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新闻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重庆和成都相继解放后,以新闻大队为骨干,吸收了一批原新闻界的地下党员,选用了些旧报社的从业人员,又招收了若干知识青年,组成了新中国建立后四川省最初的新闻队伍。1952年9月,中央决定撤销四川的四个行政区,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1954年9月,中央又决定取消全国的大区建制,并将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与西康人民广播电台撤销,成立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新闻事业的发展

1949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在进军队伍中,有一支由老区各报社、新华社的干部和南京新闻训练班的学员组成的西南服务团新闻大队。在重庆和成都相继解放后,以新闻大队为骨干,吸收了一批原新闻界的地下党员,选用了些旧报社的从业人员,又招收了若干知识青年,组成了新中国建立后四川省最初的新闻队伍。正是这支队伍,于1949年12月10日创刊了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接管了《中央日报》的成都版与重庆版,《扫荡报》《新蜀报》等,代管了《华西日报》《新新新闻》《建设日报》的资产。民营报纸则根据中央政策,允许继续出版,重庆《国民公报》,成都《新民报》办到1950年春,重庆《新民报》日刊与晚刊办到1951年,重庆《大公报》办到1952年,成都《工商导报》办到1956年。当时四川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又分别在重庆、成都、自贡南充出版各区党委机关报。

新华通讯社西南总分社在重庆解放时诞生,于12月4日正式发稿。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与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于1950年的1月4日与5月5日正式开播。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和川西人民广播电台,也于1950年1月5日与1951年2月1日先后开播。这一时期还建有川南、川北和西康人民广播电台。

1952年9月,中央决定撤销四川的四个行政区,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1954年9月,中央又决定取消全国的大区建制,并将西康省并入四川省。与此相应的是《新华日报》《西康日报》及原四个行政区的机关报停办,改出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新华社西南总分社也改为新华社四川分社。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与西康人民广播电台撤销,成立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据统计,1950年时全省出版的报纸有30多家;到1956年,全省有70多家报纸;1958年时全省各类报纸超过200家。

1956年5月,“双百”方针提出后,四川知识界与新闻界的思想开始活跃。同年8月,《人民日报》的改版计划对四川新闻界有了更大的推动。《四川日报》很快草拟了《改进工作的初步意见》,提出了如何改进内容单调、形式枯燥;消息迟缓、文字冗长;言论少而质低;脱离实际、没有鲜明地方特色等问题。决定先从报纸二、三版着手改进。《四川工人日报》编辑部大胆提出了“干预生活”的口号,加强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南充报》的改革意见是把报纸从面向干部指导工作,转移到面向群众与干部,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指导思想、工作、生产和生活,多登短新闻。各报的改革是有成绩的,读者也是欢迎的,但接踵而来的反右斗争使改革中断,严重伤害了大批同志和朋友。当时《四川日报》上批判“右派言论”的稿件,每天至少有一个多版面,有时达三个版。被《四川日报》点名批判的“右派分子”达89人,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被错划为“右派”,仅《重庆日报》就有18人。报纸又回到了改革以前的状态。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同志视为“右倾保守”,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和“共产风”,完全置自然规律与客观条件于不顾,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决定一切,于是报上出现了许多虚假、不真实的报道。1959年反右倾运动以后,更是将这种“左”的错误发展到了狂热的程度,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从1960年开始,中央对国民经济采取了调整的政策,四川省委正确贯彻党中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闻业也进入调整阶段。为了节约纸张,提高质量,压缩了报纸的数量。当时省委规定,凡当天能看到《四川日报》的地区,停办地区报纸。从1960年到1961年,全省报纸从347家锐减到50家。1960年5月1日四川电视台开始播出,1961年元旦重庆小型实验性电视台也筹建成立,进行不定期试播,不久终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直到1981年10月1日才正式开播。1961年1月,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纠正工作中的浮夸风、瞎指挥和片面性。报社要求编辑、记者建立自己的调查基地,并写出调查报告。从1962-1963年,《四川日报》共刊登调查报告59篇。报纸加强了可读性,力求办好副刊,多设栏目,扩充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不仅将“左”倾错误思潮推到了骇人听闻的极端高度,而且在党内一小撮野心家的指挥下,使这场运动变成了“十年动乱”。在“十年动乱”中,新闻界充当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工具,党性原则、优良传统被破坏殆尽,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也被搅乱。从1966-1976年十年浩劫中,四川正规报纸数量锐减,除《四川日报》及成都等几家党报继续出版外,其他各报都被迫停刊,即使被允许出版的报纸,其性质也完全变了,成了林彪、“四人帮”的宣传工具和专政武器。《四川日报》曾于1966年12月18日被“造反派”封闭,月底恢复出版,先后出过《红色电讯》《四川日报》及《四川日报(电讯版)》。之所以在1967年1月中下旬同时出版《四川日报》及《四川日报(电讯版)》,是因为两派对立的群众组织各不相让,才有各办一张《四川日报》的咄咄怪事。据重庆市档案馆对重庆地区编发和流传的“文革小报的统计,现存的尚有1 639种,属于重庆造反组织的有508种。这些造反派小报根本无需在任何机关登记或批准,其内容完全是为自己的派别服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新闻界开始了任务艰巨的拨乱反正工作,对“四人帮”散布的各种谬论进行批判,澄清是非。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际上是人们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报业步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报纸的内容、版面、读者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报社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日益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报纸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改变了过去“铅与火”的落后面貌。省报和成渝两家党报还创办了多种报刊,开展了多种经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也已经成立。据1994年统计,全省有各类报纸700多家,其中公开发行的报纸122家。(www.xing528.com)

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该市由原四川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组成。设立直辖市后,重庆主要报纸纷纷改版和扩版,有公开发行的报纸30家(其中日报8家),内部发行的报纸234家,市一级广播电台、电视台7座,还有40个区县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经过区域调整和多次报刊结构整顿,2000年四川省有公开发行的报纸86家,99种,因为有几家报纸一个刊号出汉文版和藏文版两种报纸,有的出多种地方版。全省有广播电台17座,电视台33座,有线广播电视台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5座。

随着报业的蓬勃发展,1979年四川日报社建立新闻研究所,其他报社也纷纷建立研究机构。1993年,四川日报社与四川省社科院联合创办四川省新闻传播研究所,该所还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9月四川大学(现为四川联合大学)正式设立新闻系,有新闻、广告、广播电视3个专业方向。1993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闻学硕士授权点。

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建于1957年,但开展活动很少,“文革”中无形解散。1981年3月重新组建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1985年3月,四川省新闻学会成立。之后,各市、地、州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纷纷成立。四川省各专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四川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重庆市志新闻工作者协会也都成立,并积极开展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的成立,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四川地方新闻志的编写工作,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史料,都对四川新闻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章撰稿人:王绿萍,姚福申改写)

【注释】

[1]李东阳等:《大明会典》,申时行等重修,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20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