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楼会》,黄梅戏后期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1集刊有王淦青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6集著录了胡玉庭口述本。
《云楼会》全剧共分为兵犯临安、逃难冲散、避难庵堂、进京赴试、庵堂探姑、逼侄离庵、妙婵追舟、掳入山林、拜结义父、辞母赶考、卖身为奴、皇榜高中、偶遇妙婵、父女相逢、洞房花烛15场。
主要人物有:陈妙婵(闺门旦)、金兀术(花脸)、陈正榜(正生)、粘罕(花脸)、朱氏(正旦)、金兵(四人)、张恩(老武生)、黄标(花脸)、潘员外(正生)、丫鬟(小旦)、尼姑(正旦)喽罗(四人)、潘必正(小生)、宗师(正生)、高奎(小生)、陪考(褶子丑)、胡梅兰(正旦)、船家(茶衣丑)、高女(小旦)、高来(茶衣丑)、傧相(茶衣丑)。
南宋临安府员外陈正榜,娶妻朱氏,夫妻年过半百,膝下无嗣,所生一女,名叫妙婵。遇清明佳节,陈正榜夫妇叫女儿备办祭品,一家三口,同去荒郊祭祖。来到陈家祖坟前,陈妙婵在坟台上摆好祭品,三人同跪坟前,祭拜祖先保佑陈门香烟不断,保佑妙婵配一个好夫君。回家途中,因陈妙婵双脚疼痛难忍,遂解开裹脚布,坐在长亭上休息。因金兵侵犯临安,陈正榜夫妇拉起女儿逃难,陈妙婵与其父母被金兵冲散。城内城外到处都是金兵,陈妙婵不敢回家,一路乞讨,几经波折,流落到江南某地白云庵。主持尼也是临安府人,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来此出家削发为尼,与青灯黄卷为伴。她十分同情陈妙婵的不幸遭遇,将其收留在庵中,带发修行,等金兵退走,再寻机返回临安。
时临安府南门城内潘家巷书生潘必正,辞别父亲准备应试,父亲修书一封,叫他先去探望白云庵担当住持尼的姑母,然后再去赶考。因小考考期已过,大考考期未到,姑母留他在庵中补读候考。遇见了落难在此、带发修行的陈妙婵,两人一见倾心,情投意合,私订终身。云楼幽会时被姑母发觉,姑母怕儿女私情耽误了潘必正的学业,影响侄儿的前程。决定棒打鸳鸯,阻挠二人相爱,逼潘必正离庵赶考。在姑母的安排下,潘必正虽难舍妙婵,却无奈于姑母的强烈催赶,并亲自送他踏上了去临安的小舟。陈妙婵见潘必正匆匆离去心急如焚,以为潘必正变心,瞒着姑母,雇舟追潘,问清真相。经过船家的不懈努力,陈妙婵追上了潘必正,两人互诉衷肠,终得团聚,双双上路。
进京途中,在一凉亭之上,陈妙婵因口渴,要潘必正到附近村中讨水。此时,腾云山大王黄标下山抢劫,将陈妙婵掳去,逼作压寨夫人,陈妙婵宁死不从,破口大骂黄标畜牲不如。黄恼羞成怒,手持钢刀要其性命,丫鬟求情幸免于难。黄标命丫鬟劝导陈妙婵,如顺从则重重有赏,丫鬟也是被抢上山林的民女,十分同情陈妙婵的遭遇,从侧门将其放走。陈妙婵无不感激丫鬟的救命之恩,与其姐妹相称,向丫鬟表示如有富贵之日,定当报答妹妹的恩情。五更天明,黄标传来丫鬟询问昨晚劝说详情,丫鬟称其劝说整夜未眠,天亮时实在熬不下去,不小心在马房睡着了,娘子乘机逃跑,拜请大王饶恕。黄标答应仅此一次,下不为例,遂带众喽罗下山追赶。走到半山腰的陈妙婵,听见山上传来人马声嘶,急忙躲避山林之中隐藏。
危难之际,陈妙婵在荒山中为樵夫张恩所救,张挺身而出挡住了黄标的去路。黄标见有人挡道,大发雷霆,要张将女子交出来,如若不然,就要血洗村庄。张恩劝他收兵回寨,动起手来,难免成他手下之鬼。黄标持枪便刺,张恩手持冲担沉着应战,几个回合就把黄标制服。黄标自知不是张恩对手,无奈忍气吞声,带着众喽罗收兵回寨。张恩家贫如洗,以砍柴为生,自幼练习刀枪武艺,广结广交,年过花甲无儿无女,收陈妙婵为义女。在张家住有三载,张恩见义女朝思暮想思念亲人,叫她上京寻夫,因张恩年迈,家境贫寒,陈妙婵不忍离去。遂卖身为仆以还饭银,被当地高奎家买去,作了高小姐的丫鬟。高母胡氏闻听她出身名门,避难到此,顿生恻隐之心,命她与女儿结为姐妹,同到绣楼习绣。
潘必正进京后,与高奎同科,科场应试,皇上钦点潘必头名状元,高奎为二名榜眼。拜客之时,双方问及家庭情况,高奎将妹妹许潘必正为妻,潘必正言已有前妻陈妙婵,高奎允诺其妹为二房。皇上恩准状元、榜眼回乡光宗耀祖,二人相约至高家团圆。来到高家,潘必正参拜岳母,高母安排明天就在高家成婚,然后再一起回临安荣宗耀祖。是夜潘必正在书房独坐,思念陈妙婵,因而焦躁不安。朦胧之中,潘必正见丫鬟到书房送香茶,他万万没有想到来人竟是日夜思念的陈妙婵。潘必正的突然出现,也令陈妙婵大吃一惊,两个久别重逢的情侣,四目凝望,悲喜交集,热泪盈眶。天明,潘必正告知岳母,府中使女陈妙婵是其前妻,随后潘必正辞别岳母回家,高家亦将陈妙婵送回陈家。不久,陈、高二家送亲上门,一夫二妻共庆花烛之喜。
黄梅县文曲戏中还有几个内容略有不同的抄本。《云楼会》大多源于弹词《白云簪》。(www.xing528.com)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七《张子湖误宿女贞观》载:“《今乐考证》著录。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据脉望馆本校印《也是图书目》,《曲录》并见著录此剧总题:抄校本题目作《俏书生暗结鸳鸯伴,歹姑娘分破鸾凤段》。正名作《陈妙嫦巧遇好姻缘,张于湖误入女贞观》。本事见《燕居笔记》中《张于湖宿女贞观平语》。亦见于《万锦情标》、《国色天香》张于湖传。演宋女贞观尼陈妙嫦与潘法成相爱,经临江令张于湖断与夫妇之故事,情节单纯。明高濂据此伸述为《玉簪记》传奇,盛传于世。”高本《玉簪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九存目:“明万历文林阁、广庆堂、继志斋、世德堂、长春堂、汲古阁刊本……演潘必正、陈妙嫦相悦事。本《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话本》,见《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以及《万锦情标》等书。事出《古今女史》,有万历刻白锦纸印本,标曰《三会贞文庵玉簪记戏文》,此记情节单纯,用韵夹杂,其总目幽雅,颇为人喜。……高宗元还有《增改玉簪记》。明凌蒙初者,将《玉簪记》改传奇《乔合衫襟记》……谓演陈妙嫦事。……”
清焦循《剧说》引清赵世杰《古今女史》:“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以一词拒之。词载《名媛玑囊》,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正通,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王妃。”清乔铎《西阁偶谈》:“溧阳,有潘必正墓。”
南宋首都在临安,今杭州市。剧中潘必正家在临安南门,应试不需要离开临安,此本言潘上京,途中到白云庵探望姑母,两地名含糊不清。京都在哪里?白云庵在何处?都没有交代清楚。为了保持原貌,述录本及考证,按原本校勘撰写。
《弹词叙录》载:“《白玉簪记全本》,一卷五回,无回次,二至四言目,不署撰人,清道光十九年,湖郡乌程夏祥、夏麟手抄本一本。”《湖北民间叙事长诗唱本总目提要》载:“湖北省监利县文化馆柳如梅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杨晓芳口述的《陈姑追潘》,又名《秋江河》唱本提要,监利、荆江一带有手抄本流传。”
青阳腔、昆剧、京剧有《玉簪记》。《弹词叙录》考:“地方戏有滇剧、川剧、新昌高腔《玉簪记》,评剧、锡剧、华剧《陈妙嫦》,粤剧、赣剧《陈姑追舟》,越剧《琴瑟缘》与《秋江》,扬剧《偷诗》,汉剧《秋江》,闽剧《秋江别》,莆仙戏《仙姑闷》,清音戏《追舟》,曲子戏《云楼偷诗》。此外,鼓词、北方子弟书有《玉簪记》,木鱼歌有《陈姑追舟》,黄梅民间有《云楼会》唱本流传。
1955年3月,香港拍摄了粤剧戏曲故事片《陈姑追舟》。陈皮导演,李寿祺蓝菲编剧,梁醒波、任剑辉、白雪仙、俞明主演。剧情与黄梅戏传统剧目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