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经过一代代艺人们辛勤的艺术创造,发展至今,已基本具备了作为戏剧的一般形式特征,根据今天它所拥有的剧目情况,一出戏里众多的角色及演员表演,音乐唱腔,服装、道具,化装等方面来看,它已完全脱离了那种较初级简单的小秧歌剧的样子。花灯戏的演出,虽然还是山区群众一种劳动之余的艺术活动,但它们所演出的剧目,却十分丰富,表观题材非常广泛,完全展示出了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图画,现在它不但有着情节凝练、生动风趣的小折子戏,更有着人物众多、故事曲折的大本戏,它基本上已和城市里一些大剧种较相似了。不过,作为一个始终流传在较偏僻山区的民间戏剧,在艺术上又存在着一些与一般剧种不相同的形式和特点。这主要是:一、剧情的不确定性。花灯戏由于艺人们都是不脱离生产的农民,所以他们在文化水平方面有欠缺,所演出的戏,一般都没有正式的文学剧本,他们排戏,主要靠“戏母子”(即主持排戏的导演)给演员口授手教地“说戏”,这样也就造成在戏剧情节,细节,语言等方面的不确定,同样是一个戏,一个演出集体和另一个演出集体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演出集体里,由于演员水平的差异,排练人员的变换等原因,也造成演出剧情的不稳定性。二、腔调唱词的“固定性”和“多用性”。花灯戏的人物唱腔,一般是按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制定的。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是唱着自己专用的传统唱腔,如皇帝上场时所要念的定场诗,多半总是那么一些固定的例词。这些例词可以用于任何一出戏里的皇帝,又如花旦做针线时,也总有他的一些例词,这些也同样可以在不同戏里通用。演旦角的演员早把这些东西背得烂熟了,另外,一些常出现的戏剧动作,仍然是以一些能多用的固定腔调唱词来应付剧情需要,如一种叫“喝酒腔”的唱调,它就可以在任何戏喝酒场面用,还有不少什么“行路腔”,“绣花腔”等等,都同样可以用在任何戏上相同的场面(当然,一些老演员也会根据所演的角色,性格及不同剧情,对固定唱词又作改变)。三、剧情表演上的“即兴性”。花灯戏的排练,—般多是在演出前的几天里,才把演员们请到一起来“过戏”。有时对一些熟戏,甚至只坐到一起说说戏就完成了剧情交代,规定一下谁先上场,上场后干什么事,说什么话等,做一个安排就行了。演出时,角色上场后就按已安排的要求进行即兴编词、作戏,这种方法给了演员以充分发挥自己表演才能的机会,当然,这只是在已规定好的剧情范围里进行即兴表演,绝不妨碍大剧情的正常进行。
花灯戏之所以形成了以上这些不同一般戏剧的艺术形式和特点,这是因为它是根据排练、演出所处的实际环境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参加演出的农民艺术家们的生活实际情况所造成。他们虽是艺人,但要常年参加农业劳动,平时没有很多时间对要演出的剧目进行细致的排练,所以只得采用一套适合于他们自己情况的办法进行排练与演出。这些特点贯穿着简便易行,又易记、易演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花灯戏一些别于其他剧种的形式和特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