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南新闻事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华南新闻事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政治因素外,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华南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为商业报纸的发展创造了直接的条件。这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对于商业报刊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巨大。这些巨大变化完全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然而可以预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岭南经济的稳步发展,整个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华南新闻事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外,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华南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前面提到,华南地区比起中原地区来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由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处沿海,拥有香港、澳门、广州等对外贸易口岸,以及华侨、投资者众多等中原地区所缺乏的条件,因此,自近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为商业报纸的发展创造了直接的条件。

香港割让给英国后被规定为自由港,实行贸易自由政策,使其成为远东地区的货物交易中心。因此香港的商业报纸出现得比较早。19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出版了著名的英文报纸《德臣报》《孖剌报》和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原名《香港船头货价纸》);到了六七十年代,《近事编录》《香港华字日报》等中文报纸相继诞生,香港报坛已经成为商业报纸的一统天下。

在广东,尽管商业报纸的出现比香港要早20多年(1927年已经有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的《广州纪录报》),但由于清政府对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实行压制政策,它们难以在广东立足,不得不迁往澳门。鸦片战争以后,广东进入多事之秋,政治报刊成为报坛主导,商业报刊难成气候。一直到20世纪初,即1903年前后,广东才出现几家有影响的纯商业报纸,如《广州总商会报》《七十二行商报》和《粤东公报》。

至于广西,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的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那里的商业报纸出现得更晚,到1907年才出现第一份商业报纸《广西报》。这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对于商业报刊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巨大。(www.xing528.com)

我们还可以从商业报纸的寿命来证实上述观点。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出版的商业报纸寿命在30年以上的只有一家,那就是《七十二行商报》(1906-1937);香港的商业报纸寿命在30年以上的则有8家,其中60年以上的就有6家,它们是:《德臣报》96年(1845-1949),《孖剌报》84年(1857-1941),《南华早报》81年(1868-1949),《循环日报》73年(1874-1947),《华字日报》69年(1872-1941),《中外新报》60年(1858-1918);而在广西,30年以上的报纸一家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两广30年以上的党报倒是有几家,但都是党委机关报,商业报纸则一家也没有;而香港出版的商业报纸《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侨日报》《华侨晚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成报》《明报》《新报》《天天日报》《晶报》《快报》等,寿命都早已超过30年。

商业报纸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报社的经济实力,而报社的经济实力又是同该报所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广东的经济发展比起内地来固然比较快,但同香港和上海比较,则大为逊色。解放前,广东的工商业大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大工厂,也没有什么大企业,更没有全国著名的大企业家。因此,广东的商业报纸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寿命上都无法与香港、上海的商业报纸相提并论。辛亥革命前,广州的商业报纸本来就很少,而真正形成规模,寿命比较长的只有一家《七十二行商报》。它的报龄之所以比较长,并不是自身的经济实力有多雄厚,而是靠总商会的集体力量在那里支撑。所以,它同香港的《德臣报》《孖剌报》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的商业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报业内部互相竞争,形成了以李抗希为首的远东公司和以王泽民为首的惠民公司两个拥有多家报纸的企业。远东公司属下办了《新报》《快报》《真共和报》和《新国华报》,惠民公司属下办了《国华报》《越华报》和接办了《现象报》。看起来挺热闹,但这两家公司的资产与上海《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大公报》资产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譬如,《新闻报》的资产到1928年底已发展到70万元,而远东、惠民两公司的资产加起来还不到10万元。《申报》老板史量才到30年代已发展成为中国的报业大王,《大公报》有大财阀吴鼎昌作为强大的经济后盾,而远东公司的老板李希抗只拥有一间酒楼和一间药房,东拉西扯地给报社填补亏空。这样的报纸企业当然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勉强维持到1934年,远东公司属下四家报纸的招牌不得不在同一天除下。此后,广东再也没有出现过稍具实力和影响的报业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广西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报纸规模的大小,实力的强弱,寿命的长短,不取决于报社自身经营的好坏,而取决于报纸所属机关的大小,财政拨款的多少以及国内的政治形势和政策。这种状况一直到改革开放,尤其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有所改变。即以广州出版的三家大报为例:《南方日报》是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广州日报》是广州市委的机关报,《羊城晚报》是广东省委领导下的报纸,但它们都不再领取国家津贴,而是自负盈亏。三家报社都办了几家子报和几家公司,率先成立了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更是被国家新闻出版局正式确认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三家报纸的发行都不局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国和海外发行;《南方日报》的发行量在省级机关报中名列前茅;《羊城晚报》的发行量连续多年超过100万份,在全国地方报纸中居第二位;《广州日报》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自办发行,发行量也达到70万份。三家报纸每年的广告收入都在数亿元以上,不但可以应付报社的一切开支,还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税款。三家报社都靠自己的积累建起了现代化的办公、印刷大楼,购置了先进的印刷设备。这些巨大变化完全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当然,广州三家大报的经济实力同香港的《东方日报》集团和《明报》集团比较起来还有差距。然而可以预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岭南经济的稳步发展,整个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