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一直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选拔的基本标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确立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战略转移,政府领导个人绩效的考评内容中对“才”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各级领导干部完成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的工作实绩是考核的重点[4]。我国领导干部人事选拔、任用及考核过程中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党管干部”[5],因此,本文选取1979年至2013年期间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规定及办法(见表2-1),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演变轨迹和特征。
表2-1 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的领导干部考核规定(1979年—2013年)
续表2-1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址http://renshi.people.com.cn/GB/139620/,2019年12月20日访问。
根据表2-1所示,1979年至2006年间,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一是有关考核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首先,政府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拓展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增加了对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考核要求。其次,领导干部个人考核的重点一直是“实绩”考核[6],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是初期考核内容,之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考核。二是考核方法多样化和定量化。领导干部考核方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级领导主观考核,发展为包括民主测评、民意调研、实绩分析等多种方式运用的政绩综合考评。此外,考评方法强调定量化方法,如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考评,要求通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分析个人工作实绩。三是考核方式规范化发展。考核方式从初期粗放地规定平时和定期考核,到以年度考核为基础、突出换届考核和任职考核的方式。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可以发现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历史演变轨迹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密切相关。政府领导考核内容的变化和拓展,体现了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时期党中央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的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了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相应的,领导干部考核开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实绩考核。这在短时期内极大地调动了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积极性,但也导致了“唯生产力论”的不良后果,即单纯以经济指标来考核领导干部的能力[7]。其次,随着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因此,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将社会建设纳入执政目标,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之后,2006年颁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增加了对领导干部有关社会建设的考核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此相对应,2013年最新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政府领导个人的考核内容新增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政绩考核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历史演变轨迹与我党执政理念的演变历程有较高相关度。
通过对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历史演变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三个特征:一是压力传导型。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是通过由上至下对各级干部的个人考核,将考核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促使地方及各部门领导贯彻实施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使低层级的行政人员实现高层级官员设置的目标[8],进而最终实现中央领导层执政目标。二是注重实绩考核。中国政府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是“德才兼备”,但实绩考核一直是考评干部的重点,突出体现于实绩考核在干部综合考评中一直占较高权重[9]。三是逐步规范化趋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逐步规范化,如考核方法采用量化指标体系,避免改革开放初期依靠上级个人主观评判造成的偏差及不公正,有效促进领导绩效考核的规范性。通过民意调查的方法,考核领导班子的工作状态和成效,体现了执政效果对公民满意的回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