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区新闻史:报刊创办到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地区新闻史:报刊创办到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藏,首份近代报刊是1907年5月前后在拉萨创刊的《西藏白话报》,是20世纪初叶清廷实行新政,官报盛行全国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创办人是清廷的驻藏人员联豫和张荫棠。1906年4月29日以钦差查办大臣头衔进藏“查办藏事”。它是西藏第一家近代报刊,也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停刊了,官报对西藏的传送被迫中断。

中国地区新闻史:报刊创办到西藏和平解放

在西藏,首份近代报刊是1907年5月前后在拉萨创刊的《西藏白话报》,是20世纪初叶清廷实行新政,官报盛行全国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创办人是清廷的驻藏人员联豫和张荫棠。

联豫,满洲正黄旗人(一说正白旗人),初任四川雅州府(今雅安)知府,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1905年由清政府派往西藏,次年被授驻藏大臣[8]。张荫棠,广东南海人,1896年随伍廷芳赴美,任三等参赞,嗣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驻西班牙代办,1905年赴印度,与英国谈判修改《拉萨条约》事宜。1906年4月29日以钦差查办大臣头衔进藏“查办藏事”。

他们两人都曾出使欧美,通达时务,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支持甲午战争后兴起的维新变法、实行新政的潮流。他们入藏后,励精图治,大胆整顿,在政权、军事经济等体制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在这里,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把办报作为推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特别强调。联豫深刻地看到,西藏“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喻而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9]。所谓“不如启发以俗话”,意即开设白话报馆。张荫棠也有类似思想,他在变法图强,推行改革的一整套设计中,同样把“设立报馆,发行报纸”作为重要手段。在这两位封疆大吏的积极倡导下,《西藏白话报》应运而出。它是西藏第一家近代报刊,也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

从全国省、自治区创办报刊的时间排名看,近代报刊在西藏的出版是很晚的,但仍早于新疆三年,早吉林省几个月,在排名榜上处倒数第三名。

《西藏白话报》宣称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是旬刊,每期发行约三四百份,以汉藏两种文字印刷。主要分送藏区头面人物,也有读者“自来购阅”。该报第一期是张荫棠由内地带去的一部石印机印刷出版的。为了长期出版这张报纸,联豫等人派专人到嘎里嘎达(今加尔各达)购买机器,以便把它办得更好。

从现存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里的一本宣统二年(1910年)8月印刷的《西藏白话报》可以知道,这份报纸用进口白色优质机制纸装订而成,长方形,长34.5厘米,宽21.5厘米,共7页。首页为封面,正中划一长方形框,框内用红蓝两色套印。上部自左至右印有蓝色的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几个字。下部正中印有红色团龙一条,四角饰云纹,方框右边为墨书汉文“宣统二年八月下旬第二十期”字样。最后一页是汉藏两种文字的说明,蓝色,字迹已有些模糊,尚依稀可辨。文字说明是,“本报系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本收藏圆一枚,每月三本,每年三十本,全年投资合藏圆三十圆,本□日零买之价也。若定阅一年及半年者,每本减二分……”[10]

中间五页为正文,似用钢版刻写,黑墨油印,全部为藏文行书,其内容有西藏新闻、内地新闻、国外新闻以及科技报道等15篇。主要内容如下。

(1)开办警察学校。由于江孜已辟为商埠,故而钦差大臣命令,拟从驻藏每一陆军中挑选两名识字的军人到警察学校学习一个月,然后充当江孜的警察。该校定于8月20日开学

(2)黑龙江、江西两省的局部地区发生火灾和虫灾,清政府拨出2万两白银赈济灾民。

(3)据四川总督赵尔丰报告:四川某县有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陈老师,于去冬逝世。生前他个人出资1 000多两银子,创办了女子师范学堂和两所小学。为表彰其办学功绩,赵请求政府在其家乡建立牌坊。

(4)广东当局贴告示:北京将开办一所公安学校,中学生即可报名。

此外,还介绍了开垦荒地,开辟商埠和中国手工业品参加南洋博览会以及怎样饲养牲畜,如何发展农业生产等消息和科学知识。[11]

从本期《西藏白话报》看,该报新闻报道的地域视野是开阔的,对适合本地区的实用科技知识很是重视。新闻报道中对教育新闻,尤其是警察、公安学校新闻特别关注。稿中关于江孜辟为商埠后,该埠警察要从陆军中挑选识字军人,到警察学习一个月后才能充当的报道,给人启发。可惜的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该报仅此一份,对其实际表现,难以充分认识,但从这些很有限的材料中,也能感觉到该报为体现“变法图强,开发民智”思想所作的某些努力。

在《西藏白话报》出版期间,清廷的官报正进入它发展的高潮期。1907年,清廷创设《政治官报》,向全国发行。1911年夏,该报改名《内阁官报》,成为清政府公布法令之机关,并规定一切新法令,以该报到达之日起生效。清廷并由此在全国建立起限期到达的官报发行网。驻藏办事大臣的驻地(拉萨)正式成为发行网点。这样,北京和拉萨从体制上建立起官方信息沟通关系,这是很有意义的。官报送达的限期很长,规定与165日。在这期间,清政府建立了自北京经成都、巴塘至拉萨的邮路。在拉萨设了邮政管理局,在昌都、索班多、江达、亚东、帕克里、江孜和日喀则设立了二等邮局。从北京到拉萨的邮程为50至55天[12]

自1907年至1911年,是20世纪50年代前西藏新闻与传播业的旺盛时期。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帝国主义唆使下,乘机驱逐清政府驻藏大臣和其他官员,阻止民国政府派官员入藏,并一度挑起内战。《西藏白话报》停刊了,官报对西藏的传送被迫中断。西藏邮局也告关闭,只留下昌都邮局改归四川邮界管辖。一时间,在前一时期所发展起来的新闻与传播业绩荡然无存,并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藏区没有报刊出版。(www.xing528.com)

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对包括藏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采取团结统一政策。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体,是曰民族之统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谓领土之统一”。1912年5月民国政府内各部设置蒙藏事务处(同年7月改称蒙藏事务局),管理蒙藏事务。1913年1月,在其策划下在北京创办了《藏文白话报》(同时创办的还有《蒙文白话报》)。该报是民国政府为联络西藏人士(主要为上层人士)而办,月刊,汉、藏文合刊,至1914年共出16期。何时停刊以及其他情况均不悉。

1912年5月,民国政府的内阁印铸局仿照清廷《内阁官报》条例、章程,编发《政府公报》,并在全国重建政府报刊发行网络。西藏也同样被列为发行网点,规定送达该地之日期为120天,较之《内阁官报》减少45天。可是,由于当时藏区的特殊情况,这一网点可能形同虚设。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在四川也出现了为关心西藏政局而出版的若干种报刊。早在武昌首义前,在英帝国主义挑唆下,西藏局势出现动荡,信息滞塞,情况难明。四川爱国知识分子谢无量等,特于1911年9月在成都发刊《川藏报》。该报宣称,由于“交通不便,文报迟阻,藏卫情事川人因不具知,遂亦漠然废置”[13],因办此报。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地方政府一些亲英分子发动武装叛乱。四川总督尹昌衡被任为征藏军总司令,率军平叛。在其出发前一个月,即1912年6月,在成都创办了《西方报》(日刊)。该报并非专为藏事而发,但把西藏问题置于所关注的西部问题的首位,特别在其西征期间,它对西藏局势的报道自然成为紧要的任务了。

1913年初,共和党人在靠近西藏的川边重镇打箭炉(康定)创办《川边通信社》(杂志),旨在“疏通锢蔽”,“俾海内人民知藏中事迹,则蚕食鲸吞之辈,或可稍戢其雄心”。内容分川边军事之详情,川边善后之办法,川边实业之整兴,川边财政之清理,川边行政之规划等项[14]。它的出版地点最靠近藏区,其所发表的藏事消息更令人注意,当时它也是最有可能进入藏区的内地报刊。

此后,在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期间,藏区和内地在新闻传播活动方面均陷沉寂状态。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拉萨成立了邮政局,办理西藏境内邮政。同年还成立了拉萨电报局,架设了拉萨至江孜的电线[15],这对改进西藏信息的沟通是很有意义的。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情况有了新的发展。九世班禅(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西藏上层亲英分子赶出藏区)率先于1928年在南京和成都建立办事处。1928年12月,其驻川办事处在成都创办了《藏民泪声》月刊,该刊的任务“系宣传英帝国主义者对西藏同胞之种种恶迹。并促成政府早日出兵西征,救藏民于水火,完成国民革命”[16]。这份反帝爱国的刊物虽然不在藏区出版,但由西藏政教领袖出面主办,这还是首例,是西藏报刊发展史上值得一书的新现象。

1929年9月,担任川康边防总指挥的刘文辉以总指挥部的名义,在西昌编辑出版《边政》月刊。刘在《发刊词》中宣称,兴办该刊旨在“以为国民留心康藏之先导”。内容有康藏民族、风俗、教育、交通、宗教历史等方面,很是丰富。1932年停刊,1943年9月复刊(主办机构变更)。该刊是当时提供西藏情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

在九世班禅在京、川设立办事处后,十三世达赖连续派员与中央政府联系,声明“不亲英人,不背中央”。1930年,西藏地方派出代表,设立西藏驻京办事处。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上层喇嘛热力活佛,因十三世达赖逝世后(1933年底)代摄西藏政务,积极改善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彼此联系日益密切。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促使西藏新闻事业出现了一大突破。约在1934年间,民国政府交通部在拉萨建立起无线电台,使西藏开始跃入现代化新闻传播世界

可是,自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停刊后20余年,这里未见有新的报刊创办。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变。约在1938年前后,西藏一位被称为泰清巴菩(“巴菩”即老爷的意思)的上层人士主办了一份不定期刊《西藏新闻》。他的办报主旨是“努力使喇嘛境域与世界情事接触”,“使红袍的喇嘛们通晓世界动态[17]。该报重视言论,有社论栏,每期泰清还要写一篇领衔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泰清是信奉基督教的,但尊重喇嘛境内藏人的历史传统和俗习。新闻报道面也很广阔,除藏区与国内外,对风云多变的国际消息也颇多关注,经常印载一些头面人物的画像。消息来源,一是取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是摘自各地的报纸,至于藏区新闻如何获得,尚无材料说明。为了迎合喇嘛们的喜爱,每期编进一些谜语,还开展猜谜竞赛,报上还有不少经文内容。其发行很广,藏区一些很偏远的喇嘛寺庙都有它的读者,在四川的打箭炉(康定)也有它的订户,订费是每年5个卢比。拉萨虽然在1925年设了邮政局办理藏区内邮政,但管理不善,条件很差,交通困难。这份报纸如何发行到各地仍尚不可知。办报人属藏族高层人士,但该报却为私办性质,这是藏区出版的迄今所见的唯一私营报刊[18]

有材料称,在印度的噶伦堡,被英国豢养的塔肯帕布创办了一份小型藏文报纸《镜报》(石印),以西藏地区为主要发行对象,在拉萨市内流传,何时创刊、停刊均不详,是英帝国主义侵藏的舆论工具。

和平解放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西藏的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道路曲折,步履维艰,但还是在一步步前进的。可是其滞缓落后程度却是异常严重,在这整个历史时期,一共只出过《西藏白话报》和《西藏新闻》两种报刊,长期处于无报的境况。

原因错综复杂,是多方面的。诸如,地处平均海拔4 000米之上,交通险阻,解放前藏区无一条公路,和外界也无公路可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76人[19],是全国各省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居地至为分散;经济方面,以农牧业为基础,手工业处于附属地位,生产水平非常低下,商业不振;教育方面,只有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且都为贵族奴隶主服务,文盲率95%以上;等等。种种问题都是阻碍西藏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则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