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新闻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青海新闻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改革开放后青海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情况一览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海省党的报业大力恢复和发扬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积极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和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开展宣传报道。

青海新闻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海省报业进入了空前繁荣和健康发展的新时期。至1994年,全省有报纸共63种,其中省、州市(地)出版的综合性报纸12种,专业报18种,行业报12种,企业报21种,总发行数45.85万份。报纸从业人员1 050余人。全省公开发行报纸15种,其中藏文报纸4种,蒙古文报纸1种。如果按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分,则综合性报纸有7种,专业性报纸8种,详见表7。

表7 改革开放后青海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情况一览

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海省党的报业大力恢复和发扬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积极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和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开展宣传报道。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从各个方面宣传报道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经验、新矛盾,重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注意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开放和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重视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认真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团结、稳定、发展的方针。

1987年6月13日,《青海日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开设了不定期栏目“观察与思考”,针对实际工作中读者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加以考察、剖析和思辨,从小到大、以实带虚地启发读者思考,引导舆论。该栏目开办以来,由于角度新颖、分析透彻、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文字活泼等特点,博得一致好评。此外,该报还在1988年举办“民族地区改革新貌”征文活动,抓住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宣传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青海的新闻媒介突出立足高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题,为开拓、建设新青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科技报》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率先创办的群众性科普报纸。该报的编辑人员坚持从高原特点出发,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他们从读者来信中选择有实用意义的科技题目,组织专业作者进行科普知识介绍和用浅显的文字做深入浅出的报道。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83年时该报的发行量已达到5万份,在青海省平均108人便有一份,这一比例在全国57家科技报中也名列前茅。1984年7月,该报又出版了藏文版,积极在藏族同胞中普及科技知识,班禅额尔德尼亲笔为其题写了刊头。

1989年6月,全国第一张藏文少年报《刚坚少年报》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报采用彩色胶印,期期套红,精心编排,印刷精美,在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中颇为少见。同年11月15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和新闻出版署《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青海省新闻出版局对省内厅局报刊进行了调整,并按照新闻出版署《关于妥善安排1999年度报刊核验工作的通知》,于2000年8月14日至9月30日进行了全省报刊核验工作。青海省有报纸17家22种。其中,3种报纸变更了主管主办单位:停办《青海经济报》;《青海法制报》改由青海省政法委主管主办;《青海广播电视报》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改为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有线电视台联合主管主办;《青海工商报》更名为《青海消费市场报》,主管主办单位由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变更为青海消费者协会。青海省目前继续出版的21种报纸是:《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海东报》、《青海法制报》、《青海法制报》(藏文版)、《刚坚少年报》、《柴达木报》、《青海科技报》、《青海科技报》(藏文版)、《青海消费市场报》、《青海石油报》、《西宁广播电视报》、《格尔木电视报》、《油城电视报》、《黄南报》、《格尔木报》、《党校教育》。

1991年以来,多家报纸采用了现代的先进印刷技术,继《西宁晚报》率先实现激光照排和胶印后,《青海日报》等报纸也先后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结束了报纸印刷中“铅与火”的历史,报社办公、通讯、交通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报业以广告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1994年总收入近千万元。

青海报业内部改革也取得也一定成效。各报在普遍加强领导力量的同时,不断扩大编采人员队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奖罚制度,评定了新闻业务职称,并实行专业技术聘任制,加之经常性的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编采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1983年5月,成立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全省建有州、县级广播站45个,乡放大站224个,广播喇叭数达24.4万余只,喇叭入户率达51.7%。中波广播覆盖率达40.6%。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22小时5分钟,其中自办节目18小时45分钟,占全天播出时间的84.9%。设有汉藏语新闻、社教、文艺、服务性节目等20多个。

据2001年《中国新闻年鉴》所载《2000年青海省新闻事业概部况》介绍,青海省目前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有4家,它们是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西宁人民广播电台、海西人民广播电台、玉树人民广播电台。青海省目前正式批准的电视台(包括有线电视台)有8家,它们是青海电视台、青海有线电视台、西宁电视台、西宁有线电视台、格尔木电视台、海西电视台、海南有线电视台、海南州电视台。

截至2000年底,青海省新闻从业人员(包括编采、印刷、广告、发行、经营、工程技术人员等)近5 000人,广告收入总额约3 000万元。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约占其中一半。

青海省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强调精编新闻稿件,发挥青海自然、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多拍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专题片,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

由青海广播电视厅主办的《青海广播电视报》为四开八版周报,每期发行近20万份,西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西宁广播电视报》为四开四版周报,每期发行2万多份。省广播电视学会还办有学刊《昆仑声屏》和《青海广播电视技术》,每期分别发行3 000册和300册。于1988年建立的省昆仑音像出版社,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地方特色取胜,先后出版盒式原声带磁带50种,仅藏语安多方言带就占24种,总计已发行约76万盒。还出版发行录像带13部,发行总量近2万盒。

青海的广播电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省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体,同调频广播、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广播电视报刊及音像制品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传播网,成为青海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章撰稿人:白润生、颉亚珍,姚福申改写)(www.xing528.com)

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海省党的报业大力恢复和发扬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积极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和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开展宣传报道。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从各个方面宣传报道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经验、新矛盾,重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注意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开放和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重视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认真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团结、稳定、发展的方针。

1987年6月13日,《青海日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开设了不定期栏目“观察与思考”,针对实际工作中读者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加以考察、剖析和思辨,从小到大、以实带虚地启发读者思考,引导舆论。该栏目开办以来,由于角度新颖、分析透彻、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文字活泼等特点,博得一致好评。此外,该报还在1988年举办“民族地区改革新貌”征文活动,抓住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宣传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青海的新闻媒介突出立足高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题,为开拓、建设新青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科技报》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率先创办的群众性科普报纸。该报的编辑人员坚持从高原特点出发,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他们从读者来信中选择有实用意义的科技题目,组织专业作者进行科普知识介绍和用浅显的文字做深入浅出的报道。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83年时该报的发行量已达到5万份,在青海省平均108人便有一份,这一比例在全国57家科技报中也名列前茅。1984年7月,该报又出版了藏文版,积极在藏族同胞中普及科技知识,班禅额尔德尼亲笔为其题写了刊头。

1989年6月,全国第一张藏文少年报《刚坚少年报》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报采用彩色胶印,期期套红,精心编排,印刷精美,在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中颇为少见。同年11月15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和新闻出版署《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青海省新闻出版局对省内厅局报刊进行了调整,并按照新闻出版署《关于妥善安排1999年度报刊核验工作的通知》,于2000年8月14日至9月30日进行了全省报刊核验工作。青海省有报纸17家22种。其中,3种报纸变更了主管主办单位:停办《青海经济报》;《青海法制报》改由青海省政法委主管主办;《青海广播电视报》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改为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有线电视台联合主管主办;《青海工商报》更名为《青海消费市场报》,主管主办单位由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变更为青海消费者协会。青海省目前继续出版的21种报纸是:《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海东报》、《青海法制报》、《青海法制报》(藏文版)、《刚坚少年报》、《柴达木报》、《青海科技报》、《青海科技报》(藏文版)、《青海消费市场报》、《青海石油报》、《西宁广播电视报》、《格尔木电视报》、《油城电视报》、《黄南报》、《格尔木报》、《党校教育》。

1991年以来,多家报纸采用了现代的先进印刷技术,继《西宁晚报》率先实现激光照排和胶印后,《青海日报》等报纸也先后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结束了报纸印刷中“铅与火”的历史,报社办公、通讯、交通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报业以广告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1994年总收入近千万元。

青海报业内部改革也取得也一定成效。各报在普遍加强领导力量的同时,不断扩大编采人员队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奖罚制度,评定了新闻业务职称,并实行专业技术聘任制,加之经常性的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编采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1983年5月,成立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全省建有州、县级广播站45个,乡放大站224个,广播喇叭数达24.4万余只,喇叭入户率达51.7%。中波广播覆盖率达40.6%。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22小时5分钟,其中自办节目18小时45分钟,占全天播出时间的84.9%。设有汉藏语新闻、社教、文艺、服务性节目等20多个。

据2001年《中国新闻年鉴》所载《2000年青海省新闻事业概部况》介绍,青海省目前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有4家,它们是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西宁人民广播电台、海西人民广播电台、玉树人民广播电台。青海省目前正式批准的电视台(包括有线电视台)有8家,它们是青海电视台、青海有线电视台、西宁电视台、西宁有线电视台、格尔木电视台、海西电视台、海南有线电视台、海南州电视台。

截至2000年底,青海省新闻从业人员(包括编采、印刷、广告、发行、经营、工程技术人员等)近5 000人,广告收入总额约3 000万元。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约占其中一半。

青海省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强调精编新闻稿件,发挥青海自然、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多拍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专题片,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

由青海广播电视厅主办的《青海广播电视报》为四开八版周报,每期发行近20万份,西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西宁广播电视报》为四开四版周报,每期发行2万多份。省广播电视学会还办有学刊《昆仑声屏》和《青海广播电视技术》,每期分别发行3 000册和300册。于1988年建立的省昆仑音像出版社,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地方特色取胜,先后出版盒式原声带磁带50种,仅藏语安多方言带就占24种,总计已发行约76万盒。还出版发行录像带13部,发行总量近2万盒。

青海的广播电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省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体,同调频广播、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广播电视报刊及音像制品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传播网,成为青海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章撰稿人:白润生、颉亚珍,姚福申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