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广东的新闻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敌伪报刊、通讯社及其他广州沦陷后出版的报纸陆续停办;另一方面,在战时省会韶关的报刊、电台和通讯社陆续迁回广州,一些战前在广州出版的报刊也纷纷宣布复刊,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报刊。
战后的广东同全国各地原敌占区的情况一样,首先围绕着争夺敌伪报业资产问题,各派“劫收”大员斗争激烈,引起报坛混乱。1945年10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员赴穗加以“整治”,将主要敌伪报业资产收归己有,报业秩序才渐趋稳定,形成了新的报坛格局。
1945年8月至1947年8月,广东的报刊、通讯社畸形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统计,广东各地出版的报纸在百家以上。国民党的党政机关报、军队政工报,各派政治势力的半官方报、民营商报、方型小报(一种方型的小报的变种,因形式奇特,很畅销),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进步报刊,一应俱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香港报刊和美英新闻处出版的报刊在穗发行。这两年成立的通讯社也有近百家。造成这种畸形繁荣的原因,主要是战后各个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都想拥有自己的言论机关,以便在未来的“民主建国”过程中争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何况那些“劫收”大员不用花自己一分钱就能办一份报刊或通讯社,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惜这种畸形繁荣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到1947年后金融市场动荡,全国物价飞涨,许多报纸纷纷停刊,有的则进行合并改组,广东报坛日渐萧条。到广州解放时,旧报刊已所剩无几了。
这一时期在广东报坛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国民党党、政、军系统的官报和半官报。最早在广州出版的是从韶关迁回广州的《中山日报》,接踵而来的是《中正日报》和《和平日报》。1945午8月,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办的《广州日报》复刊。1946年6月1日,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华南日报》出版。1947年元旦,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办的《岭南日报》出版。1948年春,宋子文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他将《中山日报》《岭南日报》《和平日报》和广州市政府的《广州日报》四家报纸合并改组成《广东日报》,于5月1日出版。1949年春,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又将《广东日报》改组更名为《中央日报》(广州版)进行反共宣传。到广州即将解放时,该报人员逃走,遂自动停刊。以上几家国民党报纸,虽然财大气粗,多半由机关订阅,但因其逆历史潮流而动,靠造谣过日子,故读者很少,影响不大。除广州外,广东一些县的国民党党部也办起了自己的报纸,如博罗县的《博罗日报》,增城县的《浩然报》,郁南县的《南风报》等。这些报纸大都规模很小,内容除少量“县闻”外,大多采用国民党通讯社的稿件,故影响不大。
办得较好的是几家半官方报纸和商报。1911年创办于香港的《大光报》,太平洋战争后迁至韶关,受广东省政府的支持。日本投降后迁来广州,其高潮期广州版日、晚刊合计日出14版,并同时出韶关版、汕头版、湛江版和海南版,还控制着几家小报。该报社长陈锡余仿效上海《大公报》,注重言论,派出记者到东北、华北战区采写消息,在公务人员和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一套办法,算得上是一家比较成功的报纸。与它同性质的半官方报《建国日报》和《西南日报》,在言论上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消息多采用外国通讯社稿件,也比较受读者欢迎。然而,销量在万份以上的还是几家老牌商报,即《越华报》《国华报》《现象报》和《公评报》。这几家报纸都创办于一二十年代,广州沦陷后被迫停刊,日本投降后复刊。他们凭着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原有的读者基础重新杀回广州报坛,对言论和政治新闻不感兴趣,在社会新闻、四乡新闻和商业行情上下功夫,营造自己的“王牌版面”,并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环境与香港的报纸互通有无,交换信息,所以销量执报坛之牛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盛行的方型小报,它们在形式上仿照同期的上海小报,但在内容上则有所不同:不是以黄色内容为主,而是热衷于揭发内幕和互相攻击。最早出版并受到广东行营主任张发奎暗中支持的是《原子能报》。该报标榜“敢于攻击权贵,大胆揭露黑幕”,每期预先将下期文章要目在广告栏中公布,以引起哄动效应,吸引读者,故在广州报坛异军突起。但由于纠纷较多,办到8月即告夭折。此后,方型小报即大量出笼,但都被充作争权夺利的工具而旋起旋灭。至于一些同样性质的讽刺性画报,如《鸟龙王》等,其命运也是如此。(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的民主报刊则经历了艰苦曲折的过程。战后最早复刊的《广州晨报》到1945年12月即被查封。1946年4月,在香港出版的进步报纸《华商报》和《正报》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发行这两家报纸,但不久又被国民党查封。同时遭查封的还有一家由香港迁来才两月的《人民报》,这是由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办的报纸,1946年3月创刊于香港,同年4月迁来广州,只出了30期即遭查封。1946年10月10日,由中山大学教授、归国华侨章导等人创办的《每日论坛报》在广州创刊。该报大力支持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运动,1947年5月31日被国民党当局强行查封,并逮捕章导等报社记者、编辑、职工47人。除这几家公开发行的进步报纸外,当时广州还有几家秘密发行的油印刊物,如中共广州市委主办的《学习知识》,广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广州学生》等,但发行时间都不长。出版时间比较长的是中共领导下的几个游击区发行的报刊,如《前进报》《北江报》《粤桂边人报》《团结报》《星星报》《大众报》《粤赣报》《进军报》《人民报》等。其中人员较多、影响较大的是东江纵队发行的《前进报》和中共潮汕地委主办的《团结报》。
通讯社事业在日本投降后的一段时间里盲目发展,仅广州成立的通讯社就有近百家,分为官办、半官办和民办三类。官办通讯社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广东分社为主,另外广东省政府办的华南通讯社亦有一定规模。至于民办通讯社,一般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有的只有一二人,没有编辑部或办公室,只是设在私人住宅内。有的通讯社很少发稿,甚至根本不发稿,只不过借通讯社之名招摇撞骗而已。
广播事业在这段时期有较大发展。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即派员接收了日伪电台的器材,并留用6名日籍技术人员,于1945年9月27日建立广州广播电台,由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直接管理,播音除国语、粤语、客家语外,还增加了潮州语。1948年12月,迫于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南京国民党政府打算迁都广州,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广州广播电台改建为大型电台,已经在石牌开始筹建,但尚未建成广州解放,购买的大型发射机只好运去台湾。除广州广播电台外,这一时期广东各地还有11座电台播音。其中署名公立的电台有军中、市府、警声、新闻、胜利、新生6家,署名私营的有时代、革新、风行、华电4家,还有一家华南广播电台,属公属私不明。
这一时期成立的新闻团体有两个:一个是成立于1946年4月的广州市新闻记者公会,一个是成立于1949年8月的广州市新闻通讯业协会。前者成员包括报社、通讯社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后者只是通讯社的团体,成员不多,成立不久广州解放便自动停止活动。
这一时期的新闻系也有两个:一个是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一个是广州文化大学新闻系。前者创办于1941年,广州沦陷后迁往开平,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解放后合并于华南联合大学;后者创办于1945年春,先在粤北砰石镇,日本投降后迁到广州,系主任是彭芳草,教员有章导、陈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