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最古老的“大筒子”
陇南花灯戏的发源地——文县玉垒坪,花灯戏业余剧团,至今还保存着一把于花灯戏形成初期(明末)制作的伴奏乐器“大筒子”。它的历史和花灯戏的历史一样长:约300多年。“大筒子”的形状,像二胡,又不像二胡;琴筒比二胡的大而长,琴杆却比二胡的短而弯,二胡琴杆上有“弦码”,它却没有“弦码”,弦经琴轴下方的固定木槛直通琴筒而系于筒底。因琴筒大,故名“大筒子”。
“大筒子”的琴筒,系由桐木的圆木凿成空简(因桐木质粗肯响),再分成两半,削过一部分后又合而为椭圆形(也有圆形的),外部用麻纸和胶糊制而成。长16厘米(约五寸)筒口直径长11厘米,宽7.5厘米。琴筒的一头是空的,一头幔着蛇皮。
琴杆全长43厘米(1.3尺),琴筒以上33厘米(将近一尺)。不是直的,而略带弯形。顶端15厘米(4.5寸),系用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座像(取猴子灵巧的意思)。“猴子”腹部左右为两根弦轴。
琴弓也比二胡的短,全长57厘米(1.7尺),木质弓背,系着马尾。
这种“大筒子”的音域比二胡的音域大。全部文乐队只需要两把“大筒子”,合音清雅,又不像秦腔的板胡那样“咬”字,既悦耳,观众还能听清唱腔的全部台词。
这把花灯戏“大筒子”,因年代久远,筒内已有多处裂痕,筒外曾用胶纸加固过多次。“猴子”呈黑色,琴杆呈紫红色。由第十四代传人袁怀勇把它同花灯戏的创始人“千总爷”的家谱同样保存在一只最古老的小戏箱内,供放在“祖先堂”长桌的一侧。(www.xing528.com)
花灯戏最古老的“九节钢鞭”
陇南文县玉垒坪花灯戏业余剧团,至今还保存着明末制作的一柄戏曲道具——“九节连环钢鞭”。号称“钢鞭”,却不是钢的,而是用既细又柔韧的桑木旋制而成。全长一米。手柄以上共九节,故曰“九节连环钢鞭”。顶端稍细,底端略粗。手柄上下两处,各有一个雕刻而成的八卦棱形锤状木花。当地人错呼为“金箍棒”,戏曲术语叫“鞭”,古人张飞、赵公明多拿此物,系古代战争武器。传说蜀汉大将张飞手持之鞭,却系钢制而成,重三百多斤。故后入呼之为“钢鞭’。
陇南花灯戏的创始人是明末武官“千总”袁应登。故他的后裔把这柄“九节连环钢鞭”,用红布包着,和袁氏家谱同样放在祖先堂珍存至今,除一年一度的春节演戏期间使用外,平时从不挪动,因年代久远,已呈黑红色。
花灯戏最古老的三只戏箱
陇南文县玉垒坪花灯戏业余剧团,至今还保存着三只最古老的樟木戏箱。明末花灯戏形成初期,因没有蟒靠,小戏衣由包袱包着,此三只小戏箱,只用作保存旦角头饰和生角戏帽。故小,高43厘米(1.3尺),长64厘米(将近2尺),宽35厘米(1.05尺)。前方开口处钉着铜质方形锁扣,两端有手抓铁环。因年代久远,已很破烂。被烟熏成黑色。连铜质锁扣也呈黑色。这家花灯戏业余剧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在本地过春节时演唱,不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出参加调演,却另做了五只大戏箱,这三只从不挪动。它全凭袁氏“千总”后裔视为祖先遗物而代代相传,故保存至今。
——录自1989年10月陇南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处、《戏曲志》陇南分卷编辑部.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1989(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