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壮大,在曲折中取得成果

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壮大,在曲折中取得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的新闻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发展非常迅速。在这个基础上,新闻教育研究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陕西省和全国一样,新闻事业在改革开往过程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报刊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00年,有国家统一刊号的各类报纸70多家,全省新闻从业人员约3万人。如《教师报》《西北信息导报》《城市金融报》《现代保健报》等在全国范围内均有较大的发行量。

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壮大,在曲折中取得成果

陕西的新闻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发展非常迅速。这中间虽然几起几落,不少报纸走过办了又停、停了又办的曲折道路,但总的趋势仍是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完善。到现在,全省已形成一个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体系,在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信息,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方面,作出了十分显著的贡献。在这个基础上,新闻教育研究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西安版)、《榆林报》《陕南日报》(《汉中日报》前身)等少数几家报纸;1954年10月16日《群众日报》改为中共陕西省委的机关报,更名为《陕西日报》。其后,《延安报》(1950年)、《陕西农民报》(1953年)、《陕西工人报》(1956年)、《合阳报》(1956)、《富平报》(1956年)也相继创刊。

1957年至1958年,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曾提出“县县办报纸,户户通喇叭”的口号,全省当时75个县办了县报。由于条件不具备,这批县报在一两年后大都陆续停办。在1958年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运动中,报纸在反映人民革命热情,反映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虽然做了有益的工作,但由于总的指导思想急躁冒进,给报纸宣传带来了头脑不冷静,办事凭热情,不讲科学,不实事求是等不良倾向,以至盲目鼓吹高指标、高产量,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当时的《陕西日报》曾经在报纸上提出了“给我一锥地,包产全省粮”等荒谬口号。新闻工作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屡受挫折,直到1960年中共中央再次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大家才逐渐认识到“大跃进”过程中的错误。陕西报界也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提倡科学求实精神。1961年陕西日报社还外聘了190多名评报员,重点建立了14个评报组,便于群众对报纸进行监督,编委会还作出《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决定》。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由于纸张供应紧张,中央曾批示压缩报刊用纸,《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一些报刊合并,有的因此终刊。“文革”十年内乱中,陕西省报纸一度几乎全部停办,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底,全省公开发行的报纸仅有11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陕西省和全国一样,新闻事业在改革开往过程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报刊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00年,有国家统一刊号的各类报纸70多家,全省新闻从业人员约3万人。全省十个地(市)党委系统和各厅、委、局、办以及各大企业、厂矿与高等院校等都办有自己的报纸。另外还有部分县(区)也办了县(区)报,如《长安报》《合阳报》《富平报》《三原报》《澄城报》《耀县报》和《阎良报》等。特别是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还办起了一大批专业性报纸。如《法制周报》《西北信息导报》《军工报》《教师报》《陕西政协报》《城市金融报》《区县经济报》《现代保健报》和《集邮会刊》等。这批报纸中有不少办得相当出色,它们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报道面和发行范围均摆脱了行政区划的局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如《教师报》《西北信息导报》《城市金融报》《现代保健报》等在全国范围内均有较大的发行量

陕西省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在延安办报时期所培育的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和开展批评监督等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延安报》记者杨捷写的《一位获博士学位的法国留学生,回国一年后还未分配工作》内参稿,经《人民日报》在1983年11月10日第590期《情况汇编》(内部刊物)登出后,邓小平同志等作了重要批示:“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后来使这位同志的工作分配得到了迅速落实,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陕西省不少报纸都十分注意抓典型报道,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的是《陕西日报》(包括前身《群众日报》)。这家报纸对本省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项目和先进人物,几乎全都做过系统性报道。其中如对宝成、天兰、兰新铁路的建设报道都很重视,仅对宝成铁路就先后发表了120多篇报道。在先进人物的报道上,更是坚持连续报道。如对延安时期劳动英雄郝树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植棉能手张秋香,先进工人的典范赵梦桃,陕北说唱艺人韩起洋,农民诗人王老九,爱国艺人常香玉等,均做了系统而又深入的报道。为了搞好典型报道,报社不是临时派记者前去采写,而是派记者常驻采访,甚至由总编一级的干部带领一批记者、编辑与报道对象长期生活在一起,既使记者、编辑经受了锻炼,又能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颇有深度的报道主题,并摸索出了“点上摸问题,面上去分析;面上出题目,点上做文章”的经验。正因为这样,这些典型报道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都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以后,《陕西日报》仍然坚持突出对科技和教育界知识分子中先进人物的报道,如对龚祖同、孟庆集、周尧、罗健夫和张华等事迹的宣传。

《陕西日报》在新闻改革中,从“短”入手,狠刹长风领先于全国,也坚持得比较好。在1981年11月纪念新华社成立五十周年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闻报道提出“真、短、快、活、强”的要求。陕西日报社编委会认为延安时期新闻力求“短些再短些”的好传统不能丢掉,在稿件篇幅上规定一般情况下,消息不得超过1 000字。在报纸编排上,规定每版每天一般应容纳20条以上的稿件,否则不能签字付印,并把短小精炼作为评好稿的标准之一,十多年来坚持得也比较好。(www.xing528.com)

全省报纸的报道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从中共党委机关报的单一格局,发展为以中共党委机关报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类型、多风格的纵横交叉的新格局。各报刊在内容、专业和地域上仍大致有分工,但它们互相配合、补充和竞争,以千姿百态的生动形式,五彩缤纷地展现着社会生活的新风貌。近年来围绕西部大开发,全省各报社根据《陕西省实施大开发新闻宣传规划》,制定了短、中、长期的报道计划,积极拓宽宣传领域,进行不间断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陕西新闻报业社会团体发展迅速,新闻学术空前活跃。1984年前,仅有陕西记协一个团体,学术活动比较少。从1985年起,先后成立了陕西省新闻学会、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陕西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陕西省新闻漫画研究会、陕西省企业报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省专业报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及西安、延安、安康等地(市)的记协和新闻学会。这些新闻学术团体经常举办专业学术讨论会,组织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各种新闻业务短期培训班。新闻研究机构仅陕西省新闻研究所一家,先办有《新闻研究》季刊一种,1984年停刊后,便与《陕西日报》合办《新闻知识》月刊,期发行量最高时达8万份,为全国十家新闻核心学期刊之一。

陕西的新闻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960年至1964年间,西北政法学院曾开设过新闻系,培养了一届两班本科毕业生80多人。这些毕业生现在多成为新闻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领导。198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又开设了新闻专业,许多毕业生也都分配到各新闻单位工作。除这两家正规科班教育外,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还曾于1981年至1983年先后举办了3期新闻干部培训班,结业学员多在新闻与宣传单位发挥业务骨干作用。1986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西安分院新闻专业成立。陕西日报社也开办了一期“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曾有1.6万人坚持学习两年,经过考试有6 500人合格结业,不少成了业务骨干。1994年起,西北大学将中文系新闻专业改建为新闻传播系,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武警技术学院也正式成立新闻专业,每年毕业学生近200人。

陕西的广播电视事业解放后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解放初期由西北区代管,从1952年3月,西北区台每天以20分钟举办“陕西节目”。1953年2月14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利用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技术设备开始正式播音,每天播2小时35分。1954年9月10日,随着西北区行政建制的撤销,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宣告停止播音,其人员、设备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合并。

为了适应革命和建设形势的需要,陕西境内各级广播电台的各种广播节目时间,每年都有显著增加。1949年6月1日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迁到西安播出时,每天只播音1次4小时,其中1小时为转播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节目时间。到1950年9月1日,西北电台和西安电台每天共播音5次15小时20分钟。到1953年7月1日,由于陕西台和西安工人台的成立,4个台以3个频率每天共播音12次25小时30分钟。后来,在“大跃进”中迅速增长,到“文化大革命”中又急骤回落,几经折腾,损失很大。1978年以后,陕西的广播事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1978年有电台3座,1991年增至19座;播出节目也由1978年的4套增至1991年的21套。有线广播也有了发展。

电视事业发端于1960年7月1日西安实验电视台的成立,1965年7月1日改为西安电视台,1978年5月5日改为陕西电视台。到1991年,西安、汉中、宝鸡、延安、安康、榆林、咸阳渭南铜川商洛以及神木电视台相继建成开播,省、地两级电视传播系统基本建成。2000年陕西全省有省、地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11座,有线电视台5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8座。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支、干线总长度已达1.39万公里,光缆、数字微波干、支线1.61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210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圆满完成。

(本章撰搞人:江华、姚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