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获得了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最不发达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在贸易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入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不断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履行入世时所作出的承诺,我国不断地修改、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中国入世的承诺,所以这一系列活动在2004年和2005年达到了顶峰,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这一时期立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在我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仅国务院有关部门就对原有的2300多件涉外经济活动的规章进行了清理;内容上与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外贸法律制度的梳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基本完成了国内对外贸易制度与WTO贸易制度的国际接轨。
但是,对于新修订的一系列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比如,认为《对外贸易法》没有对WTO所倡导的“关税减让”、“一般取消数量限制”、“透明度”、“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和“公平平等处理贸易争端”等原则作出规定;有些规定过于原则,自由裁量权过大,需要细化,以便于操作,如有关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救济和法律责任等规定;[2]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了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
这五年来,法律法规的实施成为主旋律,新产生的外贸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出台,比如《反垄断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对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有利于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海关总署于2008年先后发布并于2009年实施了《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海关进出口货物优惠原产地管理规定》等。此外还有许多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这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www.xing528.com)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国内来看,2007年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盈余的激增,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内外压力下也不断升值,这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而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无疑在这一时期最为“耀眼”,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然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进入了低落期,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复苏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忙于解救国内危机,对贸易盈余大国多加仇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另外,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合理等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与争端持续保持高热,所以这一时期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摩擦和国际贸易壁垒,金融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调整我国贸易结构和提高可持续竞争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