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作战中的中坚力量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作战中的中坚力量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战争的经验使美国人意识到未来战争中两栖作战的必要性,原子弹并不能替代传统的作战手段。美国人总结英国海军陆战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两栖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时,除了充分认识到了未来两栖作战中直升机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外,还警醒地预见到了机降部队无法装备重武器的问题。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代两栖作战中的中坚力量

两栖人员运输船(APA)曾经是美国海军中最大的两栖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有3种级别APA服役,即首领级、哈里斯级和狄克曼级,无一例外的,都是由“自由轮”改装而来的。这3种专司人员输送的两栖舰艇可以载运大量的兵员,并携带有LCVP或者LCM登陆艇,以便将人员转运上岸。

但是传统APA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虽然具有强大的运载能力,但是却不是LSD那样的船坞构造。一般情况下,所搭载的LCVP和LCM多半采用船体两侧吊装或者直接停放在上甲板之上。这样的设计虽有利于商船的改装,但是却给人员的换乘和舰载小艇的出发造成麻烦,相当的不便。

美国海军陆战队根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总结出了两栖作战成败的要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是否能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2)进攻舰队能否对滩头守敌进行有效的压制。

(3)上岸部队能否迅速的向纵深推进。

但APA有一个缺陷,难以保障进攻的突然性,因为海军陆战队不能指望每次作战都能像诺曼底登陆那样,拥有不列颠岛这样的巨大海上基地,于是海军只能转而谋求一种更有效的投送部队的手段。他们看上了当时刚兴起的直升机

1948年8月,陆战队著名的试验性直升机部队第1直升机中队HMX-1成立,装备的是皮亚塞茨基公司生产的PV-3串列双悬翼直升机(美国海军给予的编号是HRP-1)。虽然这种外形怪异的飞行器只能运载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最大平飞速度也仅167公里/小时,但是对比当时在役的登陆艇9-10节的航速、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三维空间突击的角度,如果这样来说,这种可以在空中旋停,可以在绝大多数平坦地形上停放的“香蕉状飞行物”还是给海军陆战队带来了莫大的诱惑。那么,为这种新玩意提供作战平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朝鲜战争的经验使美国人意识到未来战争中两栖作战的必要性,原子弹并不能替代传统的作战手段。对于全新登陆手段的渴望,使美国海军寄希望于改造现有舰艇。要求能够搭载至少20架直升机的同时,可以像船坞登陆舰一样收容两栖登陆艇。但是这种现成想法却被船舶专家们迎头浇了一瓢冷水,评估的结果是:如果仅进行直升机搭载改进的话还是可行的,若需要在船体尾部建造类似于船坞登陆那样的登陆艇甲板,那么所需要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建造一艘专用的新型登陆舰。于是,这个所费不资的计划就此流产。无疑的,诸位想必已经在这种“改造计划”的描述上,看到了未来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Tarawa Class)的影子。虽然暂时因为战后军费紧缩的缘故,这一构想还不能立即付诸实施。

虽然让两栖舰艇变成“三栖”的构想暂时无法实现,但是海军高层并不打算放弃建造直升机两栖舰的构想,他们决定先退而求其次。1954年底,海军开始着手把一些建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航空母舰改装成直升机两栖舰(Amphibious Assault Ship Helicopte,简称AAH),即不具备船坞搭载能力的纯直升机两栖舰艇。从1955年开始到1968年,先后有7艘舰艇接受了这种改装,其中包括5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空母舰。

谢文波号船坞运输船

因为经费问题而夭折的全能型两栖登陆舰并未“郁郁而终”。英国人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率先将舰载直升机投入到两栖作战中,搭载于“竞技神”号与“海洋”号两艘航空母舰的直升机群。在1956年11月6日的突袭塞得港行动中,舰载直升机表现出色,22架“旋风”式直升机在不到一个半小时内就将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5两栖突击营的415名官兵运送到了埃军防线之后。这一成功的行动,对整个登陆战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4月2日下水的美国海军“硫黄岛”号(Iwo Jima),这是美国制造的第一艘专用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简称LHA),理应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尽管绝大多数时候,它都被掩盖在塔拉瓦级和黄蜂级的光芒下。这一级专用直升机两栖舰的建造,可以被视为美国海军对于他们欧洲同行的回应,尽管设计和最初建造之时美国人自己的脑袋里也未必清楚这艘军舰应该怎么用。

排水量11000吨的硫黄岛级,被设计成了综合性的两栖舰艇。它具备完善的两栖指挥中心,拥有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可以运载近2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这些士兵通过舰上携带的22架直升机投入登陆作战。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硫黄岛级的设计被迫作了略微“缩水”。为了降低建造成本,海军在船体建造上采用了民用船舶标准,不论是结构强度还是甲板强度都大打折扣,动力系统更是采用了单轴设计,在战场复杂情况下生存能力令人堪忧。此外,由于船体狭小,而内部安装的设施以及设计承载的士兵数量又过多(居住条件自然很差),因此机库空间就被挤占了。一般情况下,其所携带的22架直升机中只有9架能放置在机库内。不能搭载登陆艇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直升机并不能适合在恶劣气候下飞行,况且船体因为设计上的原因,在高海况下也无法放飞直升机。那种情况下,唯一的登陆手段只有用小型登陆艇把陆战队员送上岸,不过这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上尝试跳帮可被视为“玩命”。

上述诸多节省和不足也促成了美国海军在20世纪90年代将6艘硫黄岛级中的5艘退役、拆除。只有LPH/MCS-12“仁川”号(Inchon)因为在服役后期被改装成反潜母舰而苟活到了21世纪。但是2002年6月20日美国海军还是决定让其退出现役。目前“仁川”号正停泊在费城,它是大西洋后备役舰队的成员,正在作为靶船为美国海军做出最后贡献的机会。

美国人总结英国海军陆战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两栖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时,除了充分认识到了未来两栖作战中直升机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外,还警醒地预见到了机降部队无法装备重武器的问题。他们清楚,如果不是实力不济的埃及而是其他拥有较强作战能力和重型火力的对手,那么一场伤亡惨重的恶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必须加强传统两栖投送能力,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力强大的中型/主战坦克和重炮必须通过登陆艇才能运上敌人的海滩。

在诸多纷杂的背景之下,世界上第一种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开始浮出水面。1967年,经过了17年的酝酿之后,新一代的两栖攻击舰(LPA)计划终于得以付诸实施,这即是塔拉瓦级(Tarawa Class)通用两栖攻击舰(General Purpose Amphibious Assault Ship)。塔拉瓦级的诞生是通过大量前期理论验证的,美国海军在先期改装的那几艘直升机航母上,进行过系统的实验以验证垂直登陆理论。同时,伴随着CH-46“海上骑士”型以及CH-53“海上种马”型这两种具备强大载运能力直升机的服役,这种新型两栖作战平台的实际效能已经不容怀疑。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因此船体最大宽度被减小到33米以内。此外,为了便于离港,船艏还设计安装了侧推进器。

塔拉瓦级是一种体型非常庞大的两栖舰艇,其吨位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绝大多数舰队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接近40000吨。在其处于理论性研发的过程中,也结合了当时一些两栖作战的最新理论和标准,“20节革命”和“均衡装载”概念也被纳入了塔拉瓦级的设计之中。舰上拥有足够的生活与居住设施,可以运送1730名陆战队员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具备船坞结构和车辆甲板可以承载作战车辆并搭载登陆艇。总之,这是一种具备船坞登陆舰、人员运输舰以及直升机两栖舰特点的全新登陆平台。与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不同的是,由于船体过于庞大,因此即便在船体上尽可能优化,要达到设计航速(24节)至少也要70000马力,所以也就不能采用LSD和LPD普遍使用的柴油主机,而必须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总之,就当时看来,塔拉瓦级无疑是一艘完美的两栖作战舰艇。

作为1970年拟定的“60工程”[4]的核心任务之一,计划建造的5艘两栖攻击舰将于1980年5月3日全部完成并投入服役。5艘军舰全部在英格尔斯船厂建造,总共用去了美国纳税人11.45亿美元。不过这笔开销似乎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塔拉瓦级的服役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大幅度获得强化,光就这5艘两栖攻击舰配合一些辅助的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就能一次将整个陆战师及其所有装备投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配合舰上搭载的两栖运输直升机、两栖坦克和登陆艇,以塔拉瓦为核心的两栖特混舰队可以进行由海到空的全方位登陆行动,并能凭借自身搭载的火力系统为上岸部队提供掩护。

但是塔拉瓦也有不足。1974年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尚在设计期间,虽然考虑到了搭载最新式两栖突击车——AAV(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的问题,却没有过多考虑另一种当时尚在试验并具备非凡潜力的登陆平台——LCAC(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美国海军的气垫登陆艇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投入使用,随后就是对塔拉瓦级进行适当改造使其具备承载至少一艘气垫登陆艇的能力,不过向来对登陆平台要求甚高的陆战队方面却并不能对此满意。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麦道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共同研制的AV-8B型(美国人喜欢称之为“鹞II”)终于结出硕果。这种基于“鹞”式的最新改进型飞机具备完善的对地攻击能力,垂直起降能力和航程方面也比其前身有了长足的进步,非常适合在小型航空母舰狭窄的飞行甲板上使用。这也使向来需要海军大型航母提供固定翼飞机来进行空中掩护的海军陆战队,看到了“自食其力”的希望。同时海军也希望海军陆战队多少能够自我支援,以减轻战时海军的压力

海军陆战队方面在塔拉瓦级两栖舰上做过几次试验(当然也只能用塔拉瓦级了,硫黄岛级的飞机甲板是否能承受“鹞II”发动机的强力冲击都还是问题),结果令他们喜忧参半。试验证实了塔拉瓦级完全可以承载“鹞II”这种固定翼飞机,可是由于设计中没有考虑到会搭载固定翼喷气机,因此相关的维护设施完全没有,也没有能存放固定翼飞机所携带弹药的地方。机库似乎也不匹配,若是搭载AV-8B的话,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两栖运输直升机的搭载数量,进而削弱塔拉瓦级的空中突击能力。

上述两个问题促使海军和陆战队方面继续寻求更强大和更完善的两栖攻击舰,并促成了LHD-1的诞生。

谢文波号船坞运输船

因为经费问题而夭折的全能型两栖登陆舰并未“郁郁而终”。英国人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率先将舰载直升机投入到两栖作战中,搭载于“竞技神”号与“海洋”号两艘航空母舰的直升机群。在1956年11月6日的突袭塞得港行动中,舰载直升机表现出色,22架“旋风”式直升机在不到一个半小时内就将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5两栖突击营的415名官兵运送到了埃军防线之后。这一成功的行动,对整个登陆战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4月2日下水的美国海军“硫黄岛”号(Iwo Jima),这是美国制造的第一艘专用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简称LHA),理应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尽管绝大多数时候,它都被掩盖在塔拉瓦级和黄蜂级的光芒下。这一级专用直升机两栖舰的建造,可以被视为美国海军对于他们欧洲同行的回应,尽管设计和最初建造之时美国人自己的脑袋里也未必清楚这艘军舰应该怎么用。

排水量11000吨的硫黄岛级,被设计成了综合性的两栖舰艇。它具备完善的两栖指挥中心,拥有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可以运载近2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这些士兵通过舰上携带的22架直升机投入登陆作战。(www.xing528.com)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硫黄岛级的设计被迫作了略微“缩水”。为了降低建造成本,海军在船体建造上采用了民用船舶标准,不论是结构强度还是甲板强度都大打折扣,动力系统更是采用了单轴设计,在战场复杂情况下生存能力令人堪忧。此外,由于船体狭小,而内部安装的设施以及设计承载的士兵数量又过多(居住条件自然很差),因此机库空间就被挤占了。一般情况下,其所携带的22架直升机中只有9架能放置在机库内。不能搭载登陆艇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直升机并不能适合在恶劣气候下飞行,况且船体因为设计上的原因,在高海况下也无法放飞直升机。那种情况下,唯一的登陆手段只有用小型登陆艇把陆战队员送上岸,不过这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上尝试跳帮可被视为“玩命”。

上述诸多节省和不足也促成了美国海军在20世纪90年代将6艘硫黄岛级中的5艘退役、拆除。只有LPH/MCS-12“仁川”号(Inchon)因为在服役后期被改装成反潜母舰而苟活到了21世纪。但是2002年6月20日美国海军还是决定让其退出现役。目前“仁川”号正停泊在费城,它是大西洋后备役舰队的成员,正在作为靶船为美国海军做出最后贡献的机会。

美国人总结英国海军陆战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两栖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时,除了充分认识到了未来两栖作战中直升机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外,还警醒地预见到了机降部队无法装备重武器的问题。他们清楚,如果不是实力不济的埃及而是其他拥有较强作战能力和重型火力的对手,那么一场伤亡惨重的恶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必须加强传统两栖投送能力,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力强大的中型/主战坦克和重炮必须通过登陆艇才能运上敌人的海滩。

在诸多纷杂的背景之下,世界上第一种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开始浮出水面。1967年,经过了17年的酝酿之后,新一代的两栖攻击舰(LPA)计划终于得以付诸实施,这即是塔拉瓦级(Tarawa Class)通用两栖攻击舰(General Purpose Amphibious Assault Ship)。塔拉瓦级的诞生是通过大量前期理论验证的,美国海军在先期改装的那几艘直升机航母上,进行过系统的实验以验证垂直登陆理论。同时,伴随着CH-46“海上骑士”型以及CH-53“海上种马”型这两种具备强大载运能力直升机的服役,这种新型两栖作战平台的实际效能已经不容怀疑。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因此船体最大宽度被减小到33米以内。此外,为了便于离港,船艏还设计安装了侧推进器。

塔拉瓦级是一种体型非常庞大的两栖舰艇,其吨位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绝大多数舰队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接近40000吨。在其处于理论性研发的过程中,也结合了当时一些两栖作战的最新理论和标准,“20节革命”和“均衡装载”概念也被纳入了塔拉瓦级的设计之中。舰上拥有足够的生活与居住设施,可以运送1730名陆战队员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具备船坞结构和车辆甲板可以承载作战车辆并搭载登陆艇。总之,这是一种具备船坞登陆舰、人员运输舰以及直升机两栖舰特点的全新登陆平台。与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不同的是,由于船体过于庞大,因此即便在船体上尽可能优化,要达到设计航速(24节)至少也要70000马力,所以也就不能采用LSD和LPD普遍使用的柴油主机,而必须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总之,就当时看来,塔拉瓦级无疑是一艘完美的两栖作战舰艇。

作为1970年拟定的“60工程”[4]的核心任务之一,计划建造的5艘两栖攻击舰将于1980年5月3日全部完成并投入服役。5艘军舰全部在英格尔斯船厂建造,总共用去了美国纳税人11.45亿美元。不过这笔开销似乎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塔拉瓦级的服役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大幅度获得强化,光就这5艘两栖攻击舰配合一些辅助的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就能一次将整个陆战师及其所有装备投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配合舰上搭载的两栖运输直升机、两栖坦克和登陆艇,以塔拉瓦为核心的两栖特混舰队可以进行由海到空的全方位登陆行动,并能凭借自身搭载的火力系统为上岸部队提供掩护。

但是塔拉瓦也有不足。1974年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尚在设计期间,虽然考虑到了搭载最新式两栖突击车——AAV(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的问题,却没有过多考虑另一种当时尚在试验并具备非凡潜力的登陆平台——LCAC(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美国海军的气垫登陆艇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投入使用,随后就是对塔拉瓦级进行适当改造使其具备承载至少一艘气垫登陆艇的能力,不过向来对登陆平台要求甚高的陆战队方面却并不能对此满意。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麦道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共同研制的AV-8B型(美国人喜欢称之为“鹞II”)终于结出硕果。这种基于“鹞”式的最新改进型飞机具备完善的对地攻击能力,垂直起降能力和航程方面也比其前身有了长足的进步,非常适合在小型航空母舰狭窄的飞行甲板上使用。这也使向来需要海军大型航母提供固定翼飞机来进行空中掩护的海军陆战队,看到了“自食其力”的希望。同时海军也希望海军陆战队多少能够自我支援,以减轻战时海军的压力。

海军陆战队方面在塔拉瓦级两栖舰上做过几次试验(当然也只能用塔拉瓦级了,硫黄岛级的飞机甲板是否能承受“鹞II”发动机的强力冲击都还是问题),结果令他们喜忧参半。试验证实了塔拉瓦级完全可以承载“鹞II”这种固定翼飞机,可是由于设计中没有考虑到会搭载固定翼喷气机,因此相关的维护设施完全没有,也没有能存放固定翼飞机所携带弹药的地方。机库似乎也不匹配,若是搭载AV-8B的话,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两栖运输直升机的搭载数量,进而削弱塔拉瓦级的空中突击能力。

上述两个问题促使海军和陆战队方面继续寻求更强大和更完善的两栖攻击舰,并促成了LHD-1的诞生。

谢文波号船坞运输船

因为经费问题而夭折的全能型两栖登陆舰并未“郁郁而终”。英国人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率先将舰载直升机投入到两栖作战中,搭载于“竞技神”号与“海洋”号两艘航空母舰的直升机群。在1956年11月6日的突袭塞得港行动中,舰载直升机表现出色,22架“旋风”式直升机在不到一个半小时内就将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5两栖突击营的415名官兵运送到了埃军防线之后。这一成功的行动,对整个登陆战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4月2日下水的美国海军“硫黄岛”号(Iwo Jima),这是美国制造的第一艘专用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简称LHA),理应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尽管绝大多数时候,它都被掩盖在塔拉瓦级和黄蜂级的光芒下。这一级专用直升机两栖舰的建造,可以被视为美国海军对于他们欧洲同行的回应,尽管设计和最初建造之时美国人自己的脑袋里也未必清楚这艘军舰应该怎么用。

排水量11000吨的硫黄岛级,被设计成了综合性的两栖舰艇。它具备完善的两栖指挥中心,拥有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可以运载近2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这些士兵通过舰上携带的22架直升机投入登陆作战。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硫黄岛级的设计被迫作了略微“缩水”。为了降低建造成本,海军在船体建造上采用了民用船舶标准,不论是结构强度还是甲板强度都大打折扣,动力系统更是采用了单轴设计,在战场复杂情况下生存能力令人堪忧。此外,由于船体狭小,而内部安装的设施以及设计承载的士兵数量又过多(居住条件自然很差),因此机库空间就被挤占了。一般情况下,其所携带的22架直升机中只有9架能放置在机库内。不能搭载登陆艇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直升机并不能适合在恶劣气候下飞行,况且船体因为设计上的原因,在高海况下也无法放飞直升机。那种情况下,唯一的登陆手段只有用小型登陆艇把陆战队员送上岸,不过这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上尝试跳帮可被视为“玩命”。

上述诸多节省和不足也促成了美国海军在20世纪90年代将6艘硫黄岛级中的5艘退役、拆除。只有LPH/MCS-12“仁川”号(Inchon)因为在服役后期被改装成反潜母舰而苟活到了21世纪。但是2002年6月20日美国海军还是决定让其退出现役。目前“仁川”号正停泊在费城,它是大西洋后备役舰队的成员,正在作为靶船为美国海军做出最后贡献的机会。

美国人总结英国海军陆战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两栖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时,除了充分认识到了未来两栖作战中直升机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外,还警醒地预见到了机降部队无法装备重武器的问题。他们清楚,如果不是实力不济的埃及而是其他拥有较强作战能力和重型火力的对手,那么一场伤亡惨重的恶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必须加强传统两栖投送能力,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力强大的中型/主战坦克和重炮必须通过登陆艇才能运上敌人的海滩。

在诸多纷杂的背景之下,世界上第一种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开始浮出水面。1967年,经过了17年的酝酿之后,新一代的两栖攻击舰(LPA)计划终于得以付诸实施,这即是塔拉瓦级(Tarawa Class)通用两栖攻击舰(General Purpose Amphibious Assault Ship)。塔拉瓦级的诞生是通过大量前期理论验证的,美国海军在先期改装的那几艘直升机航母上,进行过系统的实验以验证垂直登陆理论。同时,伴随着CH-46“海上骑士”型以及CH-53“海上种马”型这两种具备强大载运能力直升机的服役,这种新型两栖作战平台的实际效能已经不容怀疑。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因此船体最大宽度被减小到33米以内。此外,为了便于离港,船艏还设计安装了侧推进器。

塔拉瓦级是一种体型非常庞大的两栖舰艇,其吨位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绝大多数舰队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接近40000吨。在其处于理论性研发的过程中,也结合了当时一些两栖作战的最新理论和标准,“20节革命”和“均衡装载”概念也被纳入了塔拉瓦级的设计之中。舰上拥有足够的生活与居住设施,可以运送1730名陆战队员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具备船坞结构和车辆甲板可以承载作战车辆并搭载登陆艇。总之,这是一种具备船坞登陆舰、人员运输舰以及直升机两栖舰特点的全新登陆平台。与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不同的是,由于船体过于庞大,因此即便在船体上尽可能优化,要达到设计航速(24节)至少也要70000马力,所以也就不能采用LSD和LPD普遍使用的柴油主机,而必须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总之,就当时看来,塔拉瓦级无疑是一艘完美的两栖作战舰艇。

作为1970年拟定的“60工程”[4]的核心任务之一,计划建造的5艘两栖攻击舰将于1980年5月3日全部完成并投入服役。5艘军舰全部在英格尔斯船厂建造,总共用去了美国纳税人11.45亿美元。不过这笔开销似乎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塔拉瓦级的服役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大幅度获得强化,光就这5艘两栖攻击舰配合一些辅助的船坞登陆舰以及船坞运输舰,就能一次将整个陆战师及其所有装备投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配合舰上搭载的两栖运输直升机、两栖坦克和登陆艇,以塔拉瓦为核心的两栖特混舰队可以进行由海到空的全方位登陆行动,并能凭借自身搭载的火力系统为上岸部队提供掩护。

但是塔拉瓦也有不足。1974年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尚在设计期间,虽然考虑到了搭载最新式两栖突击车——AAV(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的问题,却没有过多考虑另一种当时尚在试验并具备非凡潜力的登陆平台——LCAC(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美国海军的气垫登陆艇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投入使用,随后就是对塔拉瓦级进行适当改造使其具备承载至少一艘气垫登陆艇的能力,不过向来对登陆平台要求甚高的陆战队方面却并不能对此满意。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麦道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共同研制的AV-8B型(美国人喜欢称之为“鹞II”)终于结出硕果。这种基于“鹞”式的最新改进型飞机具备完善的对地攻击能力,垂直起降能力和航程方面也比其前身有了长足的进步,非常适合在小型航空母舰狭窄的飞行甲板上使用。这也使向来需要海军大型航母提供固定翼飞机来进行空中掩护的海军陆战队,看到了“自食其力”的希望。同时海军也希望海军陆战队多少能够自我支援,以减轻战时海军的压力。

海军陆战队方面在塔拉瓦级两栖舰上做过几次试验(当然也只能用塔拉瓦级了,硫黄岛级的飞机甲板是否能承受“鹞II”发动机的强力冲击都还是问题),结果令他们喜忧参半。试验证实了塔拉瓦级完全可以承载“鹞II”这种固定翼飞机,可是由于设计中没有考虑到会搭载固定翼喷气机,因此相关的维护设施完全没有,也没有能存放固定翼飞机所携带弹药的地方。机库似乎也不匹配,若是搭载AV-8B的话,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两栖运输直升机的搭载数量,进而削弱塔拉瓦级的空中突击能力。

上述两个问题促使海军和陆战队方面继续寻求更强大和更完善的两栖攻击舰,并促成了LHD-1的诞生。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