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法学五年研究展望

中国经济法学五年研究展望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反垄断法惩罚性赔偿责任研究。需要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反垄断惩罚性责任研究,建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限制和禁止非法垄断行为。反垄断刑事制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阶段对反垄断法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者们对反垄断各方面的研究并不平衡。有些反垄断行为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相关的学术成果也非常丰富,例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律问题等。同时,也有一些反垄断行为几乎无人重视,相关的研究著作可谓寥寥无几,这当然不利于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的协调建构和均衡发展。

第二,尽管我国的《反垄断法》已经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但很多问题仍在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也缺乏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很多实施细节和制度有很大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例如:反垄断行政执法研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第三,关于建立统一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研究。目前,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存在三权鼎立状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分别履行部分反垄断执法机构职责。这样的好处是三个机构有不同的反垄断执法经验,有利反垄断执法。不利方面,三个执法机构同时执法,存在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空档问题,存在有的反垄断案件没有人管。因此,法界存在建立我国统一、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反垄断执法工作的呼声。因此,借鉴国外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经验,如何建立中国特设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今后反垄断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第四,关于反行政垄断执法研究。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变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行政权力与市场力量结合,产生许多行政性垄断。反行政性垄断任重道远。从我国反垄断法生效第一天,产生反行政垄断第一案,但却不了了之,说明我国反垄断执法的艰巨性。因此,研究我国哪些属于法律禁止的具体行政性垄断行为,如何对行政性垄断行为进行规制,行政性垄断行为需承担哪些具体的法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反垄断执法具体职权和程序等方面,都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第五,国外有反垄断的原则,美国的“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被许多国家承认和适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反垄断原则,有利于执法效力提高,有利于理解反垄断法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审判工作更顺利进行。

第六,反垄断法惩罚性赔偿责任研究。我国有反垄断的行政责任规定,美国有反垄断三倍惩罚性赔偿责任规定,我国还没有垄断行为惩罚性赔偿规定。需要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反垄断惩罚性责任研究,建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限制和禁止非法垄断行为。

第七,反垄断法刑事制裁法律制度研究。在美国,垄断行为是犯罪行为,需要承担需要的刑事责任,包括判处徒刑和罚金。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反垄断刑事制裁法律制度,研究哪些垄断行为构成犯罪,需要什么惩罚。反垄断刑事制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

第八,我国互联网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互联网行业反垄断问题突出,如何认定互联网行业的垄断行为,互联网相关市场的认定,互联网行业垄断如何认定,互联网行业垄断与一般银行垄断的不同特点,互联网案件如何受理和审判等,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第九,反垄断的国际合作制度研究。包括双边合作、区域性合作、多边合作研究,参与国际反垄断立法研究,参与WTO有关竞争政策研究(包括反垄断政策研究)等,是反垄断将来研究的新课题。

第十,国有企业垄断问题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垄断问题的存在还比较严重,如何破解国有企业的垄断难题,建立平等、公平的竞争秩序,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水、电、气、公路领域的垄断,石油、邮政、通信、铁路、金融等行业的垄断,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十一,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研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颁布了反垄断法,建立了反垄断法律制度,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界应该加强国际反垄断法和比较反垄断法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更好地协调和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制定有关反垄断实施细则,反垄断法规和规章,反垄断规范性规定,完善反垄断法执法司法解释,使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注释】

[1]卢炯星,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研究生导师。

[2]陈小玲、罗沐馨,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3]王晓晔:《王晓晔论反垄断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时建中主编:《反垄断法——法典释评与学理探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黄勇、董灵:《反垄断法经典判例选读:禁止垄断性协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7]王先林主编:《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热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朱家贤:《反垄断立法与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9]毛晓飞:《反垄断典型案例及中国反垄断执法调查》,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穹:《反垄断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1]尚明主编:《反垄断法理论与中外案例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詹昊:《〈反垄断法〉下的企业并购实务:经营者集中法律解读、案例分析与操作指引》,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13]尚明主编:《企业并购反垄断控制:欧盟及部分成员国立法执法经验》,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4]薛兆丰:《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5]刘继丰:《竞争法学原理》,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阮赞林主编:《反垄断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高重迎等:《反垄断法执法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古红梅:《纵向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9]吴太轩:《技术标准化的反反垄断法规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0]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王柄:《反垄断非强制性执法制度与实践分析》,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2]王中美:《美国反托拉斯法精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刘水林:《反垄断法的观念基础与解释方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4]郗伟明:《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反垄断执法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5]孙晋:《反垄断法:制度与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6]牛睿主编:《反垄断法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戴宾、兰磊:《反垄断法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8]刘桂清:《反垄断法中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9]叶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0]钟刚:《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王晓晔:《自由贸易区竞争政策的合作》,载《国际贸易》2011年第10期。

[32]陈文、游钰:《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竞争机制的完善》,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33]陈兵:《为中国〈反垄断法〉变化——兼探改进之策》,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50页。

[34]王晓晔:《关于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几个问题》,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35]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36]刘宁元:《国家间反垄断合作的必由之路——双边的方法》,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4期。

[37]应品广:《金融危机与反垄断法实施》,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60页。

[38]冯果、袁康:《反垄断视域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8期。

[39]鲁篱、周道树:《美国集体抵制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经验及启示》,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40]李剑:《双边市场下的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界定——“百度案”中的法与经济学》,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41]谢国旺:《论国际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42]姚保松:《论基础设施条款在公用企业中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43]张占江、徐士英:《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规制模式构建》,载《比较法学》2010年第3期。

[44]李小明:《反垄断法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认定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1期。

[45]彭心倩:《后TRIPs时代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立法价值选择》,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2期。

[46]聂婴智、孙海涛:《公共选择视角下的竞争法制度论》,载《法学》2010年第5期。

[47]闫卫军:《反垄断民事诉讼:设置“行政前置”程序必要与否?》,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

[48]黄勇、邓志松:《论规制行政垄断的我国〈反垄断法〉特色——兼论行政垄断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根源》,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49]魏琼:《反抽象行政性垄断之探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37条为文本》,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50]吴宏伟、吴长军:《行政垄断的规制与反思》,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

[51]许光耀:《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52]董慧娟:《对我国网络领域反垄断第一案的再思考》,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

[53]谢晓彬:《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困境解析》,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2期。

[54]史建三:《完善我国经营者集中实质审查抗辩制度的思考》,载《法学》2009年第12期。

[55]胡铁:《关于美国横向并购反垄断审查政策最新发展的述评》,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56]聂孝红:《行政垄断纳入我国反垄断法的必要性》,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

[57]史际春:《〈反垄断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58]徐孟洲:《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与核心价值》,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59]时建中:《我国〈反垄断法〉的特色制度、亮点制度及重大不足评析》,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60]李海涛:《美国行政垄断管制及其启示——兼评我国〈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3期。

[61]蒋岩波:《我国反垄断法的司法制度构想》,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62]陈兵:《为中国〈反垄断法〉变化——兼探改进之策》,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50页。

[63]史际春:《〈反垄断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64]许光耀:《〈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诸条款之评析》,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65]吴宏伟、金善明:《社会本位观:反垄断法立足之本》,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66]时建中:《我国〈反垄断法〉的特色制度、亮点制度及重大不足评析》,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67]蒋悟真:《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阐释》,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68]荆林波、张学江:《澄清对反垄断法的几个认识误区》,载《人民日报》2011年第7期。

[69]徐强胜、王大海:《试析竞争法的秩序价值》,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70]徐孟洲:《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与核心价值》,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71]王利军、王海涛:《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权益研究》,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72]刘继峰:《反垄断法的法益结构》,载《国际商报》2010年第16期。

[73]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74]齐虹丽、李键、宋云根:《我国〈反垄断法〉政策性之我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75]刘宁元:《反垄断法政策目标的多元化》,载《法学》2009年第10期。

[76]荆林波、张学江:《澄清对反垄断法的几个认识误区》,载《人民日报》2011年7月。

[77]易有禄:《〈反垄断法〉实施中新法与旧法关系的处理》,载《江西科技示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月。

[78]阮赞林:《论反垄断双边合作协议》,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155页。

[79]刘宁元:《国家间反垄断合作的必由之路——双边的方法》,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4期。

[80]王仙婷、王宗立:《反垄断视角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81]王晓晔:《自由贸易区竞争政策的合作》,载《国际贸易》2011年第10期。

[82]陈文、游钰:《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竞争机制的完善》,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83]仲春:《金融危机与反垄断法实施》,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193页。

[84]应品广:《金融危机与反垄断法实施》,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60页。

[85]石英、袁日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垄断政策分析》,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185页。

[86]刘桂清:《助推器抑或绊脚石——经济危机时期的反垄断法实施》,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224页。

[87]刘大洪、殷继国:《金融危机救助的反垄断法思考》,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201页。

[88]冯果、袁康:《反垄断视域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8期。

[89]赵园园:《后危机时代银行业反垄断法适用问题探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6期。

[90]李剑:《反垄断法中核心设施的界定标准——相关市场的视角》,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

[91]杜仲霞:《美国反托拉斯法在医疗行业的适用》,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172页。

[92]聂孝红:《经济全球化与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原则》,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93]于宁:《反垄断法域外效力适用研究》,载《国际商报》2009年12月。

[94]王晓晔:《我国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反垄断法〉释义之十》,载《中国商业》2008年第8期。

[95]荆林波、张学江:《澄清对反垄断法的几个认识误区》,载《人民日报》2011年7月。

[96]王晓晔:《我国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反垄断法〉释义之十》,载《中国商业》2008年第8期。

[97]陈兵、顾敏康:《谢尔曼法域外适用中“礼让的变迁与启示”——由我国维生素C案引发的思考》,载《法学》2010年第5期。

[98]杨柏国:《从“两拓”合资案看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之完善》,载《法学》2009年第9期。(www.xing528.com)

[99]王晓晔:《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的界定》,载《国际商报》2009年9月1日。

[100]李剑:《双边市场下的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界定——“百度案”中的法与经济学》,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101]李劼:《对我国〈反垄断法〉中三个法律用语意蕴的理解》,载《国际商报》2010年第10期。

[102]肖江平:《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5期。

[103]王晓晔:《剥削性滥用行为的反垄断管制》,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04]许光耀:《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105]向玉兰、周津:《论附条件折扣的反垄断规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106]孙威:《对建立我国掠夺性定价成本标准问题的思考》,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07]李小明:《反垄断法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认定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1期。

[108]郑文通::《我国反垄断诉讼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定的误读》,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109]陈兵:《我国〈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条款”辨识》,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110]朱德莉:《论反垄断法中的相对经济强势地位》,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8期。

[111]韩伟:《限定最低转售价格的反垄断规制——兼论丽金案后美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12]古红梅:《限制转售价格的反垄断规制研究》,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6期。

[113]董慧娟:《对我国网络领域反垄断第一案的再思考》,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

[114]黄勇:《反价格垄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15]何伟、张朝霞、贺芳:《关于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几点思考》,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16]黄勇:《反价格垄断任重道远》,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17]邓纲:《刍议反倾销规则并入竞争法体系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118]王伟、王先林:《反垄断法视野中的反倾销问题》,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119]喻玲:《运用声誉激励机制破解卡特尔的稳定性—完善宽恕制度的一条路径》,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

[120]吴丽娜、于建强、林声波、张晓、叶亮、梁斌:《反寡头抑或反“反垄断法”?》,载《国际商报》2011年8月10日。

[121]刘继峰:《俄罗斯反垄断法“协同行为”认定标准的创新及借鉴》,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

[122]游钰:《垄断协议规制执法之思考》,载《中国工商报》2011年5月12日。

[123]王长秋:《我国〈反垄断法〉“垄断协议”解析》,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24]黄勇、赵栋:《论企业平行定价行为之规制》,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25]唐要家:《提高价格合谋反垄断执法的有效性》,载《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8月。

[126]叶卫平:《反价格垄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27]许光耀:《美国反托拉斯法上的行业协会》,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128]鲁篱、周道树:《美国集体抵制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经验及启示》,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129]高重迎:《卡特尔与正当协调的判断标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9期。

[130]黄勇:《反价格垄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31]鲁篱、周道树:《价格卡特尔反垄断法规制的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9期。

[132]胡铁:《关于美国横向并购反垄断审查政策最新发展的述评》,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133]李佛关、冉建宇:《从美国经验看我国企业兼并时机与方式的选择》,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15期。

[134]丁茂中:《反垄断法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路径》,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6期。

[135]王晓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的评析》,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36]谢晓彬:《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困境解析》,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2期。

[137]范伟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探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5期。

[138]周亮、郑雯洁:《论我国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中的利益考量——关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的法律思考》,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283页。

[139]王长斌:《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中的经济分析方法》,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140]孙曼曼:《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实质审查制度的完善》,载《商业时代》2011年第20期。

[141]史建三:《完善我国经营者集中实质审查抗辩制度的思考》,载《法学》2009年第12期。

[142]高晋康、唐清利、黄贤福:《反垄断法中银行业合并规则的重构——侧重于金融全球化视角的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1期。

[143]时建中主编:《反垄断法——法典释评与学理探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144]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00页。

[145]魏琼:《反抽象行政性垄断之探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37条为文本》,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146]聂孝红:《行政垄断纳入我国反垄断法的必要性》,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

[147]吴宏伟、吴长军:《行政垄断的规制与反思》,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

[148]毛晓飞:《行政垄断与反垄断——兼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载《中国工商报》2011年6月。

[149]黄勇、邓志松:《论规制行政垄断的我国〈反垄断法〉特色——兼论行政垄断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根源》,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150]史际春、赵忠龙:《行政垄断及其规制的再审视》,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151]魏琼:《反行政性垄断执法模式的现实与理想》,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152]王仁富:《我国行政垄断的可诉性探析》,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20页。

[153]吴宏伟、吴长军:《行政垄断的规制与反思》,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

[154]李海涛:《美国行政垄断管制及其启示——兼评我国〈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3期。

[155]谢国旺:《论国际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156]齐虹丽:《例外与豁免:中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之观察》,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57]钟刚:《我国反垄断法豁免的程序控制模式研究——事先控制,抑或事后控制》,转引自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303页。

[158]姜政扬、王秋雯:《对以民营化方式消除公用事业垄断问题之反思》,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9期。

[159]姚保松:《论基础设施条款在公用企业中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160]姚保松:《美国反垄断法基础设施条款对我国的启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161]姚保松:《国外公用企业歧视行为反垄断法规制对我国的启示》,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9月。

[162]张占江、徐士英:《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规制模式构建》,载《比较法学》2010年第3期。

[163]戴龙:《日本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载《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

[164]宾雪花:《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8期。

[165]王先林、丁国峰:《反垄断法实施中对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载《法学》2010年第9期。

[166]叶卫平:《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垄断法思考》,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167]毕鑫钰:《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法的协调机制刍议》,载《商业时代》2011年第11期。

[168]王斐民:《产业政策法视野中的中国反垄断法——以电信业重组为例分析》,载《国际商报》2010年第14期。

[169]王仁富:《论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3期。

[170]江山、黄勇:《论自然垄断行业价格规制与反价格垄断》,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171]郑景元:《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反垄断法上的适用除外》,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5月。

[172]卢嘉鑫:《美国体育产业的反垄断豁免效应与特征》,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

[173]陈洁、黄燕、林林、郭精明、李必伟、彭云峰、王勇智:《浅议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上)》,载《中国工商报》2011年7月13日。

[174]王先林:《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反垄断法〉第55条的理解与适用》,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175]彭心倩:《后TRIPs时代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立法价值选择》,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2期。

[176]陈洁、黄燕、林林、郭精明、李必伟、彭云峰、王勇智:《浅议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下)》,载《中国工商报》2011年7月27日。

[177]姚立国、张炳生:《从TRIPs协议第40条谈知识产权滥用的竞争法规制》,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178]林秀芹:《联合创新的经济分析及反垄断法规制》,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2期。

[179]张冬:《专利权滥用争议的法律协调——以专利法与反垄断法的关联为视角》,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

[180]姚保松:《论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年2月。

[181]王东民:《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律规制中的市场支配力》,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年2月。

[182]卢明纯:《论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内的适用》,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

[183]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分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3期。

[184]江帆:《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限制》,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185]王玉梅:《专利池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186]宾雪花:《美国修改〈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反垄断法解读——以Iphone智能手机的“越狱”“解锁”事件为例》,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187]许光耀:《著作权拒绝许可行为的竞争法分析——欧洲法院IMS案判决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

[188]林平、马克斌、王轶群:《反垄断中的必需设施原则:美国和欧盟的经验》,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189]聂婴智、孙海涛:《公共选择视角下的竞争法制度论》,载《法学》2010年第5期。

[190]喻玲:《我国反垄断审判机制改革研究》,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5期。

[191]李俊峰:《产业规制视角下的中国反垄断执法架构》,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192]游钰:《论反垄断执法之规范与比例原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5月。

[193]王晓晔:《关于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几个问题》,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194]时健中、陈鸣:《反垄断法中的准司法制度构造》,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3期。

[195]焦海涛:《论现代反垄断法的程序依赖性》,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196]蒋岩波:《我国反垄断法的司法制度构想》,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197]王健:《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基本原理与外国法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3、53~85页。

[198]王健:《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优越性及其实现——兼论中国反垄断法引入私人执行制度的必要性和立法建议》,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199]王健:《关于推进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思考》,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

[200]王健:《德国竞争法的私人执行——历史的局限和最新发展》,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201]陈承堂:《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202]吴长军:《民主法治框架下反垄断法私人执行体制建构》,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203]闫卫军:《反垄断民事诉讼:设置“行政前置”程序必要与否?》,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

[204]李友根:《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制度变迁个案的解剖——基于不正当竞争案例的整理与研究》,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205]胡铁:《反垄断行政处罚力度问题探究及对策建议——以连云港预拌混凝土案为例》,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206]王玉辉:《日本〈禁止垄断法〉罚款及其减免制度研究》,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207]李俊峰:《垄断损害赔偿倍率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反垄断法草案的相关制度选择》,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