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垒花灯戏研究-起源、发展与流传

玉垒花灯戏研究-起源、发展与流传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花灯戏的演唱,就是当年搬迁来的祖先们,从四川家乡带来的一种民间小戏,后来就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了。花灯戏的发展提高与川剧、秦剧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从当地老艺人们讲的两个传说可以说明。后来附近山区群众陆续前来学习,慢慢地,花灯戏就在这一带流传开了。

玉垒花灯戏研究-起源、发展与流传

文县曾流行—句俗话,“湖广填四川,四川填文县”,这句话很有些道理。过去因文县南部地区和四川相接壤,又因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很适合发展农业,所以在历史上,四川一些人民陆续移居这里来,据老人讲,现在玉垒地区的人们就是十二辈人之前的祖先从四川酉阳地方移居来的(这可以从玉垒一带群众至今说话有较重的四川口音得到证明)。而花灯戏的演唱,就是当年搬迁来的祖先们,从四川家乡带来的一种民间小戏,后来就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了。这样,一辈人若按二十五年计算,就距现在约有两百余年历史了,就是说,即从我国明末清初年间起,花灯戏已在这里开始演唱了。

传说早年的花灯戏,原只是在过年时演唱的一种社火小戏,它剧情简单,人物不多,唱腔较少、场面很小。后来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辛勤的艺术创造下,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不断吸取了“川剧”和秦腔的-些表演形式,新鲜剧目;还在音乐唱腔方面,它于保持自己特有风格的前提下,吸收了一些川剧音调特点,并不断进行了创造、发展。特别是溶进了陇南地区一些民歌、小调。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花灯戏的唱腔音乐表现力,逐步形成了有今天这样—个有着丰富剧目及各种动听唱腔的民间戏曲。

花灯戏的发展提高与川剧、秦剧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从当地老艺人们讲的两个传说可以说明。—个是: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一代的一个有钱人家里,出了个大才子。他生性聪明,胸怀大志,平常又很好民间戏剧。一年,他要上京赶考。给乡亲们许了个宏愿,说他这次若能考中,当上了朝廷命官,就一定回来,重修玉垒关的“三官庙”,并唱大戏来庆贺新庙建成。(玉垒关横贯陇南山区的白龙江,白水江两大河流的汇合之地,古时建有一座敬奉着“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位的著名寺庙)后来,那才子果然考中了,并被朝廷命为州官,官名叫“千总”,于是他就回来实现自己所许之愿,开始重修三官庙。传说他在重庆买了几千斤铜铸造了“三官”神像,为了在修建三官庙竣工时唱戏庆贺,这位州官要花灯戏艺人们好好排练、准备。正在这时,从四川来了一个姓罗的画匠到这里来画画,因此人曾在川剧团唱过戏,并会制作戏剧服装、头帽等,很有一些本领,于是就请他帮助排练花灯戏,同时也重新制作了一整套戏剧新服装,后来花灯戏经过这个导演的认真、细致排练,他传授了许多川剧的表演技巧,为了应付演一个月的戏,他又排了不少新剧目,这样一来,使花灯戏的表演水平和演出规模,有了很大提高,促使它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人们传说在庆贺新“三官庙”竣工演出时,王垒的花灯戏名声四震,引来了百里以外的群众都前来观看。后来附近山区群众陆续前来学习,慢慢地,花灯戏就在这一带流传开了。

另一个传说是:大约在六十多年以前,陕南有一个秦剧团,来到当时很繁华的甘川青药材、山货集散的水路码头——碧口(碧口离玉垒关很近),后来这个剧团解散了,人员各奔东西,他们中间有两名艺人流落到玉垒一带,这两位艺人,一位人称“田班长,”一位人称“赵花脸”,当地人把他们留下来,给庄里的花灯戏演员辅导起演戏来了,经过这两位演戏的内行人传授,使花灯戏在演出质量上再次得到提高,一些老年人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出戏叫《高关借头》演得很好,在这一带出了名。(www.xing528.com)

从以上情况可以说明:花灯戏的确是曾向川剧、秦腔学习过的,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世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不断演变、不断发展,在经历过和一些剧种及当地民间音乐艺术上的学习溶化后,终于使它由较简单发展成较复杂,由小型发展为较大型的一种民间戏曲。

因花灯戏最早是由玉垒发展起来的,所以文县一带的人们一般俗称它为“玉垒花灯”。由于它比较符合当地人们的欣赏习惯,又好懂易学,所以,它已在方圆百里的各个地方,如李家坪、冉家坪、味子坪、井底沟、走马岭等地广泛流传开来。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执行,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因而在文化生活方面也就要求更高更迫切,于是,这一深深扎根群众之中的民间戏剧也就演出得越来越红火了。近年来,县剧团为了推广这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剧种,也曾向花灯戏进行了学习,并经加工提高后,搬上了专业剧团的演出舞台,排练了一些现代戏,在县城及全县各地演出,使这一民间戏剧流传的更广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