“满洲”,国号改为“清”。

1644 年,清军在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同年十月,迁都北京,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王朝。

清朝承袭明制,继续强化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则恢复省的建制。清朝时期,加强了对今西藏、新疆、蒙古及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治,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达到鼎盛,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即所谓“康乾盛世”。嘉庆、道光后,社会危机四起,清封建统治逐渐衰落。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1911 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