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935年,西藏开始有藏语广播。和平解放前夕,有一位叫福克斯的英国人在拉萨办过三家电台,主要是用英语对外宣传,竭力鼓吹西藏独立。据说,这位英国人从1935年就来到了西藏,并娶了一位藏族姑娘为妻,他是英国石屋区人[23]。建立的三家电台播音时间不长,影响不大,未曾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西藏广播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1月1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无线电播音,并使用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从建台之日起,就以办好藏语节目为主,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频率分配、节目时间等方面优先考虑藏语广播的需要。藏语广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区乡干部和农牧民;汉语广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还有驻藏部队的指战员。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并重。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拉萨有线广播站。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前,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着手筹建拉萨有线广播站。大约在1957年或1958年广播站迁址后,线路、喇叭增多,由不定期改为每天定时播音3次。后与拉萨市邮电局商定,由他们抽出一部3.5千瓦发射机每天进行几小时无线广播。从此广播站既有有线广播,又有无线广播。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创立后,每天用藏、汉两种语言播音8小时,除转播中央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国际生活”等节目外,还自办有“国际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科学常识”及文艺节目。当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时,广播电台的职工冒着枪林弹雨坚持播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配合平叛斗争,发挥了战斗作用。1960年11月,广播电台启用第一部15千瓦短波发射机正式播音。50部500瓦的有线广播扩大机也分别发到了各地区和部分人口稠密的县,并在各地区建立记者站。电台职工由初创时的10余人,增至140多人。
1961年底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区建立了包括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在内的8个市县广播站。1963年3月,正式启用15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进行广播。1964年2月,开办对国外藏胞的广播节目。1965年9月,西藏广播事业局正式成立。1966年1月开始转播中央台的印度语节目。1973年9月中旬,把原来藏、汉语交叉播音的一套节目改为藏、汉两套节目分开播音。藏语广播每天3次,12个小时。1975年8月至9月,分别举办了藏、汉语“庆祝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专题节目”,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藏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1980年贯彻执行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二次全区广播工作会议以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西藏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8月20日,电视台筹建于1976年10月。1978年在拉萨试播黑白电视成功。第二年国庆节试播彩色电视成功,色彩鲜明。
西藏电视台设有新闻部、节目部、译制部、技术部、灯光部、调度部、行政科等业务行政部门。除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外,以办好藏语节目为主。既办好藏语的新闻节目,又要满足藏族同胞(包括懂藏语的其他民族同胞)多方面的需要,提高节目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节目的制作十分注意观众的心理、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多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宣传。建台以来,他们拍摄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有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和藏语译制片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和全国优秀电视剧的特别奖、荣誉奖,有的还受到自治区党委、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为庆祝自治区成立20周年译制的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1986年电视台与香港新海华影片发行公司合作摄制的大型彩色故事片《松赞干布》,配以藏语和英语在国内外发行,这是西藏自治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电视事业与广播相比较,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目前,西藏地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已达到77.7%和76.1%。如果按“通电”的标准衡量,西藏自治区已完成“村村通”任务。到2000年底,全区已建单收站1 242座,有线电视站31座,收转站1 061座。
西藏新闻教育始于1956年,当时在拉萨木汝林卡(今拉萨一中)办起了200多名藏回族学员参加的新闻训练班(分3个教学班);1965年办过一期新闻训练班,由中央民族学院代培,于1966年春天开学。这个班共47名学员,是西藏日报社从拉萨中学、西藏民院、西南民院、中央民院选拔的,并由报社选派两名干部担任教师。1974年冬天,西藏日报社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西藏自治区新闻干部训练班,采取单位推荐、审查考核的办法,在全区招收56名学员。校址设在拉萨色拉寺内。学制一年,半年学新闻理论,半年实习采访写作。由有经验的编辑、记者讲授新闻理论课等50多个专题;还讲授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西藏历史知识等课程,在主办训练班的两家新闻单位实习,参加了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专题报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这部分学生已成为西藏新闻单位的骨干。1982年2月,西藏日报社又举办了一期新闻训练班,招收高中毕业生30名,学制一年。开设了《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学》等专业课,还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西藏概况、藏语文、阅读与欣赏等课程。共讲授专题100多个,使学员对新闻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一年后,经过考核,绝大多数学员达到培训要求,分配到报社编辑部工作,为建设与发展西藏日报社发挥了很大作用。
1983年5月,西藏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西藏自治区新闻学会成立。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学会十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新闻干部,提高全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接待中国记协组织的国内外新闻采访团和选派记者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易地采访和出国访问,加强了西藏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友好往来。
(本章撰稿人:白润生,宁树藩部分改写)
【注释】
[1]赞普也作“赞府”。藏语音译,意为“雄强的男子”。
[2]益西加措:《元朝以前藏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1998年《西藏研究》。
[3]关于当时西藏地区是否出现过类似唐朝“邸报”问题,最终还要在史实的调查研究中寻求答案。文章中所作推断,虽经反复思考,仍属待证之论,仅供参考。
[4]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5]元以前信息与新闻传播部分,主要参照益西加措《元朝以前藏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一文,元代部分主要参照傅崇兰主编的《拉萨史》。
[6]文中所述三名记者回英国后,都于1905年在伦敦分别将他们在西藏的经过著书出版,计有兰登的《拉萨》,沃德尔的《拉萨及及其秘密》,沃德勒的《拉萨真面貌》。另有大量新闻报道发表于英国报纸。(www.xing528.com)
[7]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8]驻藏大臣,全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或“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为清廷派驻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设置。
[9]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开设白话报及汉文藏文传习所片》,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11]有关宣统二年八月印刷的《西藏白话报》材料,见1985年10月日的《西藏日报》。
[12]据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文稿中所说“从北京到拉萨的邮程为50至55天”,而清政府规定,《内阁官报》自北京送达拉萨的期限为165日,同在1911年,二者所需时日之差异为何如此之大,一时难明,有待查考。
[13]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关于《西方报》和《川边通信社》的材料,均据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集)。
[15]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6]王绿萍编著:《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17]胡道静:《西藏新闻》,《报坛逸话》,世界书局1940年版。
[18]关于《西藏新闻》的材料均依据胡道静《西藏新闻》一稿,因无其他文稿参照,原报也未见,难作进一步评述。
[19]参见杨华军、陈昌文:《西藏人口统计的历史和分析》(百度文库),解放前夕,西藏人口(含昌都地区)估计为130万人。
[20]擦珠·阿旺洛桑是西藏著名学者,曾担任西藏军区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藏日报》副总编。因坚持祖国统一的爱国立场,于1957年9月底被分裂分子击伤,于1957年12月1日因医治无效逝世。
[21]颇章为藏语音译,意为宫殿,剑色颇章即金色的宫殿。
[22]新时期之前,除《西藏日报》外,西藏地区还出过两种报纸,《西藏交通报》和《高原战士报》,但出版时间极短,在“文革”中都停刊了。
[23]刘贯一:《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第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