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当代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组织结构和基本作战方式,甚至陆战队今日采用的各种武器装备、特别是两栖登陆用舰艇都可以被视为上述舰艇的发展和延续。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重型主战坦克成为了陆战队装备以后,车辆和装备的重型化趋势以及对于突击速度的不断渴求,促成了今日的两栖突击艇的进化,无论在造型还是在作战效能上已经远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LCVP以及LCT等所能比的。比如,著名的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其战术用途类似于LCT和LCM,但是其携带一辆重达60吨的M1A1主战坦克并能以40节航速抢滩,这样的表现则是那两位“前辈”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技术并没这样的表现能彻底改变所有舰艇的外貌,比如说船坞登陆舰(LSD),甚至时至今日,其造型依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前辈们别无二致,当然,当时的船坞登陆舰块头都要大上许多。大约在1953年的时候,英格尔(Ingalls)造船公司[2],开始着手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建造了战后第一代船坞登陆舰托马斯顿级(Thomaston Class)。托马斯顿级同艾希兰德级有着类似的造型和结构,唯一的小区别是托马斯顿级的后部船坞上加装了一个甲板,借助着装设在舰桥后面的大型起重机,在这块新增设的甲板上还能搭载几艘登陆艇。
直升机开始成为陆战队的新装备
这里有一个插曲是非交代不可的。大约就是战后第一代LSD尚在规划的那会儿,直升机开始成为了美国各个军种的新式装备。这种具备前所未有飞行性能的机种自然在第一时间内引起了海军陆战队的瞩目,一直追求更高登陆效率的海军陆战队在1948年组建了试验部队,为今后的大量列装这种可以进行“空中登陆”的新式载具进行尝试和摸索。既然有了新式的载具,考虑给这种新式载具一个发挥其作用的平台也就成为了必然。军方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制造的护航航空母舰,CVHA-1“塞蒂斯”号就是顺应这种需求诞生的。其次,还有被想到的就是位于LSD尾部的那块空间。托马斯顿级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早期陆续接受改装,尾部被装上了一个可以拆卸的直升机平台。但是基于设计上的诸多考虑,托马斯顿级以及6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造的战后第二代两栖船坞登陆舰安克雷奇级(Anchorage Class)均没有安装固定式的直升机甲板,必要时这块甲板都可以拆除。
两栖攻击舰内宽敞的机库
在LSD内部,庞大的船坞挤占了大量船体内部空间,虽然这样有利于搭载更多的登陆设备增加第一波次所能出动部队的数量,但是这也势必造成了船体内部无法再装载其他的货品和车辆,因为巨大的船坞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相反地,为海军陆战队执行运送任务的快速军用运输船却能大量装载物资和战斗车辆,因为其内部的空间就是依照尽可能多地装载货物的标准来设计的,不过它显然不具备船坞登陆舰那样的灵活性,无法通过携带的登陆设备(在设计中就一直想要携带那些玩艺)将这些物资直接送上滩头。于是,作为船坞登陆舰的一种折中设计、更是基于“均衡装载”概念的两栖船坞运输舰(Landing Ship Dock,简称LPD)诞生了。1960年6月23日,新型船坞运输舰罗利级(Raleigh Class)的首舰,从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海军造船厂船台上轰然滑入海中,一种全能的两栖舰就此诞生。
作为船坞登陆舰和运输船的折中,船坞运输舰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既能够携带登陆艇,又有专门用来装载战斗、辅助车辆以及主战坦克的车辆舱,还有用来装载物资的货舱。相对地,船坞的尺寸作了必要的缩小,大约只占据全舰长度的2/5左右。此外,传统船坞登陆舰尾部那个可以拆卸的直升机平台,在船坞运输舰上也成为了固定设置。毫无疑问,直升机从第一艘船坞运输舰入役起,成为了两栖舰队的固定装备[3]。以罗利级开始,运输直升机成为了美国两栖舰艇上的标准装备。
罗利级之后建造了奥斯丁级(Austin Class)和克利夫兰级(Cleveland Class)两种船坞运输舰。相比来说,同罗利级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随着直升机的发展和演变,CH-46“海上骑士”型与CH-53“海上种马”型两种具备大承载能力的运输直升机成为了两栖舰上的空中装备投送平台,AH-1“海上眼镜蛇”式武装直升机成为了空中的火力支援平台。全能型的LPD似乎在预示着两栖舰艇的一个新发展趋势。但是,不论是两栖船坞运输舰还是两栖船坞登陆舰,主要职责毕竟还是用来投送陆战部队的,要立刻全面取代LSD似乎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两栖攻击舰内宽敞的机库
在LSD内部,庞大的船坞挤占了大量船体内部空间,虽然这样有利于搭载更多的登陆设备增加第一波次所能出动部队的数量,但是这也势必造成了船体内部无法再装载其他的货品和车辆,因为巨大的船坞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相反地,为海军陆战队执行运送任务的快速军用运输船却能大量装载物资和战斗车辆,因为其内部的空间就是依照尽可能多地装载货物的标准来设计的,不过它显然不具备船坞登陆舰那样的灵活性,无法通过携带的登陆设备(在设计中就一直想要携带那些玩艺)将这些物资直接送上滩头。于是,作为船坞登陆舰的一种折中设计、更是基于“均衡装载”概念的两栖船坞运输舰(Landing Ship Dock,简称LPD)诞生了。1960年6月23日,新型船坞运输舰罗利级(Raleigh Class)的首舰,从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海军造船厂船台上轰然滑入海中,一种全能的两栖舰就此诞生。
作为船坞登陆舰和运输船的折中,船坞运输舰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既能够携带登陆艇,又有专门用来装载战斗、辅助车辆以及主战坦克的车辆舱,还有用来装载物资的货舱。相对地,船坞的尺寸作了必要的缩小,大约只占据全舰长度的2/5左右。此外,传统船坞登陆舰尾部那个可以拆卸的直升机平台,在船坞运输舰上也成为了固定设置。毫无疑问,直升机从第一艘船坞运输舰入役起,成为了两栖舰队的固定装备[3]。以罗利级开始,运输直升机成为了美国两栖舰艇上的标准装备。
罗利级之后建造了奥斯丁级(Austin Class)和克利夫兰级(Cleveland Class)两种船坞运输舰。相比来说,同罗利级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随着直升机的发展和演变,CH-46“海上骑士”型与CH-53“海上种马”型两种具备大承载能力的运输直升机成为了两栖舰上的空中装备投送平台,AH-1“海上眼镜蛇”式武装直升机成为了空中的火力支援平台。全能型的LPD似乎在预示着两栖舰艇的一个新发展趋势。但是,不论是两栖船坞运输舰还是两栖船坞登陆舰,主要职责毕竟还是用来投送陆战部队的,要立刻全面取代LSD似乎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对两栖攻击舰的航速提出更高要求
前为哈波斯渡口号船坞登陆舰(LSD48),后为惠特比岛号船坞登陆舰(LSD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大战中两栖作战经验得失的检讨,并逐渐被归纳成了两点:第一两栖舰航速要达到20节,第二均衡装载理论。前者对于两栖攻击舰队的航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之前曾广泛活跃于二次世界大战,并在美国海军陆站队内大量服役的各类船艏开门式样的登陆舰艇,成为了过时的累赘,正因为它们独特的船艏门机构使其获得更高航速的企图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20节革命”促成了新港级坦克登陆舰的诞生,也直接促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淘汰掉那些老式登陆舰并着重发展、改进具有潜力的船坞登陆舰。相对于水面舰艇对于航速的一贯渴求,均衡装载理论可能要复杂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栖舰艇往往来源于商船以及其他船舶的改建甚至是临时改装,所以当时的两栖舰装载一般都很单一。比如说,可以装载大量兵员和物资的APA就无法装载两栖运输车辆以及两栖坦克;著名的“大型低速靶船”LST,虽然能同时携带两栖坦克和人员却无法装载太多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却又直接关系到登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现实中,要将这么一大堆航速不一、大小不同的两栖舰艇编组成两栖攻击船队就绝非易事,而一旦有哪艘船舶遭到损失,那么对于两栖作战的影响也是直接甚至致命的。关于第一个问题,由于船坞登陆舰所特有的造型和部队搭载形式,本身也有不少的缺陷,虽然它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成功的两栖舰。
两栖攻击舰内宽敞的机库
在LSD内部,庞大的船坞挤占了大量船体内部空间,虽然这样有利于搭载更多的登陆设备增加第一波次所能出动部队的数量,但是这也势必造成了船体内部无法再装载其他的货品和车辆,因为巨大的船坞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相反地,为海军陆战队执行运送任务的快速军用运输船却能大量装载物资和战斗车辆,因为其内部的空间就是依照尽可能多地装载货物的标准来设计的,不过它显然不具备船坞登陆舰那样的灵活性,无法通过携带的登陆设备(在设计中就一直想要携带那些玩艺)将这些物资直接送上滩头。于是,作为船坞登陆舰的一种折中设计、更是基于“均衡装载”概念的两栖船坞运输舰(Landing Ship Dock,简称LPD)诞生了。1960年6月23日,新型船坞运输舰罗利级(Raleigh Class)的首舰,从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海军造船厂船台上轰然滑入海中,一种全能的两栖舰就此诞生。
作为船坞登陆舰和运输船的折中,船坞运输舰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既能够携带登陆艇,又有专门用来装载战斗、辅助车辆以及主战坦克的车辆舱,还有用来装载物资的货舱。相对地,船坞的尺寸作了必要的缩小,大约只占据全舰长度的2/5左右。此外,传统船坞登陆舰尾部那个可以拆卸的直升机平台,在船坞运输舰上也成为了固定设置。毫无疑问,直升机从第一艘船坞运输舰入役起,成为了两栖舰队的固定装备[3]。以罗利级开始,运输直升机成为了美国两栖舰艇上的标准装备。
罗利级之后建造了奥斯丁级(Austin Class)和克利夫兰级(Cleveland Class)两种船坞运输舰。相比来说,同罗利级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随着直升机的发展和演变,CH-46“海上骑士”型与CH-53“海上种马”型两种具备大承载能力的运输直升机成为了两栖舰上的空中装备投送平台,AH-1“海上眼镜蛇”式武装直升机成为了空中的火力支援平台。全能型的LPD似乎在预示着两栖舰艇的一个新发展趋势。但是,不论是两栖船坞运输舰还是两栖船坞登陆舰,主要职责毕竟还是用来投送陆战部队的,要立刻全面取代LSD似乎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科姆斯托克号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5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高速登陆艇——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这种最高航速可以达到40节,能够载运70吨货物以35节的速度抢滩的新奇玩艺,似乎就是长久以来陆战队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早先那两级由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延续而来所谓的船坞登陆舰,并不适合搭载LCAC这种新式装备。只好再去为LCAC专门建造一种母舰,新舰的建造计划于1978年列入海军的五年计划。
1985年2月,第一艘惠德贝岛级(Harpers Ferry Class)船坞登陆舰完成了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正式加入到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之中。这是一艘充分考虑“均衡装载”概念的LSD,虽然巨大的船坞还是占据了船内的绝大多数空间,但设计人员还是尽其所能作了最合理的安排。惠德贝岛级的货舱容积为1141.5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为1161平方米,可以供从悍马车到M1型主战坦克等各种战斗/辅助车辆的停放,这同它的“前辈”比起来是有很大进步的。托马斯级几乎不具备车辆搭载能力,货物舱容积也极其有限,而后继的艾希兰德级也仅有象征性的车辆甲板,货舱的搭载量也仅比托马斯级略为优秀。惠德贝岛级的这些设计是在不牺牲船坞面积为前提下达到的,这也保证了它的登陆艇携带量和部队投送能力。搭载新式登陆平台的时候,船坞内可以容纳4艘LCAC气垫登陆艇。如果采用传统登陆设备,那么它的船坞内一共可以容纳21艘LCM6或者是3艘大型效用登陆艇。一般来说,舰内会载运45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12辆M1A1坦克(或者为其他车辆)。
惠德贝岛级也是第一种彻底取消老式76毫米速射炮的两栖舰艇。代替它的是安装在中轴线上的两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炮系统,以及动力公司的RAM型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辅助武器为两挺25毫米大毒蛇式机炮,应该说是具备相当的自卫能力了。
但是惠德贝岛级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船坞登陆舰的重新崛起。随着全能两栖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Deck,简称LHD)黄蜂级的诞生,LSD似乎将注定会被LHD所取代。所以美国海军从LSD-49开始,便改用改进型惠德贝岛设计,来制造新的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9“哈勃斯·菲力”号(Harpers Ferry)虽然名为船坞登陆舰,可是从它的内部构造却无处不说明它其实是一艘船坞运输舰。船坞被缩小,只能停泊2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9艘LCM6机械化登陆艇。与之相反,“哈勃斯·菲力”号的货舱容积却从惠贝岛级的1141.5立方米增加到了1914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也从原来的1161平方米扩展到了两层合计1876.6平方米。另外,陆战队员舱也被适当扩大。如果这是一篇写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文章,那么也许能堂而皇之地将哈勃斯·菲力级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船坞登陆舰”称为两栖船坞运输舰,认定它为全面取两栖船坞运输舰而代之的前奏。不过现在,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已是必然了。因为美国军方已经开发了一种集各种优势于一体的军舰,相对地,满载16600吨的哈勃斯·菲力级似乎小了点。这将是一种能替代LSD、LTD、LKA(两栖货船)的LPD。当然,它也将同时替代那些早期的船坞运输舰。
圣·安东尼奥级是美国海军最新推出的两栖舰艇,也是作为未来两栖舰队的基本构成之一来设计和建造的。圣·安东尼奥级水线长度200米、最大舷宽31.9米、最大吃水7米、满载排水量超过25000吨。可以说,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是美国海军舰艇序列中,除却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以外最庞大的作战舰艇。同两栖船坞运输舰概念所定义的一样,圣·安东尼奥级的船坞部分容量有限,只够装载两艘LCAC气垫艇。与此相反的是,用来载运车辆的甲板却异常庞大。车辆甲板总计3层,每层长度超过80米、宽至少有25米。单层面积由2229平方米,三层合计6687平方米,可想而知,一艘圣·安东尼奥级可以装载多少车辆了。之前的海军陆战队一直抱怨缺乏车辆,而两栖舰无法装载足够数量的作战和辅助车辆的问题,应当不复存在了。除了具备车库一般的装载能力外,圣·安东尼奥级还拥有非常不错的飞行器搭载能力,并拥有专用的维修库。舰上可以装载1架AV-8、2架CH-46“海上骑士”、1架MV-22“鱼鹰”、以及3架UH/AH-1。以上还是正常状态下的运载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圣·安东尼奥级还能将运载数量提高到2架CH-53、4架AH/UH-1、4架CH-46、2架MV-22、以及1架AV-8B,并能轻易容纳下750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提供全套医疗保障和后勤供应。
科姆斯托克号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5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高速登陆艇——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这种最高航速可以达到40节,能够载运70吨货物以35节的速度抢滩的新奇玩艺,似乎就是长久以来陆战队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早先那两级由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延续而来所谓的船坞登陆舰,并不适合搭载LCAC这种新式装备。只好再去为LCAC专门建造一种母舰,新舰的建造计划于1978年列入海军的五年计划。
1985年2月,第一艘惠德贝岛级(Harpers Ferry Class)船坞登陆舰完成了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正式加入到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之中。这是一艘充分考虑“均衡装载”概念的LSD,虽然巨大的船坞还是占据了船内的绝大多数空间,但设计人员还是尽其所能作了最合理的安排。惠德贝岛级的货舱容积为1141.5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为1161平方米,可以供从悍马车到M1型主战坦克等各种战斗/辅助车辆的停放,这同它的“前辈”比起来是有很大进步的。托马斯级几乎不具备车辆搭载能力,货物舱容积也极其有限,而后继的艾希兰德级也仅有象征性的车辆甲板,货舱的搭载量也仅比托马斯级略为优秀。惠德贝岛级的这些设计是在不牺牲船坞面积为前提下达到的,这也保证了它的登陆艇携带量和部队投送能力。搭载新式登陆平台的时候,船坞内可以容纳4艘LCAC气垫登陆艇。如果采用传统登陆设备,那么它的船坞内一共可以容纳21艘LCM6或者是3艘大型效用登陆艇。一般来说,舰内会载运45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12辆M1A1坦克(或者为其他车辆)。
惠德贝岛级也是第一种彻底取消老式76毫米速射炮的两栖舰艇。代替它的是安装在中轴线上的两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炮系统,以及动力公司的RAM型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辅助武器为两挺25毫米大毒蛇式机炮,应该说是具备相当的自卫能力了。
但是惠德贝岛级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船坞登陆舰的重新崛起。随着全能两栖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Deck,简称LHD)黄蜂级的诞生,LSD似乎将注定会被LHD所取代。所以美国海军从LSD-49开始,便改用改进型惠德贝岛设计,来制造新的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9“哈勃斯·菲力”号(Harpers Ferry)虽然名为船坞登陆舰,可是从它的内部构造却无处不说明它其实是一艘船坞运输舰。船坞被缩小,只能停泊2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9艘LCM6机械化登陆艇。与之相反,“哈勃斯·菲力”号的货舱容积却从惠贝岛级的1141.5立方米增加到了1914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也从原来的1161平方米扩展到了两层合计1876.6平方米。另外,陆战队员舱也被适当扩大。如果这是一篇写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文章,那么也许能堂而皇之地将哈勃斯·菲力级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船坞登陆舰”称为两栖船坞运输舰,认定它为全面取两栖船坞运输舰而代之的前奏。不过现在,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已是必然了。因为美国军方已经开发了一种集各种优势于一体的军舰,相对地,满载16600吨的哈勃斯·菲力级似乎小了点。这将是一种能替代LSD、LTD、LKA(两栖货船)的LPD。当然,它也将同时替代那些早期的船坞运输舰。(www.xing528.com)
圣·安东尼奥级是美国海军最新推出的两栖舰艇,也是作为未来两栖舰队的基本构成之一来设计和建造的。圣·安东尼奥级水线长度200米、最大舷宽31.9米、最大吃水7米、满载排水量超过25000吨。可以说,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是美国海军舰艇序列中,除却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以外最庞大的作战舰艇。同两栖船坞运输舰概念所定义的一样,圣·安东尼奥级的船坞部分容量有限,只够装载两艘LCAC气垫艇。与此相反的是,用来载运车辆的甲板却异常庞大。车辆甲板总计3层,每层长度超过80米、宽至少有25米。单层面积由2229平方米,三层合计6687平方米,可想而知,一艘圣·安东尼奥级可以装载多少车辆了。之前的海军陆战队一直抱怨缺乏车辆,而两栖舰无法装载足够数量的作战和辅助车辆的问题,应当不复存在了。除了具备车库一般的装载能力外,圣·安东尼奥级还拥有非常不错的飞行器搭载能力,并拥有专用的维修库。舰上可以装载1架AV-8、2架CH-46“海上骑士”、1架MV-22“鱼鹰”、以及3架UH/AH-1。以上还是正常状态下的运载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圣·安东尼奥级还能将运载数量提高到2架CH-53、4架AH/UH-1、4架CH-46、2架MV-22、以及1架AV-8B,并能轻易容纳下750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提供全套医疗保障和后勤供应。
科姆斯托克号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5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高速登陆艇——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这种最高航速可以达到40节,能够载运70吨货物以35节的速度抢滩的新奇玩艺,似乎就是长久以来陆战队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早先那两级由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延续而来所谓的船坞登陆舰,并不适合搭载LCAC这种新式装备。只好再去为LCAC专门建造一种母舰,新舰的建造计划于1978年列入海军的五年计划。
1985年2月,第一艘惠德贝岛级(Harpers Ferry Class)船坞登陆舰完成了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正式加入到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序列之中。这是一艘充分考虑“均衡装载”概念的LSD,虽然巨大的船坞还是占据了船内的绝大多数空间,但设计人员还是尽其所能作了最合理的安排。惠德贝岛级的货舱容积为1141.5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为1161平方米,可以供从悍马车到M1型主战坦克等各种战斗/辅助车辆的停放,这同它的“前辈”比起来是有很大进步的。托马斯级几乎不具备车辆搭载能力,货物舱容积也极其有限,而后继的艾希兰德级也仅有象征性的车辆甲板,货舱的搭载量也仅比托马斯级略为优秀。惠德贝岛级的这些设计是在不牺牲船坞面积为前提下达到的,这也保证了它的登陆艇携带量和部队投送能力。搭载新式登陆平台的时候,船坞内可以容纳4艘LCAC气垫登陆艇。如果采用传统登陆设备,那么它的船坞内一共可以容纳21艘LCM6或者是3艘大型效用登陆艇。一般来说,舰内会载运45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12辆M1A1坦克(或者为其他车辆)。
惠德贝岛级也是第一种彻底取消老式76毫米速射炮的两栖舰艇。代替它的是安装在中轴线上的两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炮系统,以及动力公司的RAM型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辅助武器为两挺25毫米大毒蛇式机炮,应该说是具备相当的自卫能力了。
但是惠德贝岛级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船坞登陆舰的重新崛起。随着全能两栖攻击舰(Landing Helicopter Deck,简称LHD)黄蜂级的诞生,LSD似乎将注定会被LHD所取代。所以美国海军从LSD-49开始,便改用改进型惠德贝岛设计,来制造新的两栖船坞登陆舰。LSD-49“哈勃斯·菲力”号(Harpers Ferry)虽然名为船坞登陆舰,可是从它的内部构造却无处不说明它其实是一艘船坞运输舰。船坞被缩小,只能停泊2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9艘LCM6机械化登陆艇。与之相反,“哈勃斯·菲力”号的货舱容积却从惠贝岛级的1141.5立方米增加到了1914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也从原来的1161平方米扩展到了两层合计1876.6平方米。另外,陆战队员舱也被适当扩大。如果这是一篇写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文章,那么也许能堂而皇之地将哈勃斯·菲力级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船坞登陆舰”称为两栖船坞运输舰,认定它为全面取两栖船坞运输舰而代之的前奏。不过现在,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已是必然了。因为美国军方已经开发了一种集各种优势于一体的军舰,相对地,满载16600吨的哈勃斯·菲力级似乎小了点。这将是一种能替代LSD、LTD、LKA(两栖货船)的LPD。当然,它也将同时替代那些早期的船坞运输舰。
圣·安东尼奥级是美国海军最新推出的两栖舰艇,也是作为未来两栖舰队的基本构成之一来设计和建造的。圣·安东尼奥级水线长度200米、最大舷宽31.9米、最大吃水7米、满载排水量超过25000吨。可以说,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是美国海军舰艇序列中,除却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以外最庞大的作战舰艇。同两栖船坞运输舰概念所定义的一样,圣·安东尼奥级的船坞部分容量有限,只够装载两艘LCAC气垫艇。与此相反的是,用来载运车辆的甲板却异常庞大。车辆甲板总计3层,每层长度超过80米、宽至少有25米。单层面积由2229平方米,三层合计6687平方米,可想而知,一艘圣·安东尼奥级可以装载多少车辆了。之前的海军陆战队一直抱怨缺乏车辆,而两栖舰无法装载足够数量的作战和辅助车辆的问题,应当不复存在了。除了具备车库一般的装载能力外,圣·安东尼奥级还拥有非常不错的飞行器搭载能力,并拥有专用的维修库。舰上可以装载1架AV-8、2架CH-46“海上骑士”、1架MV-22“鱼鹰”、以及3架UH/AH-1。以上还是正常状态下的运载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圣·安东尼奥级还能将运载数量提高到2架CH-53、4架AH/UH-1、4架CH-46、2架MV-22、以及1架AV-8B,并能轻易容纳下750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提供全套医疗保障和后勤供应。
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
同以往的两栖舰艇有所不同,圣·安东尼奥级并不过分依赖海军作战舰艇的保护,其自身就具备非常强的防空能力。舰上装备有一套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和反舰导弹拦截则依靠两套“海拉姆”和3套密集阵近防系统联合完成。为这些导弹提供和目标指示的的分别是SPS-48E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MK23对空搜索雷达、SPS-67(V)对海搜索雷达和一套SPQ-9B超视距搜索雷达。就防空能力而言,圣·安东尼奥级在两栖舰艇中可谓超群。
圣·安东尼奥级计划建造12艘,全部舰艇在2007年就已完成。届时,这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将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两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
1993年1月11日,美国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了“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LPD-7,原LX级)的采购计划。该级舰现已进入建造阶段。首舰命名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并于1996年签订了建造合同,1998年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舰船系统阿冯达尔造船厂开工建造,2004年交付使用,预计费用为l1.5亿美元,后续舰造价可降至每艘7亿美元。计划建造12艘,最后一艘计划2007年建成。
该级舰具有装载和运输部队、登陆艇、直升机、重型车辆和干、液货的能力。将取代船坞运输舰(LPD)、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四种舰艇。不过它没有LPD的旗舰司令部,LKA的舷侧重型起吊能力,也没有LST抢滩卸货的能力,但保留了这四种舰的主要能力。该级舰是美国海军为了加强两栖作战能力,全面提高两栖运送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而建造的新一代两栖舰。它采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的两栖船坞运输舰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具备较好的隐身性能。LPD-17舰在设计时都尽可能减少舰的各种反射特征;其舰体为V字型,上层建筑的钢结构呈倒V字向内倾斜;舰上甲板及船体上的独立部件在设计上都力求降低雷达截面积;舰上的其他部件不是位于舰体中,就是隐匿在舷墙内;两层巨大的载船甲板被围在贮船区内,救生船置于一个船罩中。同时,该舰还十分重视降低磁信号。其次,装载面积有所扩大。LPD-17舰较之目前美军两栖运输舰,其装载能力明显加大,该级舰可装载2艘气垫登陆艇,其车辆运载空间为2560立方米,运货空间为710立方米,还设有可容纳720名陆战队员的生活舱室。医疗设备包括两个手术室和一个24张床位的病房等。再次,武备强大,除了可垂直发射的增程海麻雀导弹外,还有密集阵近防炮,具备较强的协同拦截能力。最后,舰艇抗破损能力强,该级舰在设计中加强了水密舱结构,提高了舰艇的整体生存能力以及易中弹部分防弹片破坏能力,改进了抗冲击能力,特别是容易被击中的部位,有了更大的抗破坏冗余量。
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
同以往的两栖舰艇有所不同,圣·安东尼奥级并不过分依赖海军作战舰艇的保护,其自身就具备非常强的防空能力。舰上装备有一套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和反舰导弹拦截则依靠两套“海拉姆”和3套密集阵近防系统联合完成。为这些导弹提供和目标指示的的分别是SPS-48E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MK23对空搜索雷达、SPS-67(V)对海搜索雷达和一套SPQ-9B超视距搜索雷达。就防空能力而言,圣·安东尼奥级在两栖舰艇中可谓超群。
圣·安东尼奥级计划建造12艘,全部舰艇在2007年就已完成。届时,这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将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两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
1993年1月11日,美国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了“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LPD-7,原LX级)的采购计划。该级舰现已进入建造阶段。首舰命名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并于1996年签订了建造合同,1998年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舰船系统阿冯达尔造船厂开工建造,2004年交付使用,预计费用为l1.5亿美元,后续舰造价可降至每艘7亿美元。计划建造12艘,最后一艘计划2007年建成。
该级舰具有装载和运输部队、登陆艇、直升机、重型车辆和干、液货的能力。将取代船坞运输舰(LPD)、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四种舰艇。不过它没有LPD的旗舰司令部,LKA的舷侧重型起吊能力,也没有LST抢滩卸货的能力,但保留了这四种舰的主要能力。该级舰是美国海军为了加强两栖作战能力,全面提高两栖运送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而建造的新一代两栖舰。它采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的两栖船坞运输舰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具备较好的隐身性能。LPD-17舰在设计时都尽可能减少舰的各种反射特征;其舰体为V字型,上层建筑的钢结构呈倒V字向内倾斜;舰上甲板及船体上的独立部件在设计上都力求降低雷达截面积;舰上的其他部件不是位于舰体中,就是隐匿在舷墙内;两层巨大的载船甲板被围在贮船区内,救生船置于一个船罩中。同时,该舰还十分重视降低磁信号。其次,装载面积有所扩大。LPD-17舰较之目前美军两栖运输舰,其装载能力明显加大,该级舰可装载2艘气垫登陆艇,其车辆运载空间为2560立方米,运货空间为710立方米,还设有可容纳720名陆战队员的生活舱室。医疗设备包括两个手术室和一个24张床位的病房等。再次,武备强大,除了可垂直发射的增程海麻雀导弹外,还有密集阵近防炮,具备较强的协同拦截能力。最后,舰艇抗破损能力强,该级舰在设计中加强了水密舱结构,提高了舰艇的整体生存能力以及易中弹部分防弹片破坏能力,改进了抗冲击能力,特别是容易被击中的部位,有了更大的抗破坏冗余量。
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
同以往的两栖舰艇有所不同,圣·安东尼奥级并不过分依赖海军作战舰艇的保护,其自身就具备非常强的防空能力。舰上装备有一套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和反舰导弹拦截则依靠两套“海拉姆”和3套密集阵近防系统联合完成。为这些导弹提供和目标指示的的分别是SPS-48E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MK23对空搜索雷达、SPS-67(V)对海搜索雷达和一套SPQ-9B超视距搜索雷达。就防空能力而言,圣·安东尼奥级在两栖舰艇中可谓超群。
圣·安东尼奥级计划建造12艘,全部舰艇在2007年就已完成。届时,这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将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两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
1993年1月11日,美国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了“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LPD-7,原LX级)的采购计划。该级舰现已进入建造阶段。首舰命名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并于1996年签订了建造合同,1998年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舰船系统阿冯达尔造船厂开工建造,2004年交付使用,预计费用为l1.5亿美元,后续舰造价可降至每艘7亿美元。计划建造12艘,最后一艘计划2007年建成。
该级舰具有装载和运输部队、登陆艇、直升机、重型车辆和干、液货的能力。将取代船坞运输舰(LPD)、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四种舰艇。不过它没有LPD的旗舰司令部,LKA的舷侧重型起吊能力,也没有LST抢滩卸货的能力,但保留了这四种舰的主要能力。该级舰是美国海军为了加强两栖作战能力,全面提高两栖运送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而建造的新一代两栖舰。它采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的两栖船坞运输舰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具备较好的隐身性能。LPD-17舰在设计时都尽可能减少舰的各种反射特征;其舰体为V字型,上层建筑的钢结构呈倒V字向内倾斜;舰上甲板及船体上的独立部件在设计上都力求降低雷达截面积;舰上的其他部件不是位于舰体中,就是隐匿在舷墙内;两层巨大的载船甲板被围在贮船区内,救生船置于一个船罩中。同时,该舰还十分重视降低磁信号。其次,装载面积有所扩大。LPD-17舰较之目前美军两栖运输舰,其装载能力明显加大,该级舰可装载2艘气垫登陆艇,其车辆运载空间为2560立方米,运货空间为710立方米,还设有可容纳720名陆战队员的生活舱室。医疗设备包括两个手术室和一个24张床位的病房等。再次,武备强大,除了可垂直发射的增程海麻雀导弹外,还有密集阵近防炮,具备较强的协同拦截能力。最后,舰艇抗破损能力强,该级舰在设计中加强了水密舱结构,提高了舰艇的整体生存能力以及易中弹部分防弹片破坏能力,改进了抗冲击能力,特别是容易被击中的部位,有了更大的抗破坏冗余量。
以“奥斯汀”级船坞运输舰为基础发展而来,满载排水量25300吨,全长208.4米,舰宽31.9米,满载吃水7.0米,主机4台中速柴油机,40000马力,双轴,2个定距螺旋桨。最大航速22节,可搭载陆战队员720人、2艘LCAC、2架CH-53E直升机或4架AH/UH-1S直升机或2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武备为:1座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3座MK15“密集阵”近防炮。
以“奥斯汀”级船坞运输舰为基础发展而来,满载排水量25300吨,全长208.4米,舰宽31.9米,满载吃水7.0米,主机4台中速柴油机,40000马力,双轴,2个定距螺旋桨。最大航速22节,可搭载陆战队员720人、2艘LCAC、2架CH-53E直升机或4架AH/UH-1S直升机或2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武备为:1座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3座MK15“密集阵”近防炮。
以“奥斯汀”级船坞运输舰为基础发展而来,满载排水量25300吨,全长208.4米,舰宽31.9米,满载吃水7.0米,主机4台中速柴油机,40000马力,双轴,2个定距螺旋桨。最大航速22节,可搭载陆战队员720人、2艘LCAC、2架CH-53E直升机或4架AH/UH-1S直升机或2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武备为:1座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3座MK15“密集阵”近防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