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研究。市场化发展方向是证券市场的必然方向,接下来新股发行与定价机制必将是新一轮研究的重点所在。市场化的要求需要学界关注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监管职能与监管措施的构建、对多种市场主体资格、自律监管机制、证券市场交易品种等各方面。学者应当对国外资本市场的相关机制进行更多的研究,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对英美国家的探讨,还应当扩大到欧盟、日本、韩国、巴西等其国家,为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企业到境外的发行、上市的问题,境内资本投资于国际市场的问题;第二,外国公司到中国发行、上市的问题,境外资本进入中国进行投资的问题。目前,中国公司、资本走出去的风险控制、投资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对外开放,外资进入门槛较高,且国际板尚未建立,所以,学者应当对我国证券法国际化问题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3.证券市场法制化研究。证券市场良好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规则设计。我国证券法方面还有很多漏洞和空白需要做出研究,要求理论实务界在对证券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能够关注证券立法研究,健全完善我国证券法体系。
4.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仍然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是联动的,随着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很多新的产品已经开始跳出分业监管的模式了,从效率和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学者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做更多的研究。
5.重视实务研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市场上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学界应当从实务问题,从国内外的具体案例出发,多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注释】
[1]陈智鹏,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
[3]这方面的著作有:卢文道:《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徐明、卢文道编著:《判例与原理: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司法介入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卢文道:《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徐明、卢文道编著:《判例与原理: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司法介入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王小丽:《跨国并购新趋势下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化的法律思考》,上海金融,2011年第11期。
[7]参见冯果、田春雷:《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关于我国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改革的一点反思》,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8]方流芳:《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反思“与国际惯例接轨”》,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9]郑彧:《我国证券交易所法律性质之重塑——兼论证券交易所互助化与非互助化的取舍》,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10]参见昊佳丽、贾龙兴:《美国独立投行模式破灭的原因及其警示》,载《国际经济观察》2009年第10期。
[11]李楠:《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证券公司监管研究》,载《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
[12]安起雷、李秦鲁、张大进:《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看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载《南方金融》2009年第10期。
[13]参见安起雷、李秦鲁、张大进:《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看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载《南方金融》2009年第10期。
[14]参见胡伏云、姚松涛:《完善证券公司业务信息隔离机制问题探讨》,载《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1期。
[15]参见程禾:《危机证券公司处置的法律探索》,载《消费导刊》2005年第22期。
[16]赵威、仲伟光:《证券间接持有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7]杨峰:《新形势下我国QDII监管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商法年刊》2008年刊。
[18]杨峰:《新形势下我国QDII监管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商法年刊》2008年刊。
[19]武俊桥:《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初探》,载《证券法苑》2010年第2期。
[20]许敏、刘珂:《对QFII制度下证券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法律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4月(上)。
[21]李富有、王健:《中国QFII法律规制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22]董安生:《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板建设的若干问题》,载《证券法苑》2009年第1期。
[23]这方面的专著有:张育军著《投资者保护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林勇、陈创练:《投资者保护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林勇、陈创练:《投资者保护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邢会强:《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立法评价体系研究》,载《证券法苑》2010年第2期。
[26]计小青、曹啸:《中国转轨时期的法律体系与投资者保护:一个比较的视角》,载《科研管理》2008年第5期。
[27]黎四奇:《对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之检讨与反思》,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28]洪艳蓉:《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功能与运作机制——基于比较法的制度完善》,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
[29]张晓璐:《论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赔偿制度的完善》,载《经济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
[30]彭真明、方妙:《论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赔偿程序的完善》,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31]卓武扬:《投资基金风险法律规制研究——基于“法与金融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陈斌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规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238页。
[33]课题成果:吴晓灵主编:《投资基金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投资基金法的修订与完善》,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页。
[34]刘健钧:《〈投资基金法〉修订若干问题的探讨》,载《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12期。
[35]吴晓灵主编:《投资基金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投资基金法的修订与完善》,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64页。
[36]陈岱松、张娜娜、黄扬杰:《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探讨》,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7]史晓霞:《论证券发行审核中的监管权配置》,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8]蒋辉宇:《跨国证券融资的法律冲突与监管问题研究——境外企业境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与上市的法律问题》,载《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11期。
[39]岑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反思和政策建议》,载《金融界》2010年第1期。
[40]皮海洲:《新股发行制度该怎么改》,载《武汉金融》2010年第11期。
[41]参见袁晓兵:《改进我国IPO发售机制、提高发售效率的路径选择》,载《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2]参见过琉岗:《新股定价方式的中国考察》,载《审计月刊》2008年第8期。
[43]朱红军、何贤杰、陈信元:《定向增发“盛宴”背后的利益输送:现象、理论根源与制度成因——基于驰宏锌锗的案例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44]邱奇彦:《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定价及其监管》,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4期。
[45]姜涛、王科、孙参政:《交易所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载《证券法苑》2011第5期。
[46]洪艳荣:《公司债券制度的实然与应然——兼谈〈证券法〉的修改》,载《证券法苑》2011年第2期。
[47]冯果、李安安:《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的经济法分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8]张春燕:《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与偿付中的法律问题研究》,载《金融法苑》2011年第1期。
[49]贾洪文、胡琴:《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以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为例》,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0]华国庆:《中国地方公债立法研究》,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1]国内学者这方面的著作有:文杰:《证券投资基金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郑泰安、钟凯、陈镜:《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陈斌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规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郭锋、陈夏等:《证券投资基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另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编辑委员会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从2002年起创刊《证券投资基金统计年鉴》,每年一卷。
[52]郑泰安、钟凯、陈镜:《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陈斌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规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郭锋、陈夏等:《证券投资基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55]参见李赛敏:《论对私募基金的法律规制》,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
[56]参见李荔:《浅谈私募发行中的证券监管》,载《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9期。
[57]参见李赛敏:《我国私募证券的转让限制及完善》,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6期。
[58]潘修平、王卫国:《累计认购期权(Accumulator)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12期。
[59]李国安:《资产证券化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思考》,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60]秦亚东、杨健:《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2期。
[61]周友苏、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的思考——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鉴戒》,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6期。
[62]洪艳蓉:《重启资产证券化与我国的发展路径》,载《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9期。(www.xing528.com)
[63]胡茂刚:《我国股指期三层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64]邓丽:《证券集中交易法律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65]陈红:《证券信用交易: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载《财贸经济》2007年第12期。
[66]陈红:《我国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控制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5期。
[67]邱永红:《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3期。
[68]胡经生:《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1页。
[69]孙可娜:《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想与实施方略》,载《现代财经—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70]彭丽新:《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制度设计及监管对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版,硕士学位论文。
[71]唐应茂:《国际板建设的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障碍》,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6期。
[72]董安生:《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板建设的若干问题》,载《证券法苑》2009年第1期。
[73]郭洪俊:《境外公司发行A股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载《证券法苑》2009年第1期。
[74]徐明、蒋辉宇:《外国公司在我国证券发行与上市的法律问题》,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75]曲冬梅:《国际板上市标准的定位——以境外交易所上市标准为例》,载《法学》2011年第6期。
[76]范建军:《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短板:做市商制度》,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77]金永军、扬迁、刘斌:《做市商制度最新的演变趋势及启示》,载《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10期。
[78]刘道远:《创业板市场强制做市商法律制度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9]苏淑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解读》,载《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年6月。
[80]曲冬梅:《证券交易信息的法律保护:基于利益平衡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81]谭立:《证券信息披露法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82]宁虹超:《浅议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以内幕交易为视角》,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年第6期。
[83]陈秧袂:《选择性披露管制如何影响美国资本市场——研究述评》,载《证券法苑》2011第5期。
[84]贾婷婷:《浅议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以证监会与银监会的协作为视角》,载《金融法苑》2011年第2期。
[85]冯果、武俊桥:《由“类推监管”到“网络导向监管”——论网络信息时代证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建构》,载《现代法学》2010年第2期。
[86]汪青松:《强制披露制度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反思》,载《现代财经》2008年第6期。
[87]杨蓉:《证券市场与公司治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88]专著有:申富平:《独立董事制度保障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党文娟:《独立董事制度、治理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周繁:《独立董事背景与治理效果: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肖曙光:《独立董事功能与上市公司治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熊金才:《法律移植与文化冲突:独立董事制度移植的文化悖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89]官欣荣:《论我国股权激励的本土创新——股权权分置改革视野下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90]傅宫、于永宁:《高管薪酬的法律迷思》,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91]俞红莲、吴健辉:《国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载《学理论》2010年第17期。
[92]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93]罗传钰:《证券交易所参与公司社会责任行动的角色及发展》,载《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8期。
[94]冯兴俊:《中国法学会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综述》,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
[95]杨华、程凤朝、刘燕、高莉:《并购重组方式研究——以案例分析为视角》,载《中国并购法报告》(2009年卷),法律出版社,第91~105页。
[96]陆文山、项剑:《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研究》,载《中国并购法报告》(2007年卷),法律出版社,第5~16页。
[97]史建三:《中国并购法报告》(2007年卷),法律出版社,第1页。
[98]杨华、程凤朝、高莉:《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 推进市场化并购重组的创新和发展——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解读》,载《中国并购法报告》(2009年卷),法律出版社,第69~79页。
[99]潘荣伟、王怀章、张露:《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载《证券法苑》2011年第5期。
[100]邱永红:《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法律实务问题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9期。
[101]陈建清:《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刍议》,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02]潘荣伟、王怀章、张露:《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载《证券法苑》2011年第5期。
[103]钟洪明:《上市公司反收购中的章程应用及法律规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5期。
[104]关于证券违法的著作有:刘凤元:《证券价格操纵及监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翁晓健:《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美国证券法经验的反思与借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张小宁:《证券内幕交易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姜华东:《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经济学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毛玲玲:《证券市场刑事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曹里加:《证券执法体系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刘凤元:《证券价格操纵及监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6]翁晓健:《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美国证券法经验的反思与借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07]张小宁:《证券内幕交易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8]姜华东:《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经济学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9]佴澎、安柯颖:《证券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5期。
[110]李有星、董德贤:《证券内幕信息认定标准的探讨》,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11]李响:《内幕交易中的因果关系证明探析》,载《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112]佴澎、安柯颖:《证券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5期。
[113]朱文超:《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主体规制——以〈证券法〉相关制度完善为依归》,载《证券法苑》2011年第2期。
[114]蔡奕:《内幕交易的特殊行为形态分析——兼议〈证券法〉幕交易相关规范的修订》,载《证券法苑》2011年第5期。
[115]傅穹:《内幕交易规制的立法体系进路——域外比较与中国选择》,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5期。
[116]曹理:《市场公平进路下的内幕交易立法改革——以行为构成体系为中心》,载《证券法苑》2010年第2期。
[117]彭冰:《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例初步研究》,载《证券法苑》2010年第2期。
[118]黄家镇:《论证券交易欺诈因果关系之认定——对法释(2003)2号规定的反思性解读》,载《企业经济》2008年第11期。
[119]马其家、张倩:《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法律规制》,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20]孙光焰:《董事证券虚假陈述职务侵权责任制度的重构——以公司治理为视角》,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
[121]冯果、赵金龙:《论网上证券欺诈监管措施的构建》,载《经济法论丛》2011年上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8~107页。
[122]杨振能:《股指期货市场操纵的法律界定》,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
[123]万先运:《欧盟证券市场滥用行为的法律控制》,载《求索》2007年第7期;万先运、徐冉:《英国规制市场操纵的新发展》,载《求索》2010年第5期。
[124]周青:《浅析〈证券法〉关于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范的难点问题》,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25]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书籍有:罗斌:《证券集团诉讼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马其家:《证券民事责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彭真明等:《证券欺诈民事救济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道远:《证券侵权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杨峰:《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任自力等:《证券集团诉讼:国际经验&中国道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6]孙昊:《论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以虚假陈述引发的赔偿诉讼为例》,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9期。
[127]杜联藩:《关于完善现行证券法的民事责任制度的思考》,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8期。
[128]杨峰、涂永前:《跨境证券侵权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