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1937-1945年的八年中,澳门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澳门同胞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澳门报人当仁不让,创办爱国报刊,与原来幸存下来的报刊一道,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宣传任务;另一方面,日本特务伸手澳门,扶持汉奸创办报刊,宣传所谓的“东亚共荣”。
在新创办的爱国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华侨报》。该报创刊于1937年11月20日,最初是作为香港《华侨日报》的澳门版,由《华侨日报》派出赵斑斓、雷渭灵主持,办报方针与香港《华侨日报》同。《华侨报》甫创,便率先采用收报机接收大陆中央通讯社的电讯,逐渐摆脱了靠剪辑港穗报纸新闻的局面,因而该报刊登的国内外消息比澳门其他报纸快;又最早购置轮转印刷机印刷,出报时间比澳门其他报纸早,当天下午便可运至中山、新会、江门等地销售。因此,《华侨报》大受读者欢迎,销量达到1万多份,创澳门报纸发行量的历史最高纪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同汉奸报纸作坚决斗争,在澳门报界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为宣传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卢沟桥事变后,澳门同胞抗日情绪高涨。当地原来出版的一些灰色报纸也纷纷转态,积极投向于抗日宣传的行列中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朝阳日报》《大众报》和《新声报》。
《朝阳日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观点鲜明地宣传抗战,内容充实,副刊和连环画也颇有特色。后来该报又与《大众报》共同发起组织“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筹款支援抗战。1947年该报因经费困难曾一度停刊,1948年由香港《果然报》老板接办,以后由蔡凌霜、蔡克铭父子主持,一直维持到现在,成为澳门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新声报》和前面两家报纸一起,每星期都出版一期“救灾特刊”,每逢“九一八”“七七”“八一三”和“双十节”等日子,都举行纪念会和出版专刊,在读者中颇获好评。(www.xing528.com)
在《朝阳日报》等报纸转变为爱国报纸的同时,澳门还出版了一家受国民党影响的报纸,那就是由何曼公主持的《市民日报》。这家报纸创刊于1944年8月15日,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客观地说,它在抗日战争后期也旗帜鲜明地宣传了抗战,并同敌伪报纸进行了斗争,抗战后仍继续出版。
通过这些报纸的宣传,澳门同胞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无论是上层名流绅商,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乃至“花街”女郎和舞厅伴娘都奋起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不少热血少年更毅然投身华南抗日前线,或深入敌后与敌周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门虽然没有受到日军铁蹄的践踏,但日本的特务机关早已渗透澳门,加紧对澳门各界的控制。为此,他们网罗一些汉奸文人,在澳门创办了一份报纸---《西南日报》。该报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喉舌,大唱“东亚共荣”和日军“圣战”的陈词滥调。稍后,又有亲日报纸《民报》和《世界夜报》相继出版,与《西南日报》一起为虎作伥。与此同时,日本特务机关还迫使澳门当局设立华务科,对澳门出版的中文报纸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于是中文报纸上经常出现“开天窗”的现象,加上当时澳门经济很不景气,物价飞涨,白报纸缺乏,因此报业经营维艰。到1942年下半年,《澳门时报》《平民报》《新声报》《民生报》《大众报》《朝阳日报》等被迫相继停刊。1945年8月,日军投降,澳门的亲日报纸才销声匿迹,正常的中文报业才又开始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