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记》、又名《蔡鸣凤辞店》、《小辞店》,黄梅戏传统正本戏36大本之一,其中《辞店》一折可单独演出。《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4集著录张敦友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4集刊载潘泽海、丁翠霞口述本。
《菜刀记》全剧共分为蹘田、辞妻、别父、挂牌、讨账、送刀、嫖院、辞店、遇魏、中秋、捉魏、看婿、上告、送信、团圆15场。
主要人物有:朱茂青(老生)、朱妈妈(老旦)、蔡鸣凤(小生)、朱莲英(小旦)、柳凤英(小旦)、郑大雷(花脸)、魏大蒜(小丑)、王八(丑)、王老板(丑)、李老板(丑)、蕲水县(正生)、衙役(四人)、村姑(小旦)、站堂人(小丑)、更夫(二人)、妓女(四人)。
明湖北蕲水县蔡家河商人蔡鸣凤,从小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为蕲水县朱家岗平民朱茂青收养。朱足下所生一女,名叫朱莲英,年龄与蔡鸣凤相仿,朱茂青自幼将女儿许配蔡鸣凤为妻,长大成人后,朱莲英嫁给了蔡鸣凤。婚后不到一个月,蔡鸣凤便辞别岳父和妻子,到下江贸易。屠户郑大雷乘虚而入,藉到蔡家讨肉账之机,以银子相诱,与朱莲英勾搭成奸。一天,朱茂青怕朱莲英一人在家寂寞,到蔡家看望女儿,顺便送来一把在铁匠铺定制的菜刀,无意中将郑大雷堵在屋内。朱茂青突然到来,郑惊慌失措,朱莲英言其父亲眼睛不好,趁开门的时候,悄悄从她后面溜出去。其实朱茂青对女儿的行为,早就有所耳闻,心知肚明,只是顾及脸面,不好当面点穿。
蔡鸣凤一路落寞,加上风餐露宿,来到下江三河镇时,已经疾病缠身,住进了镇上十字路巷挂有“安寓客商”招牌的柳凤英饭店。柳凤英漂亮贤慧、精明能干,将客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有一件事令他烦心,其丈夫是个赌棍,整日赌场鬼混,不但不问饭店生意好坏,而且对妻子漠不关心,其婚姻名存实亡。柳凤英询问了蔡鸣凤的家庭情况,得知蔡自幼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由岳父朱茂青抚养成人,娶妻朱莲英不到一月,便辞妻来到下江贸易,只要三河镇生意兴隆,将在饭店久住。闻听此言,柳凤英心中甚喜,她对丈夫极不满意,但与忠厚老实的顾客蔡鸣凤却情意相投,因而对蔡鸣凤在生活上格外关心和照顾。他们二人互相倾慕,不觉日久生情,私结姻缘,过着情真意切的幸福生活。
情意绵绵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之久,乡邻带来妻子朱莲英的书信,催促蔡鸣凤回家。三年的共同生活,蔡鸣凤与柳凤英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一时难以按捺胸中那股激情,想到家中的妻子,又觉自己行止有愧;如辞柳而归,又怕伤了柳凤英的心。蔡鸣凤依依不舍地辞别柳凤英归家,却始终不知如何开口,感到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柳凤英尽管对蔡的爱已到了情真意切、高处不胜寒的地步,十分舍不得蔡鸣凤独自回去,但是最后还是在难舍难分之中,同意蔡鸣凤回家。柳凤英对蔡情深义重,临行前她为蔡准备行程包裹,相送十里长亭。沿途柳凤英以酒色财气等社会腐败现象,相劝蔡鸣凤戒之,表达出对蔡鸣凤的泣别之情。
蔡鸣凤背负着愧疚和三年来生意所赚的钱财,离开三河镇回到鄂东地界,遇小偷魏大算在长亭哭泣,即上前询问原由,魏大算谎称他又嫖又赌,家财被他搞得干干净净。出门做生意又遭到强盗打劫,如今无钱回家,早不能见妻子,晚不能见父母,心中十分伤感。蔡鸣凤听说魏遭到强盗打劫,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劝慰他不要伤心,从包中拿出一锭银子交给魏大算,让他赶快回家。魏见其包囊沉重,里面的银子多则一千,少也有八百,尾随其归,伺机行窃。时蔡鸣凤先到岳父朱茂青家,探望岳父、岳母,朱茂青留他在家过中秋,蔡鸣凤要回家与妻子团圆。时值中秋之夜,郑大雷与朱莲英幽会、行乐,当蔡喊门时,朱莲英将郑大雷藏于内室,后向丈夫假献殷情,将蔡灌醉,复与郑大雷同谋,用菜刀将蔡鸣凤杀死。魏大算暗中跟至蔡家行劫,对其犯罪过程全部窥见,见朱、郑杀人而惊慌而逃。
魏大算从蔡家逃出惊魂不定,想到刚才朱莲英杀死自己的丈夫,还将其尸体剁成肉块埋在床底下的场景,魏大算行走在大街上胆战心惊,越想越后怕。遇蕲水县更夫将他捉住,从他身上搜出一把烙有“蔡”字的菜刀和一个写有“朱”字的酒壶,疑魏是在外行劫的盗贼,送住县衙问罪。八月十六日朱茂青到蔡家访婿,朱莲英矢口否认蔡鸣凤昨晚回家,朱茂青疑其被害。朱莲英、郑大雷密谋,诬父谋财杀婿,将朱茂青扭送到县衙。蕲水县不问青红皂白,将朱茂青一顿毒打,朱痛恨自己养女不肖,为了顾及自己和女儿的脸面,忍气吞声把谋财杀婿之罪承担下来。朱妈妈闻讯到牢中送饭,偶遇魏大算,魏挺身而出,出庭为朱茂青作证,证明他没有杀婿。当庭揭发了朱莲英、郑大雷犯下的杀人罪恶,帮助蕲水县审明了此案。朱莲英、郑大雷被判了斩刑,县令劝朱茂青将魏大算收为义子,魏从此改邪归正。
东路子花鼓戏《梁上眼》,情节与黄梅戏《菜刀记》大致相同。人物姓名略有区别:如朱茂青叫朱洪,郑大雷叫张文卿,魏大算叫赵胜,籍贯由蕲水改为麻城,贸易地点明确写明是苏州,蔡鸣凤是朱莲所杀,诬朱父行凶,是张文卿献计。卖饭女叫胡氏,她丈夫叫智作业,明场出现,爱好赌博,蔡鸣凤住店期间,为他垫付赌本。胡氏修书,蔡鸣凤托梦,胡氏来到麻城,赵胜为她证明了此案。张文卿、朱氏被处死。县官给300两银子赵胜,劝他改邪归正,做生意谋生。胡氏、智作业结拜朱茂青为干父。
《辞店》是《菜刀记》中的一折重场戏,唱蔡鸣凤辞卖饭女柳凤英归家,名《小辞店》,这是严凤英生前一出拿手戏。1957年班友书曾将它进行了整理,名《辞店》,当时发表在安徽省群艺馆主办的《大家演唱》杂志上。1988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和原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将王冠亚改编的《小辞店》拍成了电视剧,该片由王文锡、麻彩楼导演,韩再芬、韩军主演。
《菜刀记》是黄梅戏早期剧目。1981年第一期《百花洲》发表流沙的《江西采茶戏与黄梅戏》云:“清乾隆初年,出任九江关总督、景德镇窑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的一些剧本,谱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戏采茶戏《菜刀记》改编而成的。可见黄梅戏采茶戏有了整本戏的演出。”(www.xing528.com)
唐英的《梁上眼》在傅惜华编辑的《清代杂剧全目》有载:“《梁上眼》,《曲录》著录此剧,惟入传奇类。此剧现有版本,计有清嘉庆间古柏堂刻本。标名云《梁上眼》,署题云蜗寄居士填词。北京图书馆、中国戏曲学院藏。”198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育德校点的《古柏堂戏曲集》,1991年10月,辽沈书社出版了张发颖、刁云展整理的《唐英集》,前者系统地整理校点了唐英留下的剧作十七部,后者更是收录了唐英的绝大部分作品,包括诗文集《陶人心语》,戏曲集《灯月闲情》,杂集《古柏堂杂著》及影印本字书《问奇典注》等。这两部集子的整理出版,为后来的唐英诗文戏曲研究提供了大量而系统的文献资料。唐英将黄梅采茶戏《蔡鸣凤辞店》移植为昆曲演唱,写成传奇,取名《梁上眼》,这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也是罕见的。此举不仅开创了乾隆时期昆曲艺术改革之先河,而且打破了昆曲独霸天下的局面。
唐英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戏曲史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地方声腔、民间戏曲便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一场关系到剧种兴衰更替的运动——花雅之争正在蓬勃展开。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唐英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大众的酸甜苦辣,《梁上眼》等改编剧目在花雅之争中应运而生。《梁上眼》写昆山珠宝商人蔡鸣凤携银三百两归家,被其妻朱氏与奸夫郑屠杀死。窃贼魏打算藏在房中,看得分明,逃出被捉进官府。朱氏诬告其父图财害命杀死女婿,扭送于官府。朱父恰与魏打算关在一起,魏打算受感动上堂揭发朱氏杀夫真相,二凶手被处死。知县以朱父年老无后,遂命魏打算认其为义父,并任为本县马快。魏洗心革面,孝顺老人,并娶朱父义女茄花为妻。
流沙言唐英将黄梅戏采茶戏《菜刀记》,改名编成昆曲,虽是一家之言,但根据唐英在九江、浮梁活动情况,比较可信。他为官的地方,在明清之间是盛行黄梅戏的地区之一。他热爱地方戏,在《古柏堂传奇》中有据可查。如现存的《笳骚》、《面缸笑》、《戏凤》、《天缘债》、《转天》、《双钉案》、《三元报》、《梁上眼》等,都是根据黄梅采茶戏、梆子、乱弹等地方戏改编的。其中,《梁上眼》、《天缘债》、《三元报》三剧,均能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找到相同剧目。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载:“唐英,字隽公,一字叔子,号蜗寄居士,辽宁沈阳人。历九江、粤海关总督。曾主管窑事,制器甚精,人称‘唐窑’。工宋人山水人物,能诗书,所制书画,常付窑陶成屏对。著有诗文,自标曰《陶人心语》,以陶政于浮梁最多也。约清乾隆元年前后去世。”
据有关资料考证,唐英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字俊公,号蜗寄老人,汉军正白旗人,世居辽宁沈阳。《清史稿》有传。清雍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员,在清朝历任督陶官中数唐英成就最为卓越。自清雍正六年(1728)始,协理年希尧在景德镇驻厂督理窑务。年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唐英的功绩。乾隆元年(1736)唐英先后管理淮安关、九江关,兼理窑务,除短期外调粤关,前后历时20余年。同治版《德化县志》载唐英乾隆十四年(1749)在九江重修烟水亭:“烟水亭,在甘棠湖中,旧为浸月亭,宋,周敦颐建……乾隆十四年督关唐英重修。”《德化县志》刊载了唐英游九江《琵琶亭》两首七律。其一:“新年旧腊雪交加,二月郊原未放花。行潦近山惊暴涨,客星浮水驻枯槎。东风白发吹迟梦,春树乡心望远家。今古商船多少妇,看谁从此弄琵琶。”其二:“平生何处不登楼,此日登楼兴更悠。远水浮来舟似屐,孤亭闲立客如鹤。偶捐七箸留风雅,喜附人文作出胜游。却笑当年白太傅,琵琶亭里泣深秋。”由此可见,流沙先生的文章可信。
《蔡鸣凤辞店》在清初就如此盛行,它源于何处呢?据考证探索,可能源于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错调情贾母詈语,误告状孙郎得妻》有这样一段故事:“湖广黄州府蕲水县寡妇马氏,媳陈氏,年十四。儿子周世文,年十二,不懂房事。寡妇马氏先与蔡鸣凤通奸,后赘他作晚夫。马氏并不以此为满足,又与僧人腊月勾搭成奸,蔡已知此事,反与僧一路行便,晓夜无度。蔡、僧又在马氏支持下,欲奸媳妇陈氏,陈不从,马氏助其强奸。陈氏被辱,自缢身死!蔡鸣凤出走英山,不几日也病死了。后来察院采风,奏知朝廷,旌表陈氏为烈妇。……”《菜刀记》的早期故事,由此衍变而成。但直接影响、孕育《菜刀记》的是弹词《菜刀记》和《陆英姐》。黄梅县洪灿谷保存了弹词残本和续过刊本全书。
黄梅县黄梅戏历代艺人演出此戏,小白都是用蕲水(现为湖北黄冈市浠水县)话。为此笔者祖父桂遇秋曾多次到浠水县采访原委,尽管县人没有否定此事,但历史上有无蔡鸣凤其人,史无记载,无据可证。2002年初,黄冈市有两家新闻媒体发布了浠水县绿杨乡发现蔡鸣凤墓的消息。《黄州晚报》(现为《鄂东晚报》)记者何志勇、徐知于同年7月17日赴浠水县绿杨乡进行了实地采访、考证。20日,以《浠水发现“蔡鸣凤”墓?》为题,在《黄州晚报》上刊发了考证结果:“绿杨乡位于浠水县城东约20公里,在绿杨桥村记者发现,当地许多村民尤其是50岁以上的年长者都知道‘蔡鸣凤’其人其事。在绿杨一带还流传着《蔡鸣凤辞店》的民间小戏。”
关于《小辞店》故事的发源地,一直有争议。因为王冠亚改编的《小辞店》剧本中柳凤英的一句唱词:“我的家住桑(三的谐音)河十字街内,一家人为吃喝把饭店来开。”所以一直被认为背景是皖中肥西三河镇,但在皖本和鄂本黄梅戏传统剧目《菜刀记》中柳凤英(皖本为刘凤英)的唱词均没有出现“三河”地名。因此,从学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仅凭一句唱词,就判断《小辞店》故事的发源地是皖中肥西三河镇,这是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黄梅县黄梅戏艺人传说《小辞店》故事发生在黄梅县濯港镇胡禄桥村。黄梅戏名艺人桂三元和他的徒弟胡丙荣及健在的黄定中(丑角)说:“他们曾听老一辈艺人及附近老者们传说,《小辞店》中卖饭女柳凤英的娘家在黄梅县濯港镇柳明家村。她生前开饭店的地点是胡禄桥村西头第一家,死后葬在齐湾村村后的山坡上。蕲水县商人蔡鸣凤到黄梅做生意,就住在她的饭店。蔡鸣凤辞店时,柳凤英从胡禄桥,经大河铺,送到广济双城驿才回头。”桂三元、胡丙荣看见过柳凤英的坟。胡丙荣在民国三十年(1941)首次饰《蔡鸣凤辞店》中卖饭女时,还到柳凤英坟前烧过香。此说仅凭黄梅戏艺人的口碑资料,不足为据,同样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
昆曲有《梁上眼》,京剧、湘剧、秦腔、桂剧等与昆曲同路子,京剧叫《串珠记》,湘剧、祈剧、秦腔、桂剧称《杀蔡鸣凤》,西路子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豫南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鄂东采茶戏、鄂南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睦剧、曲剧、楚剧、三角戏名《菜刀记》或《蔡鸣凤辞店》,睦剧《蔡鸣凤辞店》要唱三天。主要折子有《进店》、《调情》、《辞店》、《杀夫》、《伸冤》、《游魂》、《哭牌》、《赶吊》等。《辞店》一折要唱4个小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