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的服务功能布局,即立足于图书馆的现实需要,有条件地选择服务层次的种类,构建全面的IC服务功能格局。
首先,依照IC总体的空间位置来做出相应的决定,IC设置在何处,是进行服务功能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IC设置在图书馆的某个楼层,图书馆的一些传统服务,IC可以简单地弱化。因为IC已有机会与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进行相应地整合,这时基于技术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服务、基于人员的咨询与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学习与交流功能等将成为IC功能设计的重点。如果IC是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空间,其功能的设置完全可以依照完备级的要求来进行,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服务层次的考量因素众多,主要有经费、技术人员、合作状况等,需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一旦这些要件无法得到满足,IC的构建就容易被耽搁。针对国内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
(一)基于馆内部门的IC
基于馆内部门的IC模式不会对图书馆当下的业务管理体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的前提条件下,创新信息服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能够获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近几年来,各大图书馆增加了有关电子阅览室创新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论文超过上千篇,内容主要集中在强化资源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如提高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水平、改善导读与咨询系统的服务、拓宽电子阅览室服务范围、提高人文环境等。这些研究归为一点,就是怎样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软件、空间优势,提高服务内容,更好地参与用户的信息创造和学习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创建IC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以电子阅览室为前提条件,构建IC可以提升目前的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服务能力。电子阅览室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数字化资源检索、用户培训与帮助等功能,为IC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用户服务是IC同电子阅览室的最大化差异,改造目前的电子阅览室,提升信息服务台;适度提升空间面积,增加团体与个人学习的空间、讨论室等;按照需要加入流通服务、休闲功能等;按照目前的空间情况适度增减计算机;配备必要的参考咨询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一个小型的基础级IC也就颇具规模了。
凭借图书馆相关部门的服务与人员优势,再辅助现代化技术设施,进行IC的尝试,逐步重组图书馆空间和业务,也是各大高校图书馆建设IC的一个路径。
(二)基于学科分馆的IC(www.xing528.com)
各大高校图书馆都会下设分馆,承担着校内某一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中心,依靠现有的馆内资源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与相关专家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对于分馆的IC来说,它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合作平台,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服务渗透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具有全面性、多维度的优势。事实上,即使主馆没有建立IC,并不影响分馆IC的建设,这还能为主馆的IC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促进信息服务的完善。
有学者总结了建立分馆IC的三大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
(1)环境优势。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的分馆都已具有一定资源和空间规模。一般在总馆之外,与所在院系联系十分密切,绝大多数与教学楼设置在一起。在分馆设立IC,完成了对用户的分流,同时,分馆与院系良好的合作与依附关系,也会有益于提高IC的学习指导能力、学科参考咨询功能的实现。
(2)资源优势。分馆资源具有显著的学科化优势,相对集中某一个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资源;一些学科的特色资源、学科研究积累的实验数据和没有公开发表的资源,更能表现出分馆资源的特色;分馆资源采选和更新结合了学科研究、教学的需求,因而更能吸收学科专业的用户。
(3)服务优势。首先,分馆配备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他们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科研项目,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掌握热点,资源收集的敏感性要高于一般的图书馆员。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科咨询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的解答也更能为用户所接受。经过整合的分馆IC创造一种组织扁平化、服务专业化、单点接触用户的服务模式,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融入整体中,真正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一站式服务”。
(三)基于合作的图书馆IC
这一服务模式把信息技术同图书馆现有服务的相互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吸入一些非图书馆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写作、学习、就业方面的指导服务,加强同馆外部门的合作,逐渐拓宽服务内容,采用渐进的策略构建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IC。
这一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图书馆整体空间的IC,即把IC建设在图书馆某一个楼层或几个楼层中,使IC与图书馆其他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在IC“一站式服务”的条件下,用户也比较方便得到IC以外的信息服务;二是IC大楼模式,此时的图书馆就是一个信息共享空间,这是把IC理念完全融入了图书馆的建设之中,其相关服务尽可能地进行集成,服务方式也更加开放,服务内容更加多元化,整体服务也尽可能地按照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