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成立后华南报业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华南报业的变化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成立以后,华南地区新闻事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所以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出版的报纸大多是商业报纸,即使是政党报纸也力求向商业化经营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广和港澳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局面。目前香港报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民国成立后华南报业的变化

民国成立以后,华南地区新闻事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香港政治性报刊衰落下去,商业报纸便成为主流。两广的政治性报纸则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荣,主要是受到新政权的法律保护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这两大因素的影响。然而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制造的“癸丑报灾”中,广东成了重灾区,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所有反袁报纸均被查封,广西的报业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就连香港的个别报纸也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收买。袁死后,龙济光虽然退出政坛,然而桂系军阀、滇系军阀相继统治两广。政治上的混乱造成报界的堕落,以至于出现了报馆变成大烟馆,出版“套版报”和“鬼报”,黄色报刊泛滥等怪现象,在华南新闻史上书写了可耻的一页。

“五四运动”在北方兴起以后,对华南学界有较大影响,但对新闻界的影响不大。当时广东、广西一些地方虽然出现过一些学生刊物或小报,但都旋起旋灭,整个新闻界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是很冷淡的,只有几家报纸报道过学生运动的消息。

1920年陈独秀陈炯明之邀南下广州,带来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谭平山、谭植霖、陈公博等人。他们在广州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了《劳动者》《广东群报》等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华南的新闻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1923年,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迁到广州出版。1924年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从此,无论是共产党报刊还是国民党报刊都有很大发展。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共产党办的《工人之路特刊》《犁头》和《人民周刊》,国民党办的《政治周报》《中国农民》《革命工人》《中国军人》和《广州民国日报》等。而国民党办的报刊大都是共产党人在其中主持编务。然而,在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后,两广地区的政治性报刊沉寂下来,香港又成了政党必争的办报基地。国民党、共产党、国家社会党等都在香港办起了报刊。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全国基本上得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华南人民对政治已失去兴趣,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广东、广西还是香港、澳门,商业性报纸都大量出现。

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内战期间,尽管国共两党争斗的焦点就在靠近广东的赣南,但对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影响不大。在这十年中,广东各地出版的报纸有127家,比此前十年出版的报纸增加了一倍。香港和广西的报纸也有较大发展。这是因为人心思定,人们的政治意识淡化,商业意识增强的缘故。所以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出版的报纸大多是商业报纸,即使是政党报纸也力求向商业化经营转变。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华南地区的政治性报刊才又多了起来。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南方青年》《存亡旬刊》《新光》等救亡报刊。1937年1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管《广州民国日报》,改组为《中山日报》继续出版。1938年1月,中共领导的《救亡日报》由上海迁来广州出版,为广东报坛增添了生气。在香港,这一时期的政治报坛更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1934年,陈铭枢创办《大众日报》;1935年,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1936年,第五路军在香港创办《珠江日报》;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香港创办《国民日报》,上海《申报》《立报》和《星报》迁来香港出版;《大公报》香港版也在此时创刊,胡文虎又在香港创办《星岛日报》;1939年,中共领导的《华商报》和民主党派创办的《光明报》在香港创刊。在广西,1936年6月,由国民党桂系创办的《广西日报》在桂林创刊,胡愈之等共产党人曾在其中工作,使该报成为广西重要的抗日宣传阵地;1938年底广州沦陷后,《救亡日报》又迁到桂林出版。所以,在1931年至1938年的这几年中,华南地区的政治性报刊是十分活跃的。(www.xing528.com)

然而好景不长,到抗日战争的中后期,随着广州、香港、桂林相继沦陷,华南地区无论是国民党报刊、共产党报刊还是香港的中英文报刊都遭到厄运,整个报业一落千丈。香港只有日本人办的《香港日报》,汪精卫办的《南华日报》和少数几家追随日伪的报纸;广州只有日本军方办的《广东迅报》和汪伪办的《中山日报》,国民党办的报纸大多迁去粤北韶关继续出版;桂林的《广西日报》也迁到韶平、百色等地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香港沦陷前出版的《华侨日报》《工商日报》《南华早报》《德臣报》等十几家中、英文报纸重新复刊。同时,由于解放战争随即爆发,国共两党又都把香港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在这里办起了自己的报纸。这样,到1949年9月,香港出版的报纸达到37家。广东报坛也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各地创办的官方报纸、半官方报纸、民办报纸、方形小报和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报纸在100家以上。然而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到广州解放时,旧报刊已所剩无几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广和港澳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华南地区的新闻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局面。两广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只允许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团体办报,不允许私人办报,因而报纸数量大为减少,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只剩下省一级的党委机关报,这种情况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变。而在香港、澳门,由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受大陆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小,因此两地的新闻事业,特别是香港的新闻事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在大陆解放、国民党政权转移到台湾以后,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微妙的政治背景,充当了海峡两岸之间的中介。中共也将香港视为当仁不让的宣传阵地,台湾当局将香港视为从事政治活动不可或缺的地方,西方国家也把香港作为收集大陆情报的桥头堡。大家都在香港经营自己的报刊。这样香港报业长期以来形成左、中、右三派报纸鼎足而立的局面。尽管三派报纸都以民办的姿态出现,都采取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但其政治倾向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自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后,香港的中间派报纸纷纷转变政治姿态,国民党报纸如《香港时报》《万人日报》等相继倒闭。目前香港报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一百多年来,政治因素始终是影响华南新闻事业此消彼长的决定性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